一,“五福”“十全”的乾隆爷
“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我国历史上,能坐上龙椅的,充其量,不过500号人。其中绝大部分不是自求其位,而是继承大统。其实这是个风险极高的位置。祖上凭着野心,胆识,智慧和运气,在血雨腥风中坐上了龙椅,传承给子孙后代,致使他们骨肉相残,最终逃不过被逐,被篡,被诛。所以,“愿世世不生于帝王家”,不是什么“凡尔赛文学”,而是心声。
因此,皇帝,不是被人羡慕的职业。
造反,不过是官逼民反,为了活路,有人当上皇帝,也是顺势而为。
但是,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可算是例外。
他25岁开始做皇帝,在位六十年,做了三年太上皇。
他没有像李世民,杨广那样通过弑父杀兄夺位。
他没有像汉宣帝,明万历那样被权臣左右或控制。
他没有像汉武帝,明嘉靖那样为求长生不老而苦恼。
他没有像汉惠帝,唐中宗,清同治那样被强势母后所压制。
他没有像唐高祖,隋文帝那样被儿子逼宫。
他享尽人间“福禄寿喜财”,活到八十九岁。他就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生于1711-卒于1799),1735年登基,1796年逊位。“乾隆”,取意“天道昌隆”,《康熙字典》里的一些吉祥,大气,悦耳动听的形容词,被用于清朝皇帝的庙号,年号,尊号,也被用于后妃的徽号。有的名符其实,大多数是名过其实。
如果,皇帝都能像他这样活着,估计,只要有一丁点希望,都有无数人去抢着做了。
还好,乾隆,绝对是一个异数,仅此一个,没有第二。估计,自有生民以来,古今中外,没有第二个,像他这样同时享尽人间所能给予的福气。
最难得的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不是强健的身体和无尽的财富,最难得的是他正常的心理,不折腾,不变态,这一点对皇帝来说,非常罕见。
六下江南,劳民伤财;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纵容和珅,姑息养贪;好大喜功,自夸“十全”。等等,与历史上那些荒唐的,变着法子折腾的同行们相比,实在算不上什么。
唯有一个缺点,缺少远见,或者说缺少世界视野,错过睁眼看世界的绝佳良机。
当一个十二岁的英国小男孩单膝下跪在他这个八十二岁的老人面前时,无异于天启啊!无异于他的大清帝国代表的整个十八世纪的终结和这个小男孩的大英帝国代表的整个十九世纪的开始。
以乾隆的天赋异禀,也只能囿于定见,不能突破局限,可见,远见卓识,是怎样的难得!
或许,是因为太完美了,或许,是因为太富足了,乾隆,一个异数,埋伏了一个国家最大的变数。
“穷则变,变则通”隐含了另一层意思:不穷不变。
变,不是来自内生的动力,不主动求变,而是迫不得已!
乾隆的子孙们迫不得已,被迫签下《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
这样,一切都变了。
完美和幸运,暗示了衰败和巨变。乾隆的“五福”“十全”,埋伏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二,乾隆让大清错过一次融入世界的机遇。
小斯当东(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1781生-1859卒)
我选择从这个知名度不高的英国人开始,讲述晚清七十年的历史。
1793年,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时年十二岁的小斯当东担任随团翻译,觐见时年82岁的乾隆皇帝,老皇帝将随身的一个荷包赐予这个聪明而不怯场的小孩。
英国使团的使命是和大清建立贸易和外交关系,但是均被大清拒绝。
1810年,《大清律例》由他翻译在英国出版,这是第一本直接由中文翻译为英文的书。
1816年,35岁的小斯当东作为副使,随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此前,他已经在广州生活了18年。
此次访华依旧没有达成目的,由于双方在礼节上争持不下,使团没能觐见嘉庆皇帝。
当时,清朝出口三宝:茶叶,瓷器,丝绸,赚取大量白银,对外贸易大额入超。英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印度已被纳入版图。但是美国已经独立。英国对原料和市场的胃口很大,希望和中国做生意。
清朝的立场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由于《马可波罗游记》的宣传之功,中国对欧洲而言,因为富庶文明,被欧洲视为向往之地,象伏尔泰这样的思想巨擘也不吝对中国赞美有加。
因不了解而生向往之情,因了解透彻而生隔阂甚至敌意。马嘎尔尼,斯当东这样的英国人和中国的关系就是这样的。
他们在中国没有达到发展贸易的目的,但是他们通过这两次访华,摸清了虚实,掌握了沿江,沿海的航道,了解了清朝军队装备的落后,对清朝官僚的专制腐败也有近直观的了解。所以,他们的访问不异于“木马屠城”。
马嘎尔尼更是在1793年访华后,说:"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这以后,再也没有马可波罗式的对中国的想象了。包括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内,对中国的评价开始偏向负面甚至敌意。
