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陈赓授衔后直奔西花厅,不等周总理招待,陈赓问:家里的点心呢?
创始人
2025-08-19 03:02:01
0

陈赓授衔后直奔西花厅,不等周总理招待,陈赓问:家里的点心呢?

1953年9月27日,新中国第一批开国将军授衔仪式在中南海隆重举行。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他却顾不上和其他将军寒暄,径直奔向西花厅。按照惯例,这是一个庄重的日子,周恩来总理本应设宴款待新授衔的将军们。但陈赓一进门,不等周总理开口,就笑着问:"家里的点心呢?"这句看似突兀的问话,让在场的人都愣了一下。这位新晋大将为何会在这样庄重的时刻问起点心?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这要从两个人相识于黄埔,相知于战火,相交于生死的深厚情谊说起。

一、革命生涯中的初识(1924-1927)

1924年的春天,广州黄埔军校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学员。在这批学员中,有一位来自湖南的青年陈赓,他带着对革命的热忱,踏入了这所新型军事学校的大门。当时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第一次见到陈赓是在一次政治经济学课堂上。

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周恩来正在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陈赓坐在教室的中间位置,一边认真做着笔记,一边不时抬头注视着讲台。下课铃响起时,陈赓突然站起来,用他那独特的湖南口音高声说道:"报告周主任,我有个问题想请教。"随后,他提出了一个关于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关系的独到见解。

这个问题引发了全班同学的热烈讨论,周恩来欣赏地看着这位思维敏捷的学员。从那以后,陈赓经常在课后找周恩来讨论问题,有时甚至会拿出自己写的小段子,用通俗的方式演绎深奥的理论知识。

1924年冬天,黄埔军校组建了血花剧社。在一次筹备会上,陈赓提议要把革命理论编成通俗易懂的快板和小品。他现场表演了一段讽刺军阀的相声,把在场的干部学员逗得捧腹大笑。周恩来当即拍板,任命陈赓为剧社的主要负责人。

在血花剧社的演出中,陈赓创作了多个脍炙人口的节目。其中最出名的是他自编自导的话剧《军阀梦》,剧中他饰演一个贪婪成性的军阀,通过夸张的表演手法,深刻揭露了军阀的腐朽本质。这部作品在广州城内外巡回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

1925年初,黄埔军校开展东征,血花剧社随军行动。陈赓带领剧社成员,白天行军打仗,晚上在前线慰问演出。有一次在潮汕地区,他们在炮火中搭起简易戏台,演出革命故事。当时周恩来正好到前线视察,看到士兵们围坐在戏台前,既受到教育又得到娱乐,非常欣慰地说:"这样的宣传方式,比我们讲一百场理论课都管用。"

1926年,陈赓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留校任教。他主动请缨担任战术教官,同时继续在血花剧社工作。在这期间,他和周恩来的关系从师生发展为亲密的战友。两人常常深夜在办公室讨论军事训练和文艺宣传工作,探讨如何把革命理论更好地传播给普通士兵。

1927年初,陈赓协助周恩来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军民联欢会。在这次活动中,血花剧社排演了一部反映工农革命的大型话剧。演出结束后,周恩来特意找到陈赓说:"你把革命理论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正是我们党的文艺工作应该达到的效果。"

二、生死与共的战火岁月(1927-1937)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城,随着一声震天的枪响,南昌起义拉开序幕。在这场起义中,陈赓担任了第11军第25师特务营营长。起义前夜,周恩来在军事会议上布置任务时,特意将攻打敌人的通讯要塞的任务交给了陈赓。

凌晨3点,陈赓带领特务营的战士们,悄无声息地潜入了敌人的通讯中心。他们采用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战术:不是正面强攻,而是从下水道系统渗透进入。这个计划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陈赓提前派人假扮成修下水道的工人,摸清了地下管道的分布图。战斗结束后,周恩来称赞这个战术"既节省了弹药,又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

1928年,中央特科成立。周恩来担任特科的最高负责人,陈赓则被派往上海,负责特科的一项秘密任务。在上海的日子里,陈赓白天装扮成茶馆老板,晚上则在租界里进行地下工作。他开设的这家茶馆成为了重要的情报交换站。有一次,一份重要的军事情报需要紧急送往周恩来处。陈赓想出了一个妙计:他把情报藏在茶叶罐的夹层里,让送茶工人假装送货,成功避开了敌人的盘查。

