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一种晶莹剔透、硬度极高的宝石,早在古代就被人类发现并加以运用。然而,在古人眼中,水晶不仅是一种珍贵的宝石,更是圣洁与吉祥的象征。杭州半山镇的石塘村,一个砖瓦厂的工人在取土时,偶然间发现了一处可钻入的洞口。这一发现引来了考古专家的关注,因为附近曾有秦汉时期的墓穴被发现,经常有盗墓者出没。专家跟随洞口进行挖掘,一座古墓呈现在眼前。
古墓内有大量木炭,虽文物所剩无几,但在清理过程中,考古专家却发现了一只闪闪发光的杯子。这杯子与现代常用的玻璃杯一模一样,然而古墓中怎会存在现代玻璃杯呢?是盗墓者放入的,还是墓主穿越而来呢?经专业检测,这个“玻璃杯”被确认为水晶,来自战国时期,令考古学家大为惊讶。
战国水晶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形状与今日水杯极为相似。这不仅是战国时期发现的罕见水晶,更是首次发现如此巨大的战国水晶。在战国时期,加工玉器已是困难之事,水晶的硬度甚至超过玉器,因此能加工出如此精致水晶杯的墓主身份不同寻常,必为贵族或极富有人。
古墓内虽只找到了51件随葬品,包括水晶、琉璃、玛瑙、玉石等,表明墓主对宝石情有独钟。然而,唯一入选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却是这个战国水晶杯。这些文物之所以被禁止出境,是因为它们极易受损,一旦损坏,将无法修复。64件享有类似“待遇”的文物都是世间稀有之宝,如商周时期的后母戊鼎、明朝时期的六龙三凤冠等,都是珍贵无比的存在。
在珍宝中,后母戊鼎是商周时期留下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而六龙三凤冠使用了一种残忍的点翠工艺,即使用翠鸟的羽毛制成,目前这种工艺已被禁止。这些文物的稀有性和易损性使它们不得不被限制在国内展览。
尽管战国水晶杯成为国宝,但其神秘背后引发的问题令人思索。穿越的谜团让人无法摆脱对古代科技水平的质疑。这也让我们反思古代文明中可能存在的未解之谜,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使其得以长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