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秦赵长平之战中,赵王由于过分信任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惨败给秦国,造成本国40余万将士被坑杀的惨剧吗?为什么赵王会如此信任赵括呢?是因为他的老爸太有名,乃赵国马服君赵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赵奢在秦赵阏(è)与之战中的英勇表现吧。
秦赵阏与之战,是指公元前269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围困阏与(今山西省和顺西)而发生的一次战争。
一。战争背景与前奏
战国中后期以来,秦国在不断胜利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齐国已不是他的对手了,楚国也多次在战争中失败。战争后期还有力量和秦国进行较量的,只剩下了赵国。当时,赵惠文王任用蔺相如、廉颇、赵奢、乐乘等人,外拒强秦,内安百姓,使“民富而府库实”,并陆续攻占了齐、魏的土地,从而成为秦国的主要对手。
当得知秦国包围了赵国城池阏与后,赵王召集诸将研究讨论是否要派兵解围,大将廉颇和乐乘都认为:阏与距离赵国都城邯郸太遥远,且地形险要难以取胜,所以主张不出兵相救。
名将赵奢的意见与他们截然相反,他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将帅勇敢有谋,就能取胜。赵王十分欣赏他的见识和魄力,并命令他率领大军前去解围。
赵王至所以这么相信赵奢,是有原因的。赵奢之前是个田税官,他不畏强势,勤政廉洁,使得赵国民富国强。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同时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将领,在当时的赵国,赵奢的声望与廉颇不相上下。正是具备着多方面优秀条件,赵王才十分信任赵奢,让他领军去与秦军决一死战。
二。赵奢在战争的英勇善战
赵奢领军出了邯郸城,往西刚走30里地,就下令停止前进,就地安营扎寨。同时还不断增修工事,做出要长期驻守、无心营救阏与的样子。他还通报全军:“有谁要提与秦军作战者斩!”
秦军前进至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附近,多次向赵军擂鼓请战,这时赵军中有一人要求立刻去救援武安,赵奢马上下令斩杀该人。就这样,赵军按兵不动28天,秦忍不住派了一名奸细潜入赵营刺探虚实,赵奢有意优待这名奸细,并让他随意观看赵军坚守的情况。
秦军奸细返回营寨,向秦将告知了所看之赵军实情,秦将闻之大喜,认为赵军刚出邯郸30里就停止前进了,还增强防御工事,肯定是惧怕与我军作战,放弃营救阏与了。因此,他们对赵军放松了戒备。
谁知,当秦军奸细刚走,赵奢即令全军拔赛而起,轻装急进,奔赴阏与。赵军绕开正面的秦军,只用两天一夜的功夫,就到达了距阏与仅50里的地方。他们在那里修筑工事,并部署善于射箭的士兵把守,准备迎头痛击来犯的秦军。
当秦军得知赵军已经到达阏与附近布防时,秦军马不停蹄地向赵军扑来,两军之间的厮杀迫在眉睫。
赵奢平时不仅治军严谨,而且善于倾听下属的正确建议。此时,就有一名叫许历的军士向赵奢献计:“北山的位置十分重要,我们必须抢先占领,这个制高点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谁先占领谁就能处于有利的地位,否则就难免失败。”赵奢欣然接受这一正确建议,马上命令赵军一万人急速登上北山,抢先占据了这一险要地形。
秦军迟到一步,见赵军已占领北山,只好下令全力进攻,企图从赵军手中夺回北山。赵奢命令赵军居高临下勇猛冲杀。秦军由于是被动应战,加之所处地形又极为不利,结果被赵军打得大败,死伤惨重,被迫退兵。赵奢就这样胜利地解救了阏与之围。
赵奢大军凯旋返回邯郸后,赵王为了奖励赵奢的卓著军功,封他为马服君,与蔺相如、廉颇位禄相等。这也埋下了后来赵王,由于太信父亲而任其子赵括的祸根。
三。赵奢的战略战术分析
赵奢在这场阏与之战中,首先采取在离邯郸30里处坚壁防守的做法,从而造成了秦将误认为他不敢去救援阏与的错觉,达到了麻痹敌人的目的,为绕道急行,抢占有利地形创造了条件。就如《孙子兵法-军争篇》中说的:“兵以诈立”。
为了确保己方作战意图的实现,赵奢严肃军令,果断诛杀违背军令随意要求开战的军士,这是孙子“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精神在治军中的反映。
待秦军上当后,赵奢又:“以迂为直,以患为利”,避开敌人,越过险阻,轻装急进,神速地抢先占据了有利阵地,做到了军队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的要求。
最后,在正式交战之前,赵奢又能虚心听取部下的建议,首先占领险要难攻的北山阵地,完全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一胜利的取得,就在于赵奢真正理解了“迂直之计”的奥秘,并在实战中予以巧妙的运用。
赵奢的先见之明还在于,他能准确判断自己儿子只会纸上谈兵,他曾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可惜后来赵王错误地任命其子赵括为主将,造成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真是“老子英雄儿狗熊”啊!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