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唐代指蒙古高原东边的塔塔尔部,又作达旦、达怛,最早见于唐代突厥文碑铭和某些汉文记载。突厥的覆亡和回鹘的西迁等,一再给鞑靼人提供了向西推进的机会。9世纪前后,阴山南北沿边塞直到河西,青海都出现了鞑靼人,与宋辽有交往,并被称为“阻卜”。金代,鞑靼主要游牧于呼伦,贝尔两池以西。1202年,成吉思汗彻底征服了塔塔尔部。宋元时鞑靼成为对蒙古各部的泛称。
有的记载称蒙古人为“黑鞑”或“蒙鞑”,或依其开化程度区别为“熟鞑靼”与“生鞑靼”。13世纪蒙古人西迁,鞑靼之称逐渐传遍西方。俄国亦将境内突厥语的诸族称为“鞑靼人”。明代,对元顺帝退出大都至林丹汗时期的漠南、漠北蒙古人也称为“鞑靼”。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国的臣属民族,随着金国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国政权的统治。
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国成立,国号蒙古国。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蒙古国成立后,不断发动侵略战争以扩张其疆域。1218年灭西辽,1219年西征中亚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东欧的伏尔加河流域。
于1225年东归,1227年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死亡。之后蒙古帝国于1234年灭金国,1241年一度逼近欧洲腹地,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至正十六年(1279)灭宋朝,至正十一年(1274)和十八年(1281)两次攻打日本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