1840年,英国议会就是否远征中国进行辩论,时年59岁的小斯当东支持首相帕默斯顿对中国的侵略。这个帕默斯顿或许被人淡忘,但是他的话经常被引用: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We have no eternal allies, and we have no perpetual enemies. Our interests are eternal and perpetual, and those interests it is our duty to follow。)投票结果是:主战271票对反战262。由于小斯当东是当朝少有的中国通,他的意见应该有决定性的影响。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8月29日,在英军旗舰”汗华“号上,中国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马嘎尔尼,阿美士德,小斯当东两次访华通过谈判没有得到的,英国从《南京条约》全部得到了。
有些人因为小斯当东对中国态度的改变,将他看作白眼狼,这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受伤。仿佛乾隆爷赏他一个荷包,他就应该投桃报李。这和当下的一种情绪相似:只要美国出现一个华裔官僚,我们这边有些人就自作多情地将他视为同胞。其实,我们倒是应该学习他们以国家利益为第一要义,而不受私情影响。
三,守成之君嘉庆的“罪己诏”。
嘉庆(生于1760-卒于1820),爱新觉罗.颙琰,清仁宗是一个平庸有智慧的守成之君。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一崩,和珅就被嘉庆收拾,和珅贪污的2亿两白银被充公。从这个意义上讲,乾隆纵容和珅,帮了儿子一把。
嘉庆从乾隆那里继承的是表面上的“康乾盛世”,实际上,他继承了危机四伏。
十九世纪从川楚地区的白莲教起义开始,以义和团结束。按了葫芦,起了瓢。内乱在一百年里就没有消停过。
嘉庆平稳地从乾隆那里继承了皇位,不仅仅因为乾隆的思虑周全,更重要的是因为嘉庆本人所具备的耐性和修为。
他极度厌恶和珅,在乾隆逊位的那三年里,嘉庆也能够隐忍不发。这需要极强的定力,非等闲之辈可以做得到。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位继承的历史,血雨腥风是常态。尽管嘉庆传位嫡子旻宁(道光帝)的传位诏书有诸多疑点,但是没有意外事件发生。
嘉庆承上启下的继位与传位都是非常平稳的,可以算得上一个有智慧的皇帝。嘉庆是一个称职的守成之君,
在位期间,力行节俭,勤于理政。“体皇考之心为心,本皇考之治为治。”只要祖宗说过或做过的,他都依样画葫芦地执行贯彻。因为过于平庸,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似乎很弱。
但是,不能不提的是“癸酉之变”1813年)。
1813年9月14日这天,天理教首领林清派约二百名天理教教徒,装扮成商贩模样混入京城。按计划,原定等待另一个首领李文成增援到来之后再起事,不料,李文成已被拘禁,只得匆忙起事。次日中午(嘉庆闰八月十五日),太监刘金、高广幅等作为内应,教徒们从东华门及西华门两个方向攻入紫禁城。大约有四五十名教徒攻入隆宗门(据说,当时的一个箭头还保留在匾额上),直达养心殿。
把守午门的将领策凌,在接报天理教攻入的消息之后,临阵逃跑。宫中那些养尊处优的女人们花容失色,乱成一团。
幸好钮祜禄氏皇后保持了镇定,她派人找来了正在上书房读书的皇子皇孙们。皇次子旻宁(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之子,后来的道光皇帝)带着鸟枪在养心殿前守卫,沉着冷静地指挥随后赶来的各路官兵与天理教众展开战斗。
混战进行到傍晚时分,在一千多名装备精良的官兵齐心协力的围攻下,天理教徒终于寡不敌众,被全歼于武英殿一带。林清本人也在两天后被捕。
天理教攻打皇宫的消息, 次日奏报给从热河回京路上的嘉庆帝。嘉庆震惊之余彻查事件始末。他发现,给天理教教徒提供皇宫私密的竟是皇帝的近臣太监,天理教教徒起事的计划早已有知情人告发,接获情报的王公大臣们置若罔闻,毫无作为,听任事件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无论如何,这个事件将金玉其外的大清剥开了,原来却是败絮其中。
拱卫京师的御林军竟然如此玩忽职守,各级官僚如此尸位素餐,太监如此目无王法,勾连贼众。
嘉庆帝为此下了“罪己诏”,惊呼此案“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诏书曰:“变起一时,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
在国家中枢,在紫禁城发生这样的事情,确实前所未闻,算得上是一个惊天动地,撼动国本的严重事件。
嘉庆在位25年(1796-1820),萧规曹随,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癸酉之变”不只是纠缠嘉庆的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戳穿了“康乾盛世”的童话,帝国江河日下的颓势隐然成形。
不过,一国之君能够为此下达罪己诏,说明自信心还在,责任心还在,说明国家还有希望。
四,道光甩锅林则徐。
当学生的时候,历史课的前两册是古代史部分,我能考满分。到了第三册,学不下去了,翻开书本,隔三岔五,就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憋着一肚子气,那些历史事件也就记不牢了。年岁渐长之后,心平气和地补上了近代史这一课。
