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淳二年(683年),在唐高宗李治生命的最后阶段,武则天就有了封禅嵩山的想法。
为什么她在唐高宗弥留之际想去封禅嵩山呢?
原因有二。原因一,李唐皇室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而长安是关陇集团的老巢,是旧势力集中的地区。原因二,她要封禅嵩山,落脚点必然是洛阳,而洛阳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经营的东都,那里才是她的势力范围。
不管是原因一或是原因二都体现了武则天的政治野心,她想在唐高宗死后取而代之。
武则天第一次封禅,是在乾封元年(666年)。而时隔三十年,天册万岁二年(696年)的时候她再次封禅是以皇帝的身份进行的。这次她没有去泰山,而是去了嵩山,封禅嵩山的原因有四。
原因一,东都洛阳离嵩山近,不用舟车劳顿,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粮草。
原因二,武则天自称是周朝后裔,而嵩山是周王朝的圣山。当时还有一个传说,说嵩山的山神姓武,去嵩山封禅还能不保佑武周王朝吗?
原因三,当年周公测日影,得出嵩山处在大地的中心,它就是个天然的通天柱,在这向天汇报,应该听得更清楚。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条件好。
原因四,武则天已以周代唐,改朝换代了。她要与李唐王朝划清界限。与以往的身份断绝关系。
于是,武则天就到嵩山封禅去了。把嵩山改称神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