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种物质,它如同一颗隐匿于岁月迷雾里的璀璨星辰,散发着神秘而诱人的光芒,那便是风磨铜。
风磨铜的身世,宛如一幅朦胧的画卷,其最早现身于唐代的记载之中。《潜确类书》提及 “鍮石,黄铜似金者,我明皇极殿顶名是风磨铜,更贵于金,一云即鍮石也”,寥寥数语,虽未能彻底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却也引得后人无尽遐想。它究竟从何而来?又为何会被用于皇极殿顶,且有着比黄金更甚的珍贵地位?这一切的疑问,如同风中残烛的幽影,在历史的长夜里摇曳。
明朝的应用与宣德炉
直至明代,风磨铜才真正大放异彩。宣德三年,暹罗国进贡的风磨铜,仿若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绚烂的工艺浪花。宣宗皇帝对郊坛宗庙及内廷陈设鼎彝的不满,成为了风磨铜铸就传奇的契机。在工部尚书吕震等人的操持下,风磨铜开启了它的华丽变身之旅。
这一转变过程,可谓是精益求精、巧夺天工。风磨铜历经十二次精炼,每一次的熔炼都似一场灵魂的洗礼,去除杂质,使其质地愈发纯细,如婴儿肌肤般柔滑。工匠们以宋人《考古图》《博古图》等史籍为蓝本,将风磨铜精心铸造成一尊尊造型古朴厚重、典雅大方的鼎彝。其中,宣德炉无疑是风磨铜工艺的巅峰之作。其造型或敞口短颈,或扁鼓腹身,炉耳与炉足样式多变,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味。炉身色泽温润,恰似春日暖阳下的古玉,内敛而不失华贵。那独特的光泽,随着时光的流转,在岁月的摩挲下,逐渐形成如梦如幻的包浆,仿佛是历史镌刻下的神秘符文,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故00142717-宣德款铜冲耳三乳足炉-全形
风磨铜的用途,并非仅仅局限于宣德炉的铸造。从建筑装饰领域来看,它曾傲然装点于皇极殿顶,那一抹似金的璀璨,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奢华,使整座宫殿宛如天宫降临人间。在宗教器具的制作中,风磨铜也占据着一席之地。寺庙里的香炉、烛台,若以风磨铜铸就,在香烟袅袅、烛光摇曳之间,更添几分神圣庄严之感,仿佛能沟通天地神灵,承载着无数信徒的虔诚祈愿。此外,它还涉足高档工艺品的天地,化作小巧玲珑的摆件,静置于文人雅士的案头,成为他们朝夕相伴、赏玩品鉴的心头至爱;或是融入文房四宝的铜质部件,如铜笔架等,为笔墨纸砚的世界增添一抹独特的金属质感与艺术气息。
然而,岁月悠悠,风磨铜的产地却如同一个失落的传说,渐渐模糊。虽有推测认为我国 “三江成矿带” 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泰国北部地区属澜沧江流域,其铜矿可能与云南的硫化铜铁矿同属一源,但终究缺乏确凿的定论。而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所谓风磨铜 “生西蕃,置风露中,色灿如金,佩之,除一切风疾” 的记载,又为其披上了一层荒诞离奇的外衣,在医学的视角下,更显其神秘莫测。
风磨铜,这一历史上的神秘存在,犹如一颗划过时空的流星,虽短暂却无比绚烂。它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精美的器物,更是一段段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以及无数待解的历史谜题,让后人在探寻中不断感受着它那独特而持久的魅力。
作品推荐【仿清·蚰龙耳炉-伴庐香堂监制】
赏析:
器形整体:蚰龙耳炉仿自宋代定窑器,形状似簋,因此得名蚰龙耳簋式炉。整体造型古朴典雅,给人一种端庄、稳重之感 。
耳部特征:其耳为龙身,曲弯如蚰蜒,由此得名蚰耳。明代蚰耳炉耳部靠上,多位于器身中心线以上,且由上至下呈现粗、细、粗的变化;清代蚰耳炉则耳部下坠,整体较粗。
蚰耳炉多采用优质铜材制作,铜质密实细腻,色正而莹洁,抚之绵滑,奇光内出,宝气温润,蚰龙耳炉被赋予了 “潜龙之象,韬晦之志” 的绝佳寓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龙的尊崇以及对含蓄、内敛品质的推崇,因此深受帝王和文人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