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能温饱,在全国生活水平也是一流
民国时候是军阀混战,但白山黑水的东北是受战争冲击最小的地方。据老东北人回忆,张作霖在统治东北二十年也是比较成功的,当年在东北之外的老百姓饥荒时候,饿得只能吃树皮,闯东北却都能吃上白米饭。
在张作霖统治时候的东北,老百姓都能吃上饭、能上得了学、都能有土地种,也有剩余与结余。虽然当时东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与现代是无法比。但比起国内其他地区,人们生活都是高出一截,这也使老东北人对张作霖时代是怀念不已。
东北工业发展
张作霖当过商人,自然也知道生财之道。他知道工业是现代国家的富裕资本,如果东北资源不用来发展工业,迟早也是苏俄或者日本嘴中的肥肉。
因此,东北必需建立工业,尤其是军工业。当时,张作霖花了高额的价钱,从英法购买了机器设备,然后请英国人为监工,建立与英法同水平的军工厂与钢铁厂。
张作霖建立起来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就连当时155毫米的榴弹炮东北都可以生产,只可惜最后这些工业都变为小日本了。
东北农业发展
当时,张作霖时候东北的经济总量,也达到了日本一半。东北的物产资源丰富,有着富饶的黑土地,可以说黑土地成就东北农业经济的繁华,东北粮食产品都是居亚洲第一,尤其是是东北大豆的产量也占据世界的70%之多。
当时主要种植出口大豆,大豆榨出的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20世纪初,欧洲对大豆需求量极大,日本的农民也喜欢用豆饼作为肥料。
大豆贸易的收益使得老张的奉系军阀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收入,可以说大豆是张作霖的第一桶金。
东北的富庶,吸引大量劳动力的涌入
东北经济的发展也是需要劳动力。张作霖虽然是东北军阀,但是也是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一家独大,东北局势也强过民国时候关内动荡不安的军阀混战局面。
再加上当时国内连年旱涝蝗兵等灾祸,贫民靠草根树皮能活下来也算是命大,自然对能吃上大米饭的东北向往不已。再加上东北到处开发,都需要劳动力,自然也能招纳国内各地方的移民,东北这片沃土成为关内人们理想的求生之地。
张作霖时候的东北人口三千五百万,基本上没有挨饿的,基本上都是饱暖。日本考察团到东北的时候,曾经感叹道如果东北在日本手里,那么还请天皇移驾沈阳。
之后,张作霖着手整顿东北地区金融产业,倡导实业,建立起航运、采矿、港口、机械、电信、铁路运营公司以及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
开垦荒地与重视教育
劳动力不断增加,使得东北地区土地耕种面积急剧拓展,农业收入也越来越兴盛。顶峰时期,仅大豆产品的出口量就占全国出口比例70%,东北地区出口比例90%。东北也成为全国唯一贸易出超的地区,而东北的百姓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能吃饱过上温饱生活的农民。
东北农业的富庶,与张作霖对农业苦心经营也是分不开。张作霖对于农民问题上,提出“不能强占土地”这几个实在的字。也就是让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不用多交其他税。还鼓励开荒种地,如果那个地区做得好,大帅府还会奖励银元。
这些鼓励开垦荒地的措施,也促进了东北农业发展。当时东北的人民算不上安居乐业,但是至少衣食无忧。当时的东北百姓对张作霖还是非常拥戴的,甚至到了九一八事变之后,还有百姓愿意跟随张学良迁到关内。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派出了高达30万的日本侨民到东北地区,使东北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后勤基地,粮食产量和钢铁产量都超过了日本本土,可以看到张作霖时代也奠定了东北之富饶。
张作霖统治时候最可贵,就是对教育的重视。当时的教师工资是40块银元一个月,由大帅府亲自颁发,不得拖欠。要知道,毛主席在北大当图书馆时候工资一个月才八银元,40银元应该是很丰厚的工资。
结语
可以说,在张作霖时代,东北人民生活非常不错的。如果没有皇姑屯事件,日本不统治东北,东北也成为亚洲一流的工业区。当张作霖被炸死之后,张学良掌管东北都是吃老爸的老本,没有继续前进。#东北王张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