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国力衰弱,政局动荡,这个时候,出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声音,即洋务派提倡的“自强、求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建立了北洋水师,试图在军事上实现外强中干。然而,由于清朝未改革国家制度,导致军事实力的不足,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失利。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开始瓜分大清帝国。这个时期,统治大清的慈禧太后又走到了政局的边缘,我们不禁要问,她究竟何去何从?
1898年,戊戌变法爆发,为期103天的运动以失败告终,光绪帝被囚,戊戌六君子被杀。清朝内政混乱不堪,慈禧太后欲废光绪,但由于各国反对,未敢行动。这让慈禧太后对西方各国怀有深深的怨恨。与此同时,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引起了当地百姓的不满,催生了义和团运动。这个团体一传十,十传百,各地有志之士纷纷加入,成为清朝政府眼中的一支可以对抗洋人侵略的力量。
义和团在清廷的默许下进入京津地区,展开所谓的“灭洋”活动。由于西方列强强迫清廷放开对传教士的限制,使传教士具有治法之外的权利,激起了义和团的反感。义和团的团民们开始攻击教堂等西方象征。这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强烈不满,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然而,慈禧太后对此置之不理,甚至纵容义和团的活动。
1900年1月27日,受激怒的西方列强开始向清廷施压,要求取缔义和团。在5月份,各国公使齐聚一堂,策划联合出兵,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进军北京。至1900年5月30日,八国联军在北京周边集结军队,正式宣告对华侵略战争。这时的慈禧对帝国主义的军事实力没有概念,再加上她的排外心理,竟然在6月21日“宣战”给各个国家,不料仅仅两个月后北京就失陷了。
北京失陷后,慈禧感受到了国家与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于是在1900年8月13日,八国联军进至北京城下,攻克各大城门,14日北京失陷。慈禧认识到危机临头,于15日清晨从紫禁城的后门匆匆逃离。因为逃亡仓促,慈禧携带的人员有限,甚至连足够的财富也未携带。她怀着自信的心情开始了名为“西巡”实则是“西逃”的道路。
一开始,慈禧带着几人逃至颐和园,与王爷、皇室宗亲商讨逃亡路线。在颐和园的小会上,他们决定一路向西逃亡。这时,百姓们纷纷逃离战乱,但受到军队搜刮的百姓在逃难中饱受苦难。慈禧在逃亡途中遇到的农户要么家徒四壁,要么陷入贫困。即便有财富也难以购得足够的食物,最终在饥饿中,她只能拿着翡翠和一户农家交换几个窝窝头。慈禧在逃亡过程中因为困扰于财富匮乏而疲于奔命,甚至在乔致庸献上的小米绿豆粥和鸡蛋面前感动得热泪盈眶。
逃至山西祁县时,富商乔致庸主动出资十万两白银来帮助慈禧渡过难关。乔致庸的慷慨行为让慈禧备感欣慰,于是她写下“福种琅嬛”四个大字赐予乔致庸。这四个字成了乔家大院的门匾,为乔家带来了十余年的繁荣。这个援助的过程表明了商人乔致庸的聪明和慈禧对于自己支持者的感激之情。
在慈禧太后领导下,清朝政府的无能与排外心理导致了义和团的兴起,最终引来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慈禧太后逃离北京时,领略到了国家危难与自身无力的局面。这一历史插曲反映了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与弱势,以及慈禧太后在危机时刻的逃避现实。这段历史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当时的动荡与困境,以及民众在压迫下组织自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