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社会构成与过去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产生了由寒门士子组成的官僚阶层,另外就是平民阶层人数大为增加,成为社会上最为庞大的群体。相比以往的社会,阶层流动流有所增强,所以社会的整体运行得以较稳定的向前。
在所有社会阶层中,居于最高位的自然是封爵贵族和血统贵族,即所有的皇族、戚族、封王、封侯们。他们依靠所封的爵位参与政治。
这帮人是时代真正的风云人物,他们共同创造了伟大的唐帝国,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也由他们来坐,所以是天生的统治阶级。也是其他阶层很难到达的阶层。
第二部分是门第贵族,就是世家士大夫。
这是从南北朝时代就形成的,一直把持朝政,世袭官职的那帮权贵。他们出身高门大姓,不论朝代如何变换,他们的政治地位都不易动摇。特别以崔、卢、李、郑、王五姓最为尊贵,有时甚至超过皇族。也就是说,不论谁当皇帝,建立啥姓的政权,基本都是要与他们合作的,要由他们来在政府任职的,而且有世袭的爵位。所以要娶五姓家的女儿聘礼极为高昂,有时会高达一百万钱,相当于一个宰相三年的俸?。即使贵如房玄龄,魏征这些朝廷高官,要与他们结亲也不易。他们最为自得的就是数百年来形成的那种高贵门第。可见这些门第地位有多崇高。
第三部分就是官僚贵族,即寒门士大夫。科举制的创建,最大的意义就是相对过去,打通了寒门士子上升的通道。进而打通了阶层上升的通道。通过科举,大量寒门士子成为政府官员,这不只是个人有了从政的机会,也提升了自己的社会阶层。寒士们一旦通过科举担任了官职,就可以摆脱他的阶级,而挤入统治者之列。他们最初自然会受到门阀士族人士的轻视,但随着他们的掌权,进而通婚,就把自己也融入高等级的门第之中。特别通过科举能成为朝廷的大官,更能最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阶层,不但可以有资格与门第贵族通过联姻相通,也可以与皇族,亲王们结成关系。
第四就是平民。平民包括着这三类人,吏佐,农民和商人。平民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人,也即庶人。而在庶人中最吃香的就是吏佐。他们本质上是平民,但因在政府部门工作,又要比一般的平民受到更大的尊重。相当于我们今天普通的公务员。再次就是农民,这占整个帝国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是帝国的核心存在,但他们却最与这个帝国无关,而且处于被剥削的境地,要向政府交纳赋税。比农民地位高的自然是商人,由于他们可以用金钱与官员勾结,所以他们拥有比农民更大的政治影响力。这部分人中的最出色成员,可以让子女通过科举而挤身于官僚阶层,从而实现自己的阶层跨越。虽然这样的比例相当低,但部分吏佐,及一些有钱的商人,还有个别农民子弟,如果有人生的好机缘,还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最后就是贱民,也就是没有自由的人,他们可以称为奴隶。
这类人处在各种贵族之家,各种商业之所,还有政府机构,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人身自由。比如杂户就是直接由政府管辖的农奴,平时耕种,战时入伍。音声人地位与杂户一样,但干的活主要是乐工,由太常寺管理。官户指的是犯罪之家,由司农寺管理,男子多为农奴,女子多发配到洗衣局。工户由少府寺管理,世代担任工匠。乐户包括妓女,戏剧演员及其他游艺从业者,由太常寺管理。部曲是贵族私人农奴,客女则是部曲的女儿,属于贵族的女奴。在长安的妓女本由太常寺管理,后专设教坊管理。在贱民中地位最低的就是奴婢,身体和生命全操在贵族手中,是比牲畜还低的存在。他们最大的人生梦想,就是有机会成为自由人,也就是成为平民。由于他们虽然地位低下,但多存于官家或商业场所,有机会见到更高阶层的人员,如果有很好的人生机缘,成为自由民的可能性并不低,但整体比例自然很低。
应当说唐帝国的社会结构就是一个棒锤,人数最多的就是平民,就是农民,他们居于社会中间,也是唐帝国人口的主体。虽然他们处于较低阶层,但由于拥有人身自由,其生存环境比过去的强多了。在这个金字塔的最顶端,就是各种贵族阶层,他们是人上人的存在,而如同牲畜一样的奴隶则在最底下。
虽然在唐代还存在没有人身自由的贱民,他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但相对来说,社会有以农民商人为主体平民,他们拥有着最宝贵的人身自由。正是这种有广大自由民的存在,让唐朝社会保持着空前的自由度,整个社会保持着旺盛的生机,这也是唐帝国能出现大黄金时代的原因。
五个阶层的区分相对是明显,而考不上科举的寒门与平民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所以科举成为连结上下两个阶级最好的纽带,这个纽带让上下两个阶层保持着最基本的沟通,这不只为唐帝国持续地输送着优秀的人才,也起到了社会稳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