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治下的区域和曹魏同样富庶?题主是在做梦吗?可以说,在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之前,南方的经济状况是无法与北方相提并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开发江南地区便是在孙吴时期。可以说,孙吴当时的统治区域范围的确与曹魏相当,但土地的富饶程度以及人口数量,是远不如曹魏的。
根据《中国人口史》的统计,三国时期,东吴鼎盛时期的人口数量为二百三十万,为曹魏的二分之一;东吴具有军队二十万,不及曹魏的二分之一。古代的割据战争,比拼的便是人口,土地,兵力,人才。孙吴在这些方面,全方位落后于北方的曹魏。更要命的恶是,当时南方的生产技术和可耕种土地面积数量,也是远远落后于曹魏。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战争如此重要的粮草,孙吴远不如曹魏,这仗还怎么打?
孙吴以长江为天险,既在的程度上减缓了其受到的来自北方的威胁,但另一方面也阻止了其向北方扩张。对于政权而言,其最基础的诉求是保障自身安全,在这一点上万无一失之后,才会考虑对外扩张。孙吴因为有长江作为天险,所以其防御系统都是依赖长江构建的,因此这个政权选择大力发展水上力量,造成了步兵战斗力的下降;另一方面因为曹魏实在过于强大,孙吴政权不得不将防御作为主要策略,由此更加注重水军建设。长此以往,则孙吴的步兵几乎不具备逐鹿中原的要求。
可以说,孙吴政权自出生之日起,便不是一个扩张性的政权,这注定了其只能偏安一隅在江南。
此外,君主的素质也是制约东吴向外扩张的原因。当初孙策在弥留之际,选择孙权作为继承人时便(对孙权)说,论治理国家,巩固已有成果,我不如你;论行军打仗,开疆拓土,你不如我。可见,孙策在估量形势后,认为孙吴难以与北方抗衡,只能先巩固内部,伺机行动,所以他选择了不擅长军事的孙权为继承人。
然而,一个悖论在于,争霸战争中,保持过长时间的和平对于一个政权而言,并不是好事。虽然此举可令国内的得到宽松的发展环境,但更会令国内的气氛变得保守,厌倦战争,尤其是士人。赤壁之战时,东吴士族几乎全数主张向曹操投降,可见这种气氛在三国尚未形成时期便已经在东吴国内由相当的影响力。再者,当时北方与南方的差距,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这个差距绝非几十年,一百年能够改善。因此对于孙吴而言,选择坐观其变,便是选择了偏安一隅。这是孙策的无奈。
正如孙策所言,孙权不善于行军打仗。但孙权似乎对兄长的这个评价颇有异议,他多次带兵亲政,结果无一不是完败而归。曹丕去世时,孙权趁机攻打曹魏,结果被黄毛小子曹叡完败,从此落下了“孙十万”的外号。孙权的继承人,更无一个是省油的灯,将孙吴国内搞得乌烟瘴气,也就是因为长江的保护,使其能够苟延残喘。何谈北伐,更遑论一统天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