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奚本金:我的学生时代(下)
创始人
2025-08-18 06:32:20
0

奚本金

微信版第1642期

记忆的片断

、在上小学时,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到农村去帮助消灭农作物病虫害,我们高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离城十余里的西南方的古城乡参加消灭小麦黑锈病。用小竹筒做的土喷雾器,两人一组,在田间对着麦穗喷洒农药,我们第一次体会到了搞农业的辛苦。晚间,我们用稻草打地铺,男、女生头对头的就宿,真是两小无猜、童心清纯。由于白天劳累,一觉睡到大天亮。这样一直干了三天。

、在小学时,学校每年都要组织上敬亭山的春游活动,双塔寺是必经之地,为此我才有对双塔寺处的阵亡将士的了解,才能画出《阵亡将士陵园记忆图》,留给后人纪念曾经发生的往事。

、有一年的暑期,举行夏令营活动,更是兴奋。是日傍晚,我们一群男女小学生到北门上新村码头登船,经船工划了一夜,第二天到宣城水乡集镇水阳时,每个人的心情都十分激动。迎着泛红的太阳上岸,只见一大群白鹅叫着“哦哦”下河,好一幅晨景,美极了。在老师带领下,登楼参观梓潼阁和30年代金宝圩破圩时遇难的万冢墓,让我们牢记历史,不让灾难再次发生。在街上遇见不少少年还裸体行走在街上,真是乡村与城市之别。当夜在水阳镇的一所小学楼上打了一晚的地铺就宿,因是热天好安排,无需被子,有一张席子就行。第二天又乘一天的船,安全地返回。这是我第一次外出之旅的经历。

、在高中时,现在的宣城市委和政府的两座大楼处,原是宣城中学的农场实验地,那时我们常到那里参加农业种植劳动。这里原来是两座小山头,被我们挖平了,中间地方原是两山之间的洼地,现在变成池子了。因此地学校嫌小,故又到城西八里岗那边的“月亮山”开辟了一个农场,学生轮流在那里劳动锻炼。而当时宣城师范的农场也在“望城岗”建立了。

、在学校提倡勤工俭学的号召下,某年暑期,学校的同学自己组织了数十名学生到敬亭山园艺场参加抗旱保树苗的劳动。那年园艺场刚建立不久,栽了很多日本引进的文旦梨和苹果的小树苗,因高温干旱,一些树苗快要干死了,正好我们有号召,还可以挣点学费钱。

我们住在场里的简易公房里,早晨四点起床、五点出门,上山抬水浇树苗,还有人监工,要求每浇一棵树,都要围绕树的一周挖条沟,浇两桶水,然后再敷上土,还不能看到水的印迹,这是标准,才能得到五分钱的收入。但只要监工的人不在,我们就不那样去做,因水都在山下,有里把路远,抬一趟其实不容易,太阳又烈,实在太难。

中午休息4个小时,晚上要到8点钟才能回到住处。在大塘里洗澡,要到10点钟才能睡觉,一天才能挣到一元多钱,还要扣除伙食费二角四分钱。把树浇完了,还要我们帮场里锄山芋草,一畦地就是一亩的面积,很长。如果锄到洼地时,被太阳的热浪都要熏死。一天只有一元的收入,相比较而言收入减少了。故此我们不干了,总共只干了十几天,在回家的小嘎司车上(代客车),我的一位同学草帽被风吹落到公路上,他没有叫司机停车,而是急速跳车去捡草帽,结果被摔死在公路上,好惨!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甄培德同志任宣城县委书记时,提出沿旧城墙遗址造成台阶式的“环城公园”,广植桃、梨等果类和观赏植物。那时人民群众在建设自己美丽家乡上,表现出的那种劳动热情,真是前所未见。我们宣城中学也分摊了一段城墙遗址,位于物资局仓库附近,是最高最陡的一处。但我们那时干劲不知从何而来,结果提前按质按量完成了任务,还受到表扬。这是学校的荣誉,也是我们为家乡做出了点贡献,深感自豪。(详见《宣城十里桃花“环城公园”的始末》一文)

、在大炼钢铁的那个时代,一天,接到老师的通知,组织十个人(6男、4女)用大马车(即汽车轮子的车子)到水东运回木料,与我们同行的还有丙班同学的一辆大马车。傍晚太阳挂山头时我们出发了,是我掌车把,大约夜十时左右到了孙家埠。在路边的一家饭店,我们将学校为我们准备的丰盛夜餐,在此开吃。饭是按人定量配给的,我班一女生吃不完,就将她的饭让给我。

大约半夜时分到达了水东,因丙班同学比我们这帮人大些,又全是男生,动作比我们强些,很快就装满了车,就开始走了。在回程的途中又下起了小雨,天又黑,我为了追上他们,我叫女生全部上车,走不动的男生也上车,只要平衡掌握得好,我很快就追上了他们。走到东溪桥时,天已亮了。我看他们个个灰头土脸,而且脸色特别难看,真是应了一句老话:一夜吃头猪,不如一觉呼!因我们那夜吃的还是不错,一夜未眠,可步行了120里路啊!

