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两位先贤曾有三次会面,第一次是孔子青年时期,去洛阳拜见老子,临别老子将孔子送至黄河岸边。
孔子忧虑连年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仁义不再,烦恼自己的才华抱负无处施展。
老子指着奔流的黄河水:“你知道水的德行吗?”
孔子疑惑地摇头。
于是老子说出了《道德经》中最著名的“上善若水”。
做人当如水:滋养万物而不争的谦卑,海纳百川的包容,以柔克刚的力量。
不争,则无忧。
而在小编看来,每个人真的当如水,但远不止以上这些。
一、远离垃圾人
水在流淌中碰到阻碍会不顾一切地把阻碍推倒吗?当然不会!它会寻找缝隙绕道而行,向着自己的目标奔流不息。
而这阻碍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垃圾事、垃圾人,挡在我们面前。
这时当如水,不和这些事、这些人纠缠不休,而是不屑一顾,尽早远离。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一头骆驼在沙漠中行走,一块小玻璃塞进了脚趾缝里。骆驼非常生气,使劲把玻璃踢了出去。
没想到玻璃又弹了回来,划破了骆驼的腿。
骆驼更加愤怒,不停甩腿,越甩流血越多,血腥味吸引了成群的秃鹫和野狼。
恐惧的骆驼拼命奔跑,慌不择路中闯进了食人蚁的聚集地。
食人蚁一拥而上,把骆驼变成了一堆白骨。
骆驼在临死前后悔不迭,一开始真不应该和那一块小小的玻璃较劲。
因为和本来不值得的小事较劲,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最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杨绛说:”让自己活的高贵一点,最高级的惩罚是沉默,最矜持的报复是无视。少在烂事上纠缠,少为不值得的人生气,学会放下,才能更好地前行。“
既是垃圾,不仅无用,还会散发令人作呕的腐臭,不迅速扔出去,难道还要捡回家里看,留在心里想吗?
二、相信时间的力量
一滴水可以穿透坚硬的石头,靠的是水力量的强大吗?
不,是时间。
真正的牛人,信奉的都是长期主义。
伟大,是熬出来的。
老子说:“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今天播种,明天就要收获,现代人的急功近利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结果,往往会忽略了时间的力量。
少年时期因“砸缸救人”而闻名的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变法理念上极度不和,于是愤而辞官,回到老家专心著书立说。
为了保证写作状态,司马光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取名“警枕”,睡觉的时候一动,圆木就会滚动,司马光马上从睡梦中醒来继续写作。
历经19年的笔耕不辍,终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清朝史学家王鸣盛盛赞此书:“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人生路长,一步步走,跛足也能行千里。
若急于赶路,不小心摔一跤,相反会影响了行进的速度。
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把行动交给现在,把结果交给时间。
三、适应环境,以期未来
水在常温下是液态,超过100度会变成水蒸气,低于0度则会就变成固态的冰。
一旦温度恢复到常温,不管是气态的蒸汽还是固态的冰,又都会变成液态的水,向着大海一往无前。
这就是水强大的生命力,强大的适应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调整自己的状态,保存实力,厚积薄发。
哲学家弗洛姆说:“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在不同的大环境下如何调整自己,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陆贾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刘邦的开国功臣之一。
此人能言善辩,靠出色的口才为刘邦在外交方面解决了很多大麻烦。
西汉建国前,陆贾游说秦朝将领,助刘邦攻破武关。
平定天下后,前秦将领赵佗在南越称王,又是陆贾出使南越令赵佗臣服大汉。
并规劝刘邦马背上可得天下,却不能在马背上治理天下,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朝中情势剧变。陆贾意识到危机,称病引退,远离朝堂,保存实力。
并在暗处为刘氏一族出谋划策,为诛灭吕后一族远贡献了力量。
西汉的开国功臣大多不得善终,而陆贾一直到汉文帝时期才寿终正寝,平安一生。
审时度势知进退,危势认怂不是无能,而是大智慧。
在不利的环境下如何调整为对自己最有利的状态,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修炼的基本功。
上善若水,水滋养万物,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人生的启迪。
远离垃圾人、相信时间的力量、适应环境以期未来,读懂水的大智慧,相信每个人都有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