古代史,距离现实遥远,只能当成故事阅读;现代史,没有距离感,看不清虚实。近代史,殷鉴不远,可以知兴替。
道光皇帝支持林则徐禁烟,近代史从此开端。
道光,爱新觉罗.旻宁,清宣宗(1782-1850)在位三十年(1820-1850),一个王朝能有几个三十年?在年富力强的年龄登基,以他的才智和精力,本可以励精图治,扭转颓势。
面对前所未有的强敌入侵,面对完全陌生的游戏规则,依旧抱残守缺,拒绝通变,错过转危为机的机遇。
道光在位期间,平定张格尔叛乱,改革漕运和盐政。这些政绩与《南京条约》的丧权辱国之过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道光执政有两个重大失误。
道光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选错接班人,弃六用四(六子奕?,四子奕詝),这有点马后炮的意思。尽管这里面确实有不可知的命运因素在冥冥之中注定了。我们只能从结果来判断。恭亲王奕訢是一个政治干才,身强体壮。健康状况对日理万机的皇帝来说,非常重要。咸丰身体虚弱,终于在英法联军和太平天国的双重大山的压顶之际倒下。
后宫干政,被爱新觉罗家族防范了两百年,道光的错误决定,让虚弱的四子继位,间接成就了慈禧的47年执政。
其二,就是鸦片战争期间的首鼠两端。
林则徐1838年以湖广总督身份上书道光条陈鸦片之危害:“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心思及此,能无股栗!”
道光授权林则徐为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和巡抚怡良的密切配合下,收缴2万余箱鸦片,奉旨于1839年6月3日销毁于虎门。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得到道光的支持和赞赏。林则徐尽管禀性刚直,办事认真,但是并不擅权独断,他非常注意策略,从当年林则徐的奏折和道光的谕旨可知,林则徐确保道光全程知情,并遵旨行事;林则徐团结同僚和下属,注意发动群众,获得他们的配合;林则徐和英商英军打交道,注意有理有据有节。
最难能可贵的是,林则徐防患于未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做足战备,留心洋务。英军畏惧林则徐和邓廷桢,绕道广东和福建,攻陷浙江定海之后,直奔天津。
权臣穆彰阿和琦善乘机毁谤林则徐,将英军入侵归结为林则徐的禁烟。琦善奏陈“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林则徐被惩处,问题就可解决”。
道光就坡下驴,委过林则徐,忘记了当初自己如何嘉勉林则徐的禁烟之功。
道光的朱批如下:“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尽。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又以何言对朕也。特谕。”
林则徐向道光皇帝上奏折:“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粤东关税,既比他省丰饶,则以通夷之银,最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
道光皇帝在林则徐“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一句的旁边批示:“一片胡言。”
20年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三十五年后甲午战争,四十年后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追根究底,全在道光的四个字的朱批:
一派胡言
。
林则徐被降职,在西安与老妻分别,赋诗一首: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丢了乌纱帽,正是自己可以歇息调养之际,淡泊名利。“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言志,并践行之。谪戌伊犁四年。
道光对待林则徐的态度,和后来慈禧对待支持义和团(毓贤,载漪,载澜,载勋)的那些官员的态度如出一辙。道光和慈禧一样,让臣僚顶缸背锅。嘉庆可以为“天理教事变”(癸酉之变)下诏罪己;后来当甲午战争失败之际,一些大臣奏请光绪处罚李鸿章,光绪说自己也有责任,"臣民有错,错在朕躬"!道光竟然可以为鸦片战争的失利装糊涂,找一个林则徐这样的忠臣当替罪羊,天理不容啊!
如果仅仅因为装备不如人,打不过英国,被迫签下城下之盟,迫不得已,有可以原谅之处。但是,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弃用林则徐,是一个原因;
前后有两年时间可以周旋和转回,错过亡羊补牢的大好时机,是其二。
开始莫名其妙地自大颟顸,后又不可思议地畏葸退让,从此成为清廷与西洋打交道的标准两步走。
鸦片战争之后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归因于落后挨打,我认为是开脱之词。鸦片战争的失败,是道光自作孽,不可活。
道光的错误抉择坑了子孙,也坑了大清。
身为一国之君,让一个尽忠谋国的大臣来为国君的决策失误背锅顶缸,国家不亡即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