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许世友晚年在中山陵八号喂猪种菜,忽闻孙中山后人来访,大笑而去
创始人
2025-08-18 13:03:19
0

将军旧居忆中山陵往事

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秋日,中山陵八号楼内外一片繁忙景象:菜园里瓜果飘香,猪圈里猪羊成群,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挽着裤腿,正在菜地里挥锄培土。这位满身农家气息的老人,竟是威震疆场的开国上将许世友。就在这天,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即将到来——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要来看望父亲孙科的旧居。当年由杨廷宝精心设计、耗资巨大打造的"延晖馆",如今已被许世友改造成了一处充满烟火气的田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访问,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只是爽朗一笑,悄然离去,为孙家后人留下了一份独处旧居的空间。这看似简单的一笑,却道出了时代变迁的沧桑,也展现出一代将军的豁达与智慧。

寓居中山陵命运几经渡

紫金山巍峨矗立,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这里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更是一代伟人生前的心之所系。

1912年,当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他就对这片沃土倾心不已。某日带领胡汉民等人上山打猎,站在高处远眺山河,竟生出了"他日辞世,当安葬于此"的感慨。

这份心愿在孙中山心中埋藏了十余载。直到1925年身患重疾之时,他向宋庆龄、汪精卫等人郑重表达了要效仿列宁保留遗体、葬于南京的意愿。

国民党中央经过多次商议,最终选定紫金山中茅山坡为墓址。大兴土木三载,建成了一座气势恢宏的陵寝,周围环绕着音乐台、光华亭等建筑,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岁月流转,1948年,孙中山之子孙科秉承"结庐而居,服孝守灵"的传统,请来建筑大师杨廷宝在陵园区内建造别墅。这座名为"延晖馆"的建筑占地近3公顷,以西方现代派风格为主,处处彰显着主人的非凡品味。

然而天地轮回,沧海桑田。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孙科匆匆离开大陆,这座刚刚落成的别墅便由解放军接管,改作军区招待所,称为中山陵八号楼。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许世友初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时,本在人和街十一号安居。因住所靠近工厂学校,各类运动此起彼伏,扰得他难以安身。

命运的转折就此开启。许世友迁入了中山陵八号楼,与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1971年9月的一天,他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命令秘书李文卿守在电话机旁,等待着历史大幕的开启。

两年后,八大军区司令员大调动,许世友深知即将离别。他对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萧永银说出了"这个房子是招待所的,我走后还给招待所"这样的话。萧永银深知老首长对此地的感情,便安排新任司令丁盛入住他处,将八号楼重新整修后继续作为招待所。

这份情缘延续到1980年。功成身退的许世友以年迈体衰为由,向中央请辞,申请回到魂牵梦绕的南京休养。得到批准后,他重返中山陵八号楼,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兵将化农夫别墅变田园

许世友重返中山陵八号楼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这座典雅的西式别墅来了个大变样。这位饱经沙场的老将军看着精致的装饰板和繁多的衣柜,果断下令将它们统统搬走。

会客厅里,几张朴实的老式沙发取代了华丽的装潢。卧室中,一张简单的木板床、一个大木橱,外加一张办公桌就是全部家当,橱顶上还摆着两只饱经风霜的旧皮箱。

这位上将的改造行动还远不止于此。他带着人手把靠近马路的围墙边杂树全部锯除,在那里砌起了一排排整齐的猪圈。

很快,猪圈里住进了活蹦乱跳的猪仔。不仅如此,许世友还在圈舍里安置了几只羊,又辟出一片地方养起了兔子。这些动物让这座曾经高雅的宅院平添了几分烟火气。

在别墅的空地上,老将军指挥人手挖出了一个规模可观的水塘。不久后,水塘里就游动着他精心饲养的鱼儿。

楼后那片修剪得当的草坪也没能幸免。许世友带头将它们全部铲除,改造成了试验田和菜园子。小麦、高粱、玉米、红薯,各类农作物在这片土地上次第生长。

这番改造过后,中山陵八号楼俨然成了一处乡村农庄。在这里,很难再找到它作为"延晖馆"时的影子,那种西式建筑的格调早已被浓郁的田园气息所取代。

每天清晨,许世友都会早早起床,在自己开辟的这片天地里忙碌。他时而在菜园里松土施肥,时而到猪圈里查看牲畜,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庄稼人。

这片园子里的收获远超老将军的预期。蔬菜产量丰富,常常吃不完。不愿浪费的许世友便张罗着购置了几口大缸,开始腌制各式咸菜。

每当一缸咸菜腌制完成,许世友就会派人将它们送给其他领导同志和工作人员分享。这些来自将军菜园的馈赠,传递着他质朴的情谊。

时光在这般农耕生活中悄然流逝。许世友常说:"这一辈子,仗没打够,田没种够,书没读够。年老了,打不了仗了,这剩下的余年,就在读书种田罢了,再也别无它求。"

昔日叱咤风云的将军,如今在这方寸之地,以种菜养猪为乐,在农事中寻找着晚年的恬淡与快乐。西式别墅在他手中变成了一座充满生机的农家小院,谱写出一曲独特的田园牧歌。

故地重游日旧园访亲时

1981年的金秋十月,一个特殊的访客即将到访中山陵八号楼。这位访客便是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她此次归国省亲,专程拜访了邓颖超。

