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介绍的北宋官员张咏,办事风格可谓是爱憎分明,他对待案犯明察秋毫、毫不留情;但面对贫民百姓则非常通情达理,显示出其宽厚爱民的良好品质。
下面就来分享张咏的故事。
一.明察秋毫,屡破奇案
张咏出生于公元946年,字复之,号乖崖,是濮州鄄城(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人。虽然出生在贫寒之家,但他少年时非常任性,不拘小节;因当时战乱频繁,他厌恶读书,却喜好击剑、爱好下棋、精通射箭、喜饮酒;为人慷慨好说大话、胆识过人。
直到19岁时,张咏才突然开窍,开始习文弄墨。之后他读书十分勤奋,家里没有书桌,他就在院子里背靠着大树的树干读,一篇文章读不完,决不进屋歇息。他写的《劝学》诗中的两句:“玄门非有闭,苦学当自开”,可以说是张咏青年时代刻苦攻读的写照。
功夫不负有心人,太平兴国五年张咏中进士,并以崇阳县令踏入仕途。
新官上任的他决心大干一场,当时,崇阳县社会风气很差,盗窃成风,甚至县衙的钱库也经常发生钱、物失窃的事件。张咏决心要抓住一个机会,好好杀一杀这股歪风。
正好有一天,张咏看见有一小吏从库房出来,他头发鬓角的头巾上有一枚钱币,就上前盘问,小吏回答说:“这是库房里面的钱。”于是张咏命令下属打了他。
没想到小吏却不服,高声叫道:“一文钱的小事,你还杖我?你能杖我,却不能杀我!”张咏毫不留情,小吏想死很容易,于是提笔就判:“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判词简洁有力,警醒众人。然后,张咏亲自仗剑,走下台阶将其斩首。
杀了恶吏后,张咏立即向御史台(他的上级)上书自我弹劾。结果,御史台理解他的初衷,乱世可用重典,也就没对他问责。上述故事正是成语《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来源。
初试牛刀的张咏,之后不断积累自己的办案经验,逐步练就了火眼金睛、明察秋毫的本领,从而屡破奇案,闻名朝野。如张咏任江宁知府时,有一个过路的僧人来府中勘验度牒(通行证)。张咏看了来人很久后,二话没说,便让人将僧人打入死囚。
张咏此举,让很多人不解。第二天,所有官员都聚集而来,想一探究竟。张咏命人把僧人带上公堂,问他出家几年。僧人说已经7年了。又问他,出家都已经7年,额头上为什么会有系头巾的痕迹?“僧人”一听,大惊失色,只得如实招供。
原来,他曾与一个僧人结伴同行,路上萌生歹意杀死了僧人,之后自己剃光头发,穿上他的衣服,拿了他的度牒,伪装僧人招摇撞骗。没想到,额头上的不起眼的勒痕,就让火眼金睛的张咏给识破了他僧衣下包藏的祸心。
张咏在出任益州知州的时候,有一天下属的一个知县,报上来一个疑难案件:在这个知县的属地里,有一天有两个婴孩在街边玩耍时,其中一个婴孩被飞驰而来的一匹马踩死了。谁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两个婴孩的母亲,都抢着说活着的婴孩是他们的孩子,因此这两个人拼死拼活的,都争夺这个活着的孩子。
知县在处理这个案件的时候,听这个母亲说说婴孩特征,查看了一下,觉得这个母亲说得有理,再听那个母亲说说婴孩印记,再查看一下,又觉得那个母亲说的有理。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判定这个活着的孩子,究竟归属于哪一位母亲。
张咏接手这个案子后,就传唤这两位母亲到公堂上来。他手指着这个婴孩,对这两个人生气的说道:“这件事情其实很好办,如果当初这两个婴孩,都被马踩死了,也就没有今天的麻烦事情了,你们两个也就不用争来争去了。”
“不如这样吧”,张咏命令站班的公差:“快去把这个婴孩,丢掉院子里的井里去吧。”张咏话音刚落,就有其中的一个女人大步抢上前来,用身体阻止公差去抱这个婴孩。
而另一个女人的脸上,先是表现出无动于衷,后是表现出很不在意。见此情景张咏就心中有数了,他就把这个婴孩,判给了前面起身保护婴孩的那个女人。
张咏如此内心确信的依据是:作为亲身母亲,一定是真正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的生死关头,真正的母亲一定会挺身而出的。所以谁是婴孩的真正母亲,在婴孩的生死关头,一定会被辨别出来的。
二.通情达礼、宽厚爱民
张咏虽然对待案犯明察秋毫,并且毫不留情,但是他面对贫民百姓却能做到通情达理、宽厚爱民。赵匡胤灭掉后蜀后,便盯上了富庶的蜀中,对蜀中采取“杀鸡取卵”般的洗劫,造成民愤极大。
淳化四年(993年)2月,西川大旱,官府赋敛急迫,逼得农民失业,最终引爆了规模巨大的王小波、李顺起义,一时应者如云。蜀地一乱,宋太宗寝食不安,派宦官王继恩等率禁军分两路前往镇压,义军奋战不敌,殉难者3万余人。5月,成都城破,李顺阵亡。义军余部又在张余领导下继续战斗,直到995年才最后失败。
可义军虽然被平了,但太监王继恩统军无方,扰乱民间,于是太宗派张咏去治蜀。由于王继恩部下士卒不守纪律,掠夺民财,张咏派人捉到,也不向王继恩说,径自将这些士兵绑了,投入井中淹死。王继恩也不敢向他责问,双方都假装不知。士兵见张咏手段厉害,就规矩得多了。
反之,对于王继恩捉来交给张咏治罪的许多乱党,张咏却尽数将他们放了。王继恩大怒。张咏却道:“前日李顺胁民为贼,今日咏与公化贼为民,有何不可哉?”在张咏的维护下,蜀地慢慢归于安宁。
咸平三年的王均之变,使宋廷在面临北方危局之时又有西顾之忧。当此内忧外患深重之时,张咏两次抚定巴蜀,保证了宋廷的后方安全,宋真宗特此嘉谕说:“咏在蜀,吾无西顾之忧。”
景德二年60岁的张咏,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极大地便利了当时的商业流通,被誉为“纸币之父”;张咏还曾经劝寇准好好学习,可以说是寇准的良师。到宋仁宗时期,士大夫将他与赵普、寇准并列,称为宋兴以来事功最显著的三位名臣。
总之,北宋官员张咏,对待案犯不仅能明察秋毫,而且在处罚时毫不留情;面对平民百姓则非常通情达理,显示出其宽厚爱民的良好品质。我们应该学习他爱憎分明的良好品德,对待死不改悔的罪犯要决不留情、依法坚决处罚;对待广大民众要充分体贴与爱戴,创建和诣社会,营造良好氛围,争取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