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满清宗室名将、英亲王、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督率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满、蒙、汉军10万余人自山西攻入陕西,清军与李自成的大顺军连续打了8场大战,皆取得胜利。
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李自成被迫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根据地西安,逃往河南、湖北等地,清军由此兵不血刃夺取西北第一重镇西安。
清军控制西安后,鉴于西安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清廷决定在西安留驻
满、蒙士兵各2000人
,以镇守其地,是为西安八旗。三藩之乱期间(
1673年—1681年),吴三桂的部将、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宁羌(今陕西宁强)举兵反叛,以响应吴三桂,并击杀清廷在西北的最高军政长官、陕西经略、武英殿大学士莫洛,一时间陕甘两地纷纷响应王辅臣叛军,西北震动。王辅臣率军进攻西安,幸而西安城内的驻防八旗奋力抵抗,才使得清廷保住了这个西北最大的堡垒,为之后清军的反攻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连续对准噶尔汗国用兵,西安八旗也因为地理因素首当其冲,他们几乎参与了清军对准噶尔汗国的每一次战斗,从狂风呼啸的塞北草原到风沙遍地的帕米尔高原,再到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哪里有准噶尔人,哪里便有西安八旗矫健的身影,康熙皇帝曾盛赞道:
“西安官兵皆娴礼节,重和睦,尚廉耻,且人才壮健,骑射精练。朕巡幸江南、浙江、盛京、乌喇等处阅兵,未有能及之者,深可嘉尚。”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为优化西安八旗的军事力量,乾隆皇帝下诏将西安八旗中之汉军八旗集体转隶陕甘绿营兵系统,并从京师八旗中抽调数千名八旗兵补充到西安八旗系统。至此,西安八旗实现了“换血”,成为“清一色”的满蒙八旗兵。为保证西安八旗的战斗力,清廷严禁西安八旗的官兵从事其他行业,并全力保障他们的后勤补给。
“满洲甲兵系国家根本,虽天下平定,不可不加意爱养。近闻八旗甲兵,喂养马匹,整办器械,费用繁多。除月饷外别无生理,不足养赡妻子家口,朕甚悯之。月饷银米,应作何增给,着为永例尔。”
鸦片战争(1840年)后,清廷国势日渐衰落,财政危机日益加重,自然也就无暇顾及遥远的西北,以至于出现了
“旗兵异常穷苦,情甚堪怜”的境况。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反清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首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当月22日,陕西革命军在西安举义,革命军迅速控制西安,但龟缩在西安满城中的西安八旗及其眷属不愿归降革命军,并依托满城负隅顽抗。而后,革命军用大炮轰塌了满城的城墙,至25日,革命军攻取满城,西安八旗与革命军还展开了惨烈的巷战,杀红眼的革命军进入满城后,对其进行了血腥的报复,万余人被杀,西安八旗最终用自己的生命为大清帝国殉了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