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立身之本。在封建王朝时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遵循三纲五常,其中五常之一就是信。因此,自古以来,诚信始终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品质。
特别是对于那些地位显赫、权力巨大的个体而言,若是背弃誓言、失去信誉,将会受到后人所唾弃。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在洛水立下的誓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一事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违背誓言的司马懿,其后代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代价。
洛水之誓
《晋书》和《三国志》均有记载,司马懿因洛水发誓才迫使曹爽放弃抵抗。这是因为洛水誓言在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洛水立下誓言,并最终遵守了承诺,这使得洛水之誓显得更加神圣。
曹爽之所以信任司马懿,正是因为有刘秀在前。尽管后世许多人认为曹爽非常愚笨,认为他手握皇帝与大军却仍被司马懿蒙骗,然而司马懿的深藏不露确实让历代皇帝都难以窥见。连当年极为老练的曹操都曾对他放松警惕,足见司马懿的演技非同一般。
不可否认的是,曹爽以及那些大臣们的失败在于对誓言过于轻信。即便是放在今天,大家也难以想象司马懿会背信弃义。所有人都接受了儒家的教育,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古人根本无法超越固有的思维模式。
正是由于司马懿的反复无常,洛水这个神圣的地方才沦落为一条普通的河流。在司马懿之前,洛水与母亲河黄河同样被视为圣地,它还是中华民族的发源之一。指着洛水发誓,就如同向妈祖和佛祖宣誓一般。
后果
兵变之后,司马昭的阴谋已是人尽皆知,整个曹魏的官员们都明白司马家族的真正意图。自那时起,反对司马家的大臣们的斗争持续了十余年,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再加上洛水之誓,不仅铲除了曹爽全家,还掌握了魏国的全部权力。
接下来,司马懿也必须赢得人心,毕竟他无法一笔勾销魏国所有的臣子。他首先安抚了镇守淮南的王凌,将其封为太尉,可以说司马懿表现出的诚意相当明显。太尉在三公中地位最高,但已经年过七旬的王凌又怎会看不出其中的道理呢。
他对司马懿的拉拢毫无动心,心中始终坚定地忠于曹魏政权。他根本看不上司马懿,并暗中策划起兵,图谋立楚王曹彪为帝。在嘉平三年,司马懿亲自率军讨伐王凌,王凌抵挡不住,在被押送至洛阳的途中选择自杀。
此次征讨使司马懿耗尽了全部精力,因此在返回洛阳不久后便去世了。即便他杀掉了王凌,司马家仍无法封住世人的议论。仅仅三年后,中书令李丰便与张缉密谋暗杀了大将军司马师。
尽管司马懿已经去世,但国家依旧掌握在司马家族的手中。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缉密的背景是皇后的父亲。此事被司马师得知后,他立即将李丰等人满门抄斩,显示出其心狠手辣的手段,丝毫不逊色于司马懿。
司马师立刻废除了曹芳,改立曹髦为皇帝。只有少数人能掌控皇帝的废立,这种事情甚至在董卓死后依然显得极为震撼。可以说,司马师的行动向整个魏国宣告了他的野心。翌年,征东大将军、扬州都督毌丘俭因对司马师的不满,在淮南起兵反抗。
司马师出征镇压,然而这次的行动以失败告终,司马师本人也在战后像他的父亲一样病逝。朝廷原本打算借此机会收回司马师的兵权,但这一计策被钟会揭穿,所以朝廷只能无奈地将兵权交给司马昭。
相比于他的父亲和哥哥,司马昭的才能更加出众。两年后,征东大将军兼司空的诸葛诞在淮南再次发起对司马昭的讨伐,诸葛诞对此决心已定,并向东吴寻求支援。最终,司马昭动用了整整二十六万 troops亲自出征,才成功镇压了诸葛诞。
司马家实在是失去了民心,尽管他掌握了大权,但百姓心中明镜般的真相让他们无法忘记司马懿的背叛与不义。司马懿的不诚信,不仅仅是那些人的报复,也终于反映到了司马家自身。
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一直受到重视,他本人也十分出色,政治和军事才能兼备,智谋和才华均卓越。然而,他一生没有子女,并且在四十七岁时便去世了。
据传闻,他去世时情况十分凄惨,眼珠破裂。从司马懿的寿命来看,司马家应该是个长寿的家族,然而,司马师并不是唯一一个早逝的人,他的弟弟司马昭也同样如此。司马昭在五十四岁时神秘去世,而在此之前并没有任何的征兆。
当然,司马昭还是有一个不错的儿子——司马炎。作为晋朝的首位皇帝,司马炎也是整个晋朝中唯一一位称得上有能力的君主。然而,他却生下了一个极其愚笨的太子。明明知道太子的德才不足,司马昭仍然把皇位传给了司马衷,甚至为他娶了一位凶狠的妻子。
贾南风的存在及其作为间接促进了西晋的覆灭。即便寿命受到了影响,之后司马家后代的智力水平也未能幸免,或许是由于其祖先的权位获得不当,导致整个晋朝难以找到一位品德优秀的统治者。
在司马炎去世后,晋朝经历了长达十六年的动乱,历史上称之为“八王之乱”。这一冲突刚刚平息,随即“永嘉之乱”便接踵而至,紧接着又发生了“石勒之乱”和“五胡乱华”,给中原地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破坏和伤亡。
剩下的司马皇族只能向南建立新的政权,然而自东晋建立以来,他们一直受制于权臣,完全没有自主权。随着刘裕的崛起,整個司馬家族幾乎被屠殺殆盡。
以孝治天下
李密可能对司马家有着最深刻的见解。当年他撰写《陈情表》时,经过深思熟虑才得出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论断。回顾历史,凡是论述王朝的,哪一个没有提到“以孝治天下”呢?
李密的这句话被后世视为对司马家的一种讽刺。自古以来,治国应以德为本,但司马家并不能称得上“有德”。他们在洛水之誓时背信弃义,杀害无辜孩童,实属不仁,不尊重君主,失去了应有的礼仪,最终只剩下一个“孝”字。
司马懿的举动对后来的影响极为深远,可以说,后世大功臣中能安享晚年的寥寥无几。在后续的历史中,李靖、李善长等人又有哪个人是正常退休的呢?这与司马懿的前车之鉴密切相关,使得皇帝们根本无法放心。
司马懿的这一举动对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在他之前,几乎没有皇帝会想到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会发动叛乱;而在他之后,皇帝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对此,李靖的看法尤为重要。
当李世民下定决心出征高丽时,李靖已年过七十,因病卧床,根本无法参战。然而,在李世民探望他时,李靖被一句“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所激励,决定带兵随李世民一起出征。结果,他在路上病重去世。如果不出征,李靖或许还能多活几年。
结语
后来的学者认为,司马家似乎受到了一种诅咒。当然,也有一些人将其归咎于当年的洛水之誓,这个誓言使得整个中华大地的诚信水平倒退了几百年,“自从司马氏篡魏以来,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神灵也不再守护。”
后世之所以对司马懿的举动感到反感,部分原因在于愤怒于他没有更积极的作为。他的身份可不是一般的四朝老臣,而是两个皇帝的托孤重臣。如果他没有谋反,历史上的声誉甚至可能超过诸葛亮,成为一位千古流传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