在与邓颖超交谈时,孙穗芳提出想要看看父亲孙科的旧居。这个请求牵动了许多人的心,邓颖超立即安排人与许世友商量此事。

消息传到许世友耳中,这位威震一方的老将军却一改往日严肃的神态。面对这个特殊的请求,他只是爽朗地笑了笑,随即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在孙穗芳来访的那一天,许世友破天荒地没有在家里待着。他特意选择了这一天外出访友,让出了整个宅院的空间。

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记忆的建筑,在这特殊的时刻重新迎来了它曾经主人的后人。没有任何人的打扰,孙穗芳可以完全沉浸在寻访父亲旧居的情绪中。

陪同人员带着孙穗芳,在这座已经改头换面的建筑里四处参观。从会客厅到卧室,从楼上到楼下,每一个角落都被她仔细打量。

三十多年的岁月流逝,曾经奢华的"延晖馆"已经大不相同。精美的装饰不见了,华丽的陈设也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派农家院落的景象。

尽管如此,孙穗芳还是对房子的保养状况表示赞赏。建筑的主体结构保存完好,虽然内部装潢改变了许多,但整体维护得很到位。

在参观过程中,孙穗芳向陪同人员询问当前房子的使用情况。工作人员如实告知这里现在是许世友将军的住所。

听到这个答案,孙穗芳只是轻轻点了点头。她没有对许世友的改造发表任何评价,也没有对这位新主人表达什么特别的看法。

这座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建筑,此刻静静地接受着故人后代的检阅。院子里的果树依旧葱郁,菜园里的蔬菜长势正好,猪圈里传来牲畜的动静。

这样的场景,与孙穗芳记忆中父亲在此居住时的模样大不相同。但正是这种变化,真实地反映着时代的巨大转折。

参观结束后,孙穗芳静静地离开了这座承载着她家族记忆的建筑。许世友选择回避的举动,给了这次寻访充分的私密空间,也展现出一位将军的格局与风度。

这次特殊的会面,双方虽然没有直接碰面,但一个选择主动让路,一个选择平和以对。这种默契的处理方式,展现出了双方超越历史的胸襟与智慧。

化风华旧宅见将军胸襟

孙穗芳的来访,在南京城掀起了一阵微澜。这座承载着民国记忆的建筑,见证了两个时代的交汇与更迭。

中山陵八号楼的故事,远不止是一座建筑的变迁。它见证了从孙科到许世友,从国民政府高官到解放军将领,从奢华别墅到田园农庄的巨大转变。

许世友的这一笑,体现了一位将军的胸怀与智慧。他不是简单地回避,而是用最得体的方式,给予了历史应有的尊重。

这种处事方式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多人称赞许世友的做法既顾全了大局,又照顾到了访客的感受。

八号楼的变化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从前的"延晖馆",是民国时期显赫身份的象征。而今天的农庄小院,则展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许世友将军在位时叱咤风云,退休后却甘于在园中耕种,与这座充满历史记忆的建筑和谐相处。

他不追求奢华,不留恋权势,而是选择了最简单的生活方式。每天照料庄稼,侍弄花草,将一座高档别墅改造成充满生机的农家小院。

在许世友的晚年岁月里,中山陵八号楼成了他安享天年的乐园。他在这里种菜养猪,过着与军旅生涯完全不同的田园生活。

许世友常常和来访的老战友们分享他腌制的咸菜。这些来自将军菜园的美味,成了他与故交联系的独特纽带。

对于建筑本身的历史意义,许世友始终保持着敬重的态度。他改变了建筑的内部陈设,却很好地保护了建筑的主体结构。

这种保护和改造的平衡,正是许世友智慧的体现。他既尊重历史,又不拘泥于形式,让这座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后来的岁月里,中山陵八号楼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不再是单纯的历史建筑,而是见证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精彩故事。

从孙科主导修建时的宏伟构想,到许世友晚年的淡泊生活。从孙穗芳重访旧居时的感慨,到许世友主动回避的风度。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这座建筑的命运,某种程度上也映射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跌宕起伏。它经历了从民国到新中国的转折,见证了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的变迁。

如今的中山陵八号楼,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历史符号。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见证历史、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载体。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胸襟不在于豪言壮语,而在于细微之处的考量与尊重。许世友用自己的方式,完美诠释了这一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土匠坊陶瓷申请陶瓷生产用的上釉... 金融界2025年8月20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福建省德化土匠坊陶瓷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
云南大理市委书记字德海被查,系... 据云南省纪委监委8月20日消息,云南省大理州委常委、大理市委书记字德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云...
“皖风·蒙韵”安徽·内蒙古书法... 8月15日—18日,由安徽省文联与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办,安徽省书协、内蒙古书协、锡林郭勒盟文联、锡林...
原创 如... 西安事变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不仅结束了长达10年的内战,而且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
俾斯麦把奥地利踢出去,可惜吗?... 德国最大的失败就是国家统一晚了点,到1871年,德国才实现统一,错过了瓜分世界的最佳时机,看看旁边的...
原创 7... 20世纪70年代,中国结束了长达22年的联合国荒废时光,重新走上国际舞台,这一时刻不仅标志着中国的崛...
原创 6... “有些人喜欢犹太人,有些人不喜欢犹太人。但凡有思想的人都不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 犹太民族毫无疑问是世...
原创 “... ?尊敬的历史探索者们,欢迎回到时光之轮。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我们今天将深入研究这段...
原创 6... 前言 据统计,中国上下五千年之间,使用过或者正在被使用的姓氏多达20000个,但是 许多姓氏其实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