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老话叫风云际会,当年毛主席和那些志同道合的先辈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就是这个概念。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的信念坚如磐石,可敬可佩。实际上,抛开那些传闻不说,在毛主席青少年时代,就有几个人预料他必成大器,将会改变中国的命运,都说过类似的话。
首先是毛主席的两位老师,说起这个话题,大家马上会想到杨昌济。其实对毛主席影响比较大的老师有好几位,比上学时的老师邹春培、李漱清、符定一,以及革命导师徐特立等人。
符定一慧眼识人
符定一是湖南衡山县人,字宇澄,号悔庵,清末举人出身,当过岳麓书院院长、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和湖南师范学校校长。省立第一中学是符定一创办的,1912年该校招考新生时,毛泽东是考生之一。
起初毛泽东报考了公立高级商业学校,已经入学了。但是入学一个月后,觉得课程不好,就退学了,然后又报考省立第一中学。当时省立第一中学的国文考题是“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重”,以国家大事为切入点,让考生们临场发挥。
入学考试结束后,学校一位老师一溜小跑,兴冲冲地闯进了校长室,挥舞着手中一张考卷,对校长说:“好文章啊,好文章,难得一见!”校长符定一接过考卷,先看了看考生名字,又仔细读章,也被吸引住了。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写的,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阐述了自己对教育强国的观点,洋洋洒洒,逻辑严谨且文采斐然,符定一读得入神,不觉站起身来,连声赞叹:“奇才!奇才!”
但他觉得十几岁的少年人可能写不出这样的文章,说不定有人代笔,就让人找来毛泽东,要他当面再写一篇。于是毛泽东在校长室提笔疾书,又写了一篇,同样妙笔惊人。符定一大喜,和毛泽东交谈许久,让他一定入校学习。
从那时起,符定一就意识到毛泽东绝非等闲,前途不可估量。毛泽东入学后,符定一非常关心他的学习,经常给他讲解国学经典作品,也共论国事。师生二人过从甚密,情谊深厚。
见毛泽东喜爱历史,符定一又把自己收藏多年的《御批通鉴辑览》送给了他,要他学习现代知识之余,多研究中古代王朝兴衰成败的教训。
1913年,符定一但当选了国会议员,移居北平,和毛泽东暂时分别了。几年后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远赴北平,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和符定一重逢。两人每次见面,符定一都会鼓励毛泽东为理想奋斗,还在经济上适当资助他。
1922年,毛泽东在长沙领导6000工人罢工游行,为工人争取到了权益,但触怒了湖南军阀赵恒惕,赵恒惕发出了秘密通缉令。后来毛泽东经长沙去广州时,被赵恒惕的手下找到了。刚好符定一回湖南省亲,听说此事,赶紧从中斡旋。他和赵恒惕有旧,好说歹说,以身家性命担保,总算让毛泽东脱离了险境。
符定一是预见毛主席必成大器的第一人。40年代后期,符定一曾被国民党拘捕,毛主席闻讯,立即设法把他救了出来。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多次会见恩师符定一,符定一也为新中国的建设献计献策。
杨昌济临终嘱托
1915年,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认识了又一位恩师杨昌济。杨昌济学富五车,名气很大,他也发现了毛主席的济世之才。起初两人交往不多,后来学校的一场风波拉近了他们的关系。
事情的起因是校长张干听从上级命令,要向全体学生额外收取10元学杂费,当时的10元不是小数目,学生们不愿交,毛泽东挺身而出,带领学生发起了“驱张运动”。校长很恼火,要开除毛泽东等十几个带头的学生。
但学校的老师们同情学生,杨昌济站在学生这边,反对学校收取学杂费。杨昌济在课堂上谈起这件事,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句诗:“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表示不能容忍校长为所欲为,将毛泽东视为“柱天大木”、“当代英才”。
随后杨昌济联络其他老师,发起罢课,迫使校方不得乱收费,不准随意开除学生。最终学生胜利了。毛泽东愈发敬佩杨昌济,经常在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找他谈论国事。还有个学生蔡和森也是杨昌济很看重的人才。
杨昌济爱国思想强烈,鼓励学生们投身革命,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在他的支持下,毛泽东等人成立了新民学会。杨昌济还希望大家强健体魄,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点对毛泽东影响也很大,毛泽东经常洗冷水澡、冬泳就是那时候养成的习惯。
当年毛泽东曾用笔名“二十八画生”写了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引起了教育界和文学界很多知名人士的关注,陈独秀和李大钊都对作者很感兴趣。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杨昌济的鼓励下完成的。
也正是杨昌济推荐毛泽东看《新青年》,毛泽东萌生了去北平看看的想法。
1918年,毛泽东在北京组织同学们赴法国勤工俭学,忙前忙后,同学们走了,他却选择了留在北京,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和杨昌济保持着联络。后来毛泽东和杨昌济之女杨开慧恋爱,杨昌济表示支持。
杨昌济既是毛泽东的老师,又是他的岳父,关系更为密切。
但杨昌济1920年就病逝了,还不满50岁。杨昌济病重时,曾给好友章士钊去了一封信,信中提到,毛泽东和蔡和森都是奇才,救国的希望就在他两人身上,称他们为“二子”,“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士,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毛泽东惊闻恩师离世,悲痛万分,在挽联里写道,““恨昊天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
诗人朋友柳亚子
除了符定一和杨昌济,毛主席还有一位文人朋友柳亚子,也是很早就认定毛主席必成大事。熟悉毛主席诗词的朋友都知道,毛主席和柳亚子有不少诗文唱和,如毛主席的《七律
·
和柳亚子先生》有一个名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柳亚子饱读诗书,在近现代很颇有名气,大毛主席10岁。辛亥革命后,柳亚子在临时总统府当过秘书,20年代曾任国民党中央监委。他和毛泽东是故交,在广州相识,很投缘。后来两人天各一方。
柳亚子对国民党没有好感,很关注报端的革命消息。听到毛泽东领导红军起义、搞土地运动时,柳亚子用笔名写了一首赞美诗,流传甚广,诗中称毛泽东和孙中山都是中国的列宁。
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远在上海的柳亚子很高兴,又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毛郎”指的就是毛泽东。柳亚子不光写诗声援毛泽东,还与共产党人恽代英联络,谋划行刺蒋介石。但这件事未能实施,还差点败露。
毛泽东看过柳亚子那两首诗,当时并不知道是谁写的,也很赞赏,对人说:“像这样有骨气的旧文人,可惜太少了。”
战争年代毛主席和柳亚子一直无缘会面。直到抗战胜利后,毛主席赴重庆和蒋介石谈判,特意在重庆桂园寓所宴请了柳亚子等民主人士。时隔将近20年重遇故人,柳亚子激动得流泪,促膝长谈后,柳亚子当场赋诗一首赠送给毛主席。
毛主席则把自己以前创作的《沁园春
·
雪》重写了一份送给柳亚子,柳亚子被这首词的恢弘气势折服,欷歔赞叹不已,说这是千古绝唱。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和柳亚子交往密切,两人的诗文唱和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