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所处的时代是三国鼎立,其中形势变化错综复杂,充满挑战和机遇。长江边上,他的军队展现了防守气势,但一旦步入侵略,便难免被反击。于公元220年,曹操逝世;继之,公元223年6月,刘备亦辞世。然而,孙权存活至公元252年,活了足足70岁之久,与曹操、刘备的离世相比,他多得近三十年光阴。在乱世之际,孙权若是真正的英雄,或许有机会统一天下。然而,事与愿违,乱世已过,天下已分为三国,孙权亦非真正的英雄。
初期,黄巾起义和董卓乱政使天下混乱不堪。这个时期,各地涌现大量军阀和枭雄,像刘表据有荆州、袁术据有扬州等。在这混乱的时代,英雄能够施展才华。袁绍统领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四世三公,曹操以陈留为根据地,最终统一了北方。孙权的兄长孙策则以武力割据了江东三吴之地。这些人皆是英雄,但他们的辉煌成就仅仅是因为乱世使然。乱世中处处皆是易攻陷之地,英雄轻易夺取郡县,轻而易举地建立了割据势力。但到了三国时期,形势已然不同。赤壁之战后,天下呈三分状态,曹操、孙权、刘备各自占据一方。土地和百姓要么归刘备,要么属于曹操或孙权,而想要夺取土地和百姓也只能从这三位强者手中取得。此时,攻下一城一地并不容易,因为背后必有三国之一的支持。天下不再是低垂的果实,形势已然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英雄已经失去了价值,一切都取决于实力。东吴并无统一天下的野心。曹操和刘备都怀有统一天下的决心和实力。曹操以挟天子令诸侯,刘备则以复汉室为旗帜。然而,孙权所背后的江东豪族并不渴望统一中原。他们并不在乎中原的混乱,因为无论天下归于谁,他们仍会照常生活。这导致东吴内部出现分裂,有主战派和主和派。主和派即江东豪族,认为无论孙权还是曹操当家都与他们无关。这解释了为何他们在长江边上防守能有所作为,但一旦北伐,便显得无能为力。孙权虽掌握着三吴和荆州,却未能触及淮河边,因为江东豪族不支持他的北进。
有人以赤壁之战及后续战事来评价孙权,认为他展现了一些才干。然而除此之外,他的战绩却不足以与其英名相符。比如在公元215年,曹操与刘备交战于汉中,孙权趁机偷袭合肥,结果却未能令曹操分心,反而被张辽击败。同样,公元226年和228年,他再次偷袭都以失败告终。即便在石亭之战,他虽有所斩获,但也仅仅是些许人力和财富,并无大动作。更不幸的是,在孙权去世之际,他未能确立一位合适的继承人,发生了两宫斗争,无人能继承其事业。
综上所述,孙权作为东吴的领袖,其所处的时代已不再适合英雄的光辉。形势决定一切,而他身后的本土势力亦未有进军中原的雄心。其战绩虽有所成就,但未能与其父孙坚及兄孙策相提并论,更无法与曹操、刘备相抗衡。他或许有机会借诸葛亮等北伐之际,稍作进取,但终究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