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4月17日
陈学昭出生于海宁盐官
《工作着是美丽的》是她留下的名篇
在118年后的今天
让我们重读陈学昭
女子一生,何以美丽?
陈学昭(资料图)
“人是活在希望中的,希望就像大潮一样,永远汹涌着。有一天我要实现我的希望。”提笔写下这句话的时候,陈学昭已经83周岁了,距离她创作著名的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
从一位追梦的少女变成白发苍苍的老者,回忆起当年瞒着母亲去看潮,恍若昨日。
1906年4月17日,浙江海宁盐官镇北门外的陈家埭老屋,陈典常新添了一个女儿,他为之取名为陈淑章。
传统的闺女名字,安放着父母的祝福和希望。但19岁那年,她自己改名为陈学昭。
将本名变成原名,是为参加一次征文。那年她在投稿《我所希望的新妇女》中宣称:要恢复女子固有的人格,最要紧的是自立,自立又必须要经济独立,倘仍困守家庭,除了饮食男女而外,还有什么发展可言!
少女心志很大,她这么说,也这么做了。
1927年5月21日,陈学昭与袁中道、郑振铎等一起搭乘邮船,从上海出发,赴巴黎求学。那一年,她21岁。
在没有官费补助和家庭经济支撑的情况下,她预支自己出书的版税和稿费远渡重洋,靠自己的“流量”出国留学的女生,在当时数一数二。
陈学昭出身诗书门庭,拥有书香底色。
父亲陈典常是清同治八年的秀才,曾任海宁州小学堂学监。他前后生了九个子女。陈学昭的哥哥子承父业,在杭州、海宁等地从教。大哥龙夔与同乡王国维一起考中秀才,“中考”成绩还是海宁“状元”。
陈学昭是陈家唯一幸存的小女儿,依民俗唤为“九弟”。
当时的盐官是海宁县城所在地,拥有钱塘江最独特最磅礴的自然景观——海宁潮。
作为旧时南北通衢的重镇,盐官城内的“七十二弄三大街”,居住人数最高时达3万,学者名流代不乏人。据当地方志载:出过状元1名、榜眼3名、进士50名、客籍状元2名等。明代戏曲家陈与郊、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等,都是盐官人。
大潮拍客 潘玲珑 摄
7岁的陈学昭在村里的私塾开蒙。两年后,入县立初等小学校就读。读家中藏书,陈学昭并不止步于“框定的书单”。升入高小后,由四哥从杭州学校带回来的新潮杂志、外国文学书籍打开了她的眼界。
家庭和自我教育的叠加,给她提供了成长空间,也让她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让陈学昭成为陈学昭的,是她越来越清晰的自我觉醒。
二哥龙骧比陈学昭大13岁,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负责“九弟”的学业,为她规划——“学好理科”。
可惜陈学昭严重偏科,只喜欢语文、历史、地理。
二哥的严厉管教,抓痛点、堵难点,做错题就要骂,考不好戒尺打。“魔鬼式训练”却适得其反,陈学昭靠着其他功课的优异,才没留级。
高小毕业后,家人们希望她当“女先生”,陈学昭虚报两岁年纪,考取了南通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但在江苏南通仅一年多,她的人生脱离“规定路线”,于1922年转学进入上海私立爱国女学文科班。
挣脱了爱的束缚和捆绑,是缘于自信。家里“战战兢兢的小绵羊”不再是“寄居寄生者”,她靠自己的一枝笔谋生。1924年元旦,她撰写的《我所希望的新妇女》获征文大赛第二名。陈学昭义无反顾地迈上以写作为生的文学创作之路,一名美丽的女作家闪亮登场。
是年,她19岁,如同张爱玲放言:出名要趁早啊。
在上海,陈学昭结识了许多文坛大咖,章