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文明的进步
于隋朝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进士科”伊始,至满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宣布作废,延绵存续了1300年。可追溯到汉朝,开创于隋朝,确定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
影视剧里老是动不动就进京赶考,实际情况是,能有资格进京赶考的人,那都是凤毛麟角,因为在那之前,你先要通过一大堆的初试和复试。
就拿明清时期来说:要参加科举,首先你得通过一个资格考试,也就是“童试”。童试一共分三轮,第一轮叫做“县试”,就是在自己的县里考,由县长主考。鲁迅当年就参加过一次晚清的县试,结果500多号人里,才排137名,后来就没继续往下考了,可能是被刷下去了吧!如果你文笔胜过鲁迅,能顺利通过,那么恭喜你可以进入到资格赛的第二轮“府试”,府试的地点在府城(市里),就是由知府(市委书记)担任考官,如果这一轮你也通过了,那么你就会被叫做“童生”,别看童生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年轻的样子,很多人考一辈子都考不到一个童生,六七十岁白发苍苍的童生大有人在。
进入资格赛的第三轮,也就是“院试”,主持院试的是省里的教育厅厅长,如果说这一轮你也考过了,那么说明你已经干掉了90%的竞争对手,作为前10%的尖子生,你可以获得一个“秀才”的称号,而且还会得到一些特权,比如说见了县官不用下跪,不用去服兵役了等等。
但这也不过是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秀才并不能当官,只是相当于一个科举资格证,你还要接着往上考,参加“正试”。“正试”和“童试”一样,也分三轮,第一轮叫做“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考试地点在省城,考试的时间一般都是在秋天,农历八九月份,所以也被称作“秋围”,考试的成绩会在九月公布,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所以乡试发榜也被叫做‘桂榜’。如果你在桂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彻底脱离了民众阶级,成为了可以做官的“举人”,这个录取率可是相当低的,不超过0.6%,这清华的录取率还有0.8%呢。可想而知,范进中举之后会疯掉啊
但是别忙着庆祝。得着手准备第二年的“会试”,开启真正的进京赶考之旅,会试的地点在京城的礼部贡院,要是家住得离京城远,那接完桂榜之后,马上你就得收拾收拾行李准备出发了,好在是不用担心路费,因为政府会给你出,而且到了京城,你也不用担心住的地方,每个省都有自己的会馆,相当于驻京办事处,专门接待从老家进京赶考的举人,干净舒适,还能吃到家乡菜,在这里你可以安心的复习,迎接残酷的会试,要知道的是这次和你竞争的可都是全国各地的尖子生,而且这个录取率也才10%几,如果你这都能通过,那么就真的是即将迎来人生巅峰了。
此时的你,身份是“贡士”,也就是各省贡给天子的士,而一个月后,你就会在最后一轮终极考试“殿试”中见到九五之尊天子本尊了,而且还有一个天大的福利,“殿试”是没有淘汰制的,只要你参加了,就能成为“进士”,只不过是有排名等级的,一等进士叫做“进士及第”只能有三个人,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等进士叫做“进士出身”,三等进士叫做“同进士出身”,哪怕是第三等的同进士出身,最差也能混个县长当当。
至此,你的科举之路终于完美落下了帷幕。
谨祝万千考生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