、在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之时,各学校都搞起了军训,并且还有实弹射击的科目。我们先是参加了基本步伐操练,后在打靶场演练,那时的打靶场在现在的鳌峰路的烟草大厦前。(详见《鳌峰路溯源》一文)。在我之前,一连十几个同学都不及格,都说是枪出了问题。临我射击时,大家都说如果也不及格,那肯定就是枪的问题,弄得解放军战士不敢多言。到我上场时,结果三枪连中,成绩优秀。这时解放军同志也硬起来了,说还是你们的问题,而不是枪的问题。

、不知何因,我们又来到了周王农场桂花园分场参加劳动(即现在“合工大”西部校区)。第一天中午休息时,大家都到农场已收过的花生地里捡拾被遗落的花生,我拾得最多。晚上班长决定,要我不要参加劳动,专门去地里拾花生。待一周劳动结束,我已拾了两稻箩的花生了。因没有秤分,我们就采取堆分,大家高兴极了。我在拾花生时,坚决不生吃花生,因为生花生吃头几颗时觉得腥气不好吃,一旦吃了几颗后,就越觉得好吃,这样上交就少了。

、在上高中时,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生产工具,曾发动组织了一次全校学生进入溪口大山深处的采茶活动,要自带被褥等行李,步行走去,回来时每人要带一根杂木棍。当时我班有一位同学的舅舅是某单位开解放牌货车的司机,经班委会与班主任马祖熙老师商定,准备搭他的车去。

是日,全校同学大部队出动时,马老师领我们到绿锦埠的路上等待汽车,这样可以避嫌让学校知道。因为他们是选小路的,不经过这里。待汽车装了半车的沙子来到面前,我们一班学生在马老师的带领下有36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17人,全带着行李登上了装沙的货车。

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溪口,下车用过餐后,马不停蹄的赶路。沿途饱赏了大山的风光,飞瀑流泉、山间小道、静溢幽深、鸟语花香,美不胜收,心情极好。恰巧又遇上了60年一轮回的箬竹结籽奇观,籽粒像麦粒一样,听说结籽后就全部枯死,重新生出一片箬林。我们沿途也采了不少。

走了约30里,当晚到达了目的地:西谷山。这里群峰拥抱,高耸入云,似山窝里村庄。住在乡间一家木板楼上,打起地铺,没有草垫,因为他们没有条件种水稻。第二天是其他班级赶路的日子,而我们因坐车的原因,成了休息日。于是马老师领我们搞箬竹籽,待雨天磨成粉,返程时可做干粮。同学们在此采茶十日,整天在大山里转。早晨九时才有日出,下午三时太阳又下山了,坐在房子里是看不到天的,全被大山阻隔。

采茶这活计,女生胜于男生,这是不可否认的。有的男生为了面子,在茶篮里放石头,险些把锅打破的事时有发生。我在此为大家普及了很多中草药的知识,于是带领同学们挖了不少黄精、白合、当参等补药,还有桔梗、沙参等普通药材教大家认识。

村中还有一棵大银杏树,听说是吕辉烈士打游击时常落脚的地方。据村中老人们说,方志敏曾两次来西谷山地区联系指导过工作。在这深山老林里打仗真是不容易,使大家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对今天的幸福更加珍惜。这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

回程抵达溪口时,休息一宿,第二天一早我班同学饱食一餐,行李由学校包车运回,免得带行李的拖累。我们过周王,经界溪古道、梅村达宣城。当我到界溪时发觉肚子痛,眼睛也模糊了,心想早这样还可得到学校的照顾坐车回家,但此地又不通车,离公路又远,只有忍住往前赶。待到梅村时,这里有学校设的茶水站,我就拿出了箬竹粑吃,结果一会肚子又不痛了,眼睛也明亮了起来。原来是饿造成的,可见急行军有多大的体力消耗。结果在全校回程中我走了个第三名,用时五小时,走了七十多里路,最慢的用了十多个小时,才回到学校,每人都为学校带回了一根棍子,省了学校的多少运费啊!