1931年秋天,陈赓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当时,中央红军正面临着第三次"围剿"的严峻形势。周恩来让陈赓组建一支特殊的侦察队,专门负责打探敌军的调动情况。陈赓挑选了20名精通当地方言的战士,他们化装成商贩、农民,深入敌后搜集情报。这支侦察队提供的准确情报,为红军多次重要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陈赓担任了掩护部队的重要职责。在通过湘江时,敌人的重兵围追堵截。陈赓带领部队在江边构筑工事,掩护主力部队渡河。战斗最激烈时,他亲自指挥机枪手压制敌人的火力。这场战斗中,陈赓身边的警卫员牺牲了两名,他的衣服也被弹片划破了好几处。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陈赓作为与会代表之一参加了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会议期间,他详细汇报了前线战场的实际情况,为会议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周恩来在会后特意找到陈赓,详细了解了红军基层官兵对战略战术的意见。这些一线的反馈,对于后来红军战略方针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

会议结束后不久,红军在四渡赤水的战役中,陈赓再次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提出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建议,即在正面佯攻的同时,抽调精锐部队从侧翼穿插。这个建议得到了周恩来的支持,最终在战役中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敌人的重兵被调往正面战场,而红军主力则从薄弱处突破,成功完成了战略转移。

三、军事将领的成长互助(1937-1945)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赓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副旅长。1937年秋,周恩来从南京前往延安途中,专门绕道太行山区视察部队。在一次军事会议上,陈赓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游击战术:"小兵团、大活动"。他建议将部队分成若干个小型作战单位,采取分散活动、集中打击的方式,这种战术既能扩大战斗范围,又能确保部队的机动性。

1938年春,陈赓在太行山区组建了一支特殊的"突击队"。这支队伍配备了轻便武器,每个战士都经过特殊训练,能够在复杂地形中快速机动。他们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战术:白天化整为零,分散在各个村庄;夜间则集中起来,对日军的补给线发动突袭。这种战术很快在华北地区产生了显著效果。

在陈赓的指挥下,突击队创造了许多出人意料的战例。有一次,他们得知一支日军运输队要经过太行山的一处隘口。陈赓没有选择常规的伏击方式,而是让战士们事先在山路两旁挖了许多深坑,上面盖上木板和细土。当日军车队经过时,前后的车辆同时陷入陷阱,整个队伍顿时陷入混乱。突击队趁机发起攻击,一举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

1940年初,周恩来在延安主持召开军事会议时,专门请陈赓介绍了这些游击战经验。会后,周恩来批准了陈赓关于组建独立纵队的请求。这支新组建的部队被命名为"陈赓独立纵队",成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一支重要力量。

独立纵队成立后,陈赓又创新了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他要求每个连队都必须掌握三项特殊技能:夜间行军、爆破技术和群众工作。在训练中,他让战士们背着装备在夜间的山路上行军,要求必须做到快速且无声;同时,派技术人员教授简单的爆破知识,让每个战士都能独立完成破坏敌人交通线的任务。

1941年夏天,新四军改编时,周恩来派陈赓担任了一项特殊任务。当时,华中地区的部队需要紧急整编,但面临着敌人的重重包围。陈赓采用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将部队分成数个小组,化装成商人和难民,携带着伪造的证件,从不同的路线突破敌人封锁线。这个计划虽然冒险,但最终成功地将几千名战士安全转移到了指定地点。

1943年,陈赓在华北地区发起了一系列破袭战。他创造性地使用了"麻雀战术":派出多个小分队同时在不同地点发动进攻,让敌人疲于奔命。这种战术不仅消耗了敌人的兵力,还打乱了他们的防御部署。周恩来在了解这一战术后,将其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军推广。

1944年底,为了配合解放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陈赓在部队中开展了"一兵多能"运动。他要求战士们不仅要会打仗,还要学会农业生产技术。部队在驻地建立了示范农场,既解决了给养问题,又带动了当地百姓发展生产。这种军民结合的方式,为后来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解放战争中的并肩作战(1945-1949)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陈赓在华北地区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制定新的作战方针。他向周恩来提交了一份详细的军事部署报告,建议在平原地区采取"堡垒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术。这份报告得到了周恩来的高度重视,并被采纳为华北野战军的重要战术指导。

1946年初,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起进攻。陈赓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在运动战中,他创造性地运用了"口袋战术":利用地形设置多重包围圈,诱使敌人深入,然后分割包围。在冀南战役中,陈赓指挥部队采用这一战术,成功歼灭了国民党军队一个精锐师。

1947年夏,陈赓部队在豫北地区与周恩来领导的部队协同作战。他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战术配合方式:一部分部队佯攻正面,吸引敌人注意力;另一部分部队则迂回到敌人后方,切断其退路。在朱阳关战役中,这种战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共歼敌两个旅,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1948年初,陈赓参与制定了著名的"五位一体"战术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侦察、突击、包围、歼灭和防御五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他特别强调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他组建了专门的情报小组,采用"农民情报网"的方式,将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情报系统。这个系统为后来的重大战役提供了准确的敌情信息。

