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或许只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贬谪,否则就无法解释一个晚清巡抚晚年的落魄了。
今天讲述的这个人物,就是晚清名臣吴大澂。
吴大澂是现在江苏苏州人,33岁考中进士。他1835年生人,前半生中规中矩。
但是在他45岁以后,却谱起了此生他的一段传奇。
他是1868年进士,授编修,最初仕途平淡无奇。直到1877年,受到左宗棠、曾国荃保荐授河北道,此后,他一路攀升,受到朝廷的赏识。
1880年,吴大澂领授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治理军务,开启了他戎马的后半生。
吴大澂在吉林任职期间,建靖边军劲旅9000人,改八旗兵废世袭制,还创建图们江、松花江水师营,并设招恳局进行移民垦荒。他在吉林任职期间,沙俄不能进退半分。
1883年,吴大澂奉命会办北洋军务,抵制了法国经越南向中国和日本对朝鲜的入侵。
而吴大澂的高光时刻则发生在他50岁以后。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1886年,吴大澂作为全权大臣,与沙俄进行边界谈判。
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并对吉林图们江的出海权进行共亨妥协,还迫使沙俄归还了黑顶子山地区(今吉林珲春敬信镇)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种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胆略,足以令后人称颂。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此时,年近六旬的吴大澂本可以安享晚年保持名声。远居湖湘,更可以置身事外。但是时任湖南巡抚的他却毅然奏请从军,申请入朝督战。
1895年,吴大澂亲率7000余湘军一路北上至辽东,与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一起抗击日军,他当时虽为帮办军务,负责统一指挥,但是各部队各自为战,最终落败,朝廷下诏降罪永不录用。
抗击日军失败是吴大澂一生最大的败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又岂能是他凭一己之力能挽救的呢?
晚年的吴大澂十分凄惨,他擅长山水、花卉绘画和金石鉴赏,也是著名书画家,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靠卖画为生。
“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显然并不适合文武兼修的吴大澂。
今天的吉林珲春敬信镇东与俄罗斯接壤,西南与朝鲜隔江相望,距日本海仅15公里,是全国重点镇,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她留在中国版图上,要归功于吴大澂130多年前的抗争。
护国保疆,民族英雄,花甲之年仍主动请缨率兵抗日虽败犹荣,此生足矣!
致敬吴大澂,缅怀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的无数先烈,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今天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