2024年12月10日

外一篇:对恩师沈汉先生的怀念

1997年7月,应山西太原中华老年骑协之邀,宣城老年骑协有20余名队友赴太原参加全国第六届骑游联谊会活动,游览了晋祠、双塔寺、太原烈士园陵园、五台山等。回程时,我应宿州诗词学会会长谢子言老先生之邀来到宿州,因火车晚点,老先生在车站手摇芭蕉扇等候多时,司机说是否不来了,先生坚定地回话“不可能”,最后终于等来了我。因老先生原是宿州党校领导、离休干部,能使用公务车。

到家后热情款待,安排午宴和住宿,因他的住所较宽裕,专为我准备了一间房。下午参观了老人的三爱之一:奇石展。这是老先生数年来到各地工作参访、旅游等场所亲自拾得的,计有大小不等的五百多块,摆满了一个房间,洋洋大观。他还有两个爱好,就是诗词和书法。他有一大案桌,可在上面尽情挥洒,书写自如,悠哉悠哉享受离休生活。他还有一个可以抒发情感的组织——宿州诗词楹联学会,并且还有发表作品的园地《诗苑词林》刊物。

第二天晨起,谢老告诉我:“宿州又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我带你到一个地方去见一个人,他是宣城人,可能你认识。”早餐后领我走了几条巷子,不觉来到“宿州第一中学”大门前,进大门不远就来到了宿舍区,推门进入,我一下被惊呆了,这不是沈汉老师吗?他也一下认出了我,问:“你怎么到这地方来了,真是幸会!”他的夫人也在其旁,热情地让坐泡茶招待,稍坐片刻,谢老说:“中午到我那里小聚,你也不要推了。”沈老爽快地答应了。

待中午时分,沈汉老师手拎一个黑包,从里面拿出了四瓶白酒说:“我也不喝酒,谢老留着慢慢喝。”此时菜已上桌,我们三人边吃边聊。原来在我初中毕业后,沈老师也调离了宣中,到南陵中学两年后,因儿子在宿州剧团搞舞美工作,故此又来到了宿州第一中学,一直到离休。真是“弹指挥间四十载,师生再晤巧安排。八旬奋握丹青笔,描绘晚晴抒雅怀”。

沈老师八十多岁了还用上了大哥大,我回到宣城后,经常电话联系,请沈老师为谢朓楼管理处、广教寺双塔文物保管所、南天宾馆等单位征集了几幅画作,尤其是南天宾馆的那幅丈二的“红梅颂”更是气势恢宏、笔力刚劲、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画作。

沈老87岁时,又秘密来到宣城西林二村侄女家休养。待月余快返回时,我的一位朋友告知消息,闻讯后,我急到王鸿树处告知这一喜讯。当日上午我同王鸿树、吴宗禄三人同到沈老的侄女家,请沈老到王鸿树家坐坐。他侄女交待不要饮酒,临出门时沈老偷偷地将一支毛笔交给我。来到王家后,不知王老从何处拿来了一刀宣纸,沈老见状急速铺纸桌上,为我们三人各画了一整四尺的墨竹相赠,每张仅用了十五分钟,但这是功夫。

下午王鸿树不知从何处要了一辆车,由我导游,王、吴二位作陪,游了开元塔、广教寺双塔和敬亭山等处,真是:“开元双塔敬亭山,九秩恩师梓里还。吟友王翁相陪伴,翠峰晚辈护登攀。”尽兴地游了一下午,回宿州后,沈老师为开元塔特绘了一幅画,邮寄过来。

时至2006年3月,突传来哀音,“江南翠翁”沈汉先生远离我们驾鹤西去了。他是宣城城里人,家原住府山头西入口的高墩上(原中心医院住院部大楼处),三十年代毕业于苏州美专,专攻花鸟画,毕生从事美术教育50年,个人简历被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一竹宿州驾鹤离,师生情笃顿惊疑。回眸畅述成诀别,翰墨丹青存世遗。虽然沈汉老师离去让人伤感,但留下来的作品却也抚慰了世人的遗憾,也许是他太累了,他太想歇息了。

(作者系宣城市国税局退休职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在中国历史上,庙号代表着帝王死后的一种尊崇,会根据其功绩评定。 在唐朝之前,一个朝代通常只会有七个...
原创 蒙... 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幅员辽阔。 成吉思汗在位时,开始征伐西夏、西辽、金国、花剌子模等国,之后其继承...
原创 袁... 揭秘秦始皇陵:水银江河背后的传奇 秦始皇陵,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谜团,自被发现以来,就一直吸引着世人...
原创 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长征,自1934年10月开始,至193...
原创 毒... 三国乱世,是英雄美人、猛将谋士的舞台。而在中原大地,天下英雄争锋中,有一个人的身影,令人不能忽视。而...
原创 清... 在清朝规定的爵位中,亲王是第一等的爵位,享有朝廷最优等俸禄,以及最高待遇。既然如此特殊,就不是寻常人...
原创 赵... 前言 历史上得位不正的皇帝有很多,但凡说到这个话题必须提起的就是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了,他当年是通过...
原创 古... 水晶,一种晶莹剔透、硬度极高的宝石,早在古代就被人类发现并加以运用。然而,在古人眼中,水晶不仅是一种...
原创 荆... “中国仅有,天下第一” 的楚国王陵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川店镇的张场村,距离历史...
原创 只... 中国古代直诉制度在专制社会的实施和运行为含有冤屈而诉讼无门的人提供了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为疏导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