1948年9月,在准备辽沈战役期间,陈赓向周恩来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建议:利用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法。具体做法是:将部队分成多路纵队,各自选择有利地形,逐次歼灭敌人的增援部队。这个建议在实战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为辽沈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初,陈赓率部参加了淮海战役。在这场决定性战役中,他负责指挥一个重要战区的作战。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他提出了"三三制"战术:即将部队分成三个梯队,轮流作战,保持持续的战斗力。这种战术安排使得部队能够连续作战多日而不疲惫,最终助力战役的全面胜利。

在渡江战役前夕,陈赓与周恩来共同研究渡江作战方案。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前渡后运"的战术:即先用小股部队渡江占领滩头阵地,然后再大规模运送主力部队。这个方案不仅降低了渡江风险,还为后续部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实际作战中,陈赓指挥的部队率先突破敌人防线,为大军渡江开辟了通道。

1949年4月,在解放南京的战役中,陈赓负责指挥一路军队。他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攻坚战术:组建专门的突击队,由熟悉城市作战的战士组成,专门负责攻占关键要点。这种战术避免了大规模的巷战,减少了部队伤亡,加快了解放南京的进程。

五、建国后的继续奋斗(1949-1960)

1949年底,陈赓被任命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在筹建学院的过程中,他多次向周恩来汇报工作进展。针对新中国急需的军事技术人才培养问题,他提出了"三结合"的教学方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国外先进经验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军事技术与基础研究相结合。

1950年春,陈赓组织了一次重要的教学改革。他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了一批有实战经验的军事专家担任教员,同时从苏联请来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在课程设置上,他创新性地增加了实战模拟环节,让学员在实践中掌握军事技术。这种教学模式很快显示出成效,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军事技术人才。

1951年,为了加强军事科研工作,陈赓在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他提出了"小型化、实用化、本土化"的研究方向,着重解决部队实战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他的推动下,研究所开发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事装备,其中包括改进型的通信设备和侦察器材。

1953年,周恩来视察军事工程学院时,陈赓向他详细汇报了一项重要的科研计划。这个计划旨在提升我军的技术装备水平,包括研制新型雷达系统、改进火控设备等多个项目。周恩来对这个计划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协调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

1955年,陈赓开始着手军事工程学院的扩建工作。他提出了"一院多区"的建设方案:在保持主校区的同时,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立若干个研究基地。这些基地分布在全国各地,既便于就地取材进行实验,又能为不同地区的部队提供技术支持。

1957年,在陈赓的主持下,军事工程学院开展了一项重要的科研攻关。他组织专家团队研究新型导航系统,这个项目综合运用了无线电技术和电子计算技术。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最终研制出了具有独特优势的导航设备,为部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陈赓提出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他推动学院与军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实用装备。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学院研制的多项技术装备实现了批量生产,并在部队中得到广泛应用。

1959年初,陈赓组织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技术演习。这次演习综合检验了学院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包括通信、侦察、导航等多个领域的新装备。演习结果表明,这些装备在实战环境下表现良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1960年,陈赓着手制定学院的十年发展规划。他提出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在保持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新兴军事技术领域。这个规划为军事工程学院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军事科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三国演义》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部小说,如今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其中的内容。这本书中有许多经典的情节,例如...
原创 原... 诸葛亮一生征战四方,最终成为了蜀汉的丞相,深受后人敬仰。但在他最初的选择中,为什么没有选择投靠曹操呢...
蒋小田丨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 蒋小田,1981年生于安徽黄山。 现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宁波市书法家协会...
威海鑫盛威机械取得一种木工锯床... 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威海鑫盛威机械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木工锯床的圆盘锯防护装置”的专利,授...
浮梁县雅辑陶瓷工作室(个体工商...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浮梁县雅辑陶瓷工作室(个体工商户)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文雅,注册资本1万人民币...
原创 蓝... 蓝玉是明朝初期一位备受瞩目的开国将领,他的名字与封狼居胥这一荣耀紧密相连。然而,严格来说,蓝玉并不是...
仰韶彩陶取得一种陶瓷瓶干压机粉... 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河南仰韶彩陶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陶瓷瓶干压机粉末装置”的专利,授权公告...
朝鲜谁都不服,却主动将三位中国... 朝鲜这个国家,在世界版图上占比不大,可脾气那叫一个硬气,向来不惯着谁!给人的印象就是不好惹。但很多人...
河南省纪委监委:刘国松被查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副巡视员刘国松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河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来...
特朗普把话带到,高市早苗还是拒...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尤其是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局势,日美之间的亲密合作无疑成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