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关于火器的争议一直存在。有人批评清朝对火器的发展不够重视,甚至编造一些关于火器的离奇说法。例如,有人声称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清军仍在使用大刀和弓箭,而火炮和鸟枪都是入关时的“老古董”。这种说法虽然夸张,却反映了对清朝火器发展的一些误解。
实际上,清朝一直在发展火器,尤其是在晚清时期,军队中的火枪比例和火炮的拥有比例不断上升。然而,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缺乏工业革命支撑以及缺乏天敌等因素,清朝的火器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关键在于发展速度慢,并非没有发展。
回溯到清初的雅克萨之战,这场战争揭示了清军对火器的依赖。在17世纪,沙俄不断向东扩张,最终入侵到清朝东北部。然而,清军一直忙于巩固统治和清除反清因素,直到1685年才得以解决沙俄问题。雅克萨之战中,清军初次面对沙俄,火器的不足使得战事颇为艰难。尽管第一次战胜了沙俄,但第二次战争中面临火器装备差距,表现更为吃力。
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清军对火器的依赖显而易见。在两千多人的队伍中,火枪不足百支,其中八旗军队火枪持有率仅为5%。相比之下,沙俄军队拥有更先进的燧发枪,持枪比例高达100%。这使得清军虽然最终取得胜利,但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一些历史学者认为,这场胜利让清朝统治者产生了对火器的过于乐观的心态,导致他们低估了火器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性。然而,实际上雅克萨之战后,清廷对火器的发展并没有停滞,尤其是在面对西北准噶尔的战争时。康熙时期,清朝开始大力制造火枪,军队中的火枪持有率逐渐提高,为对抗准噶尔的骑兵军队奠定了基础。
准噶尔战争是清朝国防建设的重要时期。在雍正时期,由于对准噶尔的战争失利,清军在国防建设上投入更多。普遍持枪比例达到30%以上,每三个士兵中就有一个拿着火枪。这反映了清朝对火器的认识逐渐深化,意识到在面对强大的骑兵军队时,火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然而,乾隆时期却是火器发展的一个停滞期。尽管彻底击败准噶尔汗国,解决领土争端,但乾隆却放缓了对火器的研发。清朝火器不仅落后于西方,乾隆时期的统治腐败还导致制造的火枪质量逐渐下降。
综合而言,清朝对火器的态度经历了起伏。从雅克萨之战到准噶尔战争,清朝对火器的认识逐渐深刻,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在面对不同的敌对国家时,清军始终在加强国防建设,特别是在认识到火器在对抗骑兵军队中的关键作用后。然而,火器的发展并非线性的,乾隆时期的停滞使得清朝在这方面逐渐失去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