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的舅舅们,拓跋珪的母亲是匈奴贺兰部首领,东部大人贺野干的女儿。因此拓跋珪有几个颇具实力的舅舅。
在拓跋珪建立北魏的过程中,舅舅贺讷的功劳可谓巨大。公元386年,正是有以贺讷为首的贺兰部支持外甥拓跋珪在牛川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才使得拓跋珪顺利继承代国王位。可当自己的大外甥势力日益增强时,两家的关系又变得十分微妙,时打时和,好在最终还是投降了拓跋珪,并参与了平定中原的战事,并被拜为安远将军。晚年又主动解散自己的部众,得以善终。
同贺讷相比,拓跋珪的另一个舅舅贺染干就不那么友善了。他不仅时时刻刻想杀拓跋珪,更是反对诸部大人请贺讷兄弟举拓跋珪为主一事。之后又同贺讷一起与拓跋珪兵戎相见,在屡战屡败后投靠慕容垂,然后又和贺讷相互进攻,最终被后燕捡了便宜,贺兰部一分为二,贺染干所部被迁移到中山去,至此再无记载。
拓跋珪还有个舅舅叫贺卢,他曾参与北魏平定中原的战事,因功被赐爵辽西公。但在征讨邺城的战斗中,他仗着是拓跋珪的舅舅,不肯受拓跋仪的命令,招致拓跋珪的责备,因此心生不满。后被拓跋珪任命为广川太守,但他觉得耻居冀州刺史王辅之下,因此袭杀王辅,投奔南燕慕容德。慕容德让他做并州刺史、广宁王,后在刘裕灭南燕时战死于广固。
拓跋嗣舅舅刘罗辰,拓跋嗣的舅舅显然不止刘罗辰一人,因为他是刘眷的次子,但拓跋嗣其他舅舅却似乎没有相关记载。这刘罗辰颇有智谋,当初就曾提醒刘眷提防刘显,结果刘眷不以为意,最终被杀。为求自保,刘罗辰投奔拓跋珪,随后跟从平定刘显叛乱,被拜为南部大人。之后又参与平定中原的战事,因功被封永安郡公,之后又担任征东将军、定州刺史等职,死后谥号为敬。
拓跋焘舅舅杜超,杜超字祖仁,是拓跋焘之母杜氏之兄。这杜超从小就颇有节操,起家相州别驾,之后又迎娶南安长公主,成为驸马都尉、鸿胪卿,受封城阳郡公。这杜超也是有真本领的,参与过灭北凉之战,凭借战功,先后担任征南大将军、太宰等职,爵位也由公爵变为城阳郡王到阳平郡王。公元444年,杜超被部下杀害,追赠太师、相州刺史,谥号为威。
拓跋余、拓跋濬未有舅舅记载。
拓跋弘的舅舅们,拓跋弘的母亲李氏有兄弟六人,分别是李峻、李诞、李嶷、李雅、李白、李永。他们都身居高职,但绝大部分依靠的是皇帝舅舅的身份。只有李峻、李嶷例外。李峻字珍之,出身于陇西李氏支房顿丘李氏,在拓跋濬时代,就担任过镇西将军、泾州刺史、太宰等职,爵位起初是顿丘公,后进爵为顿丘王。公元469年,去世,谥号为“宣”。
李嶷字携之,使持节都督冀、青、定、相、济五州诸军事,征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冀、青二州刺史,彭城郡王,谥号靖。除这两人之外,另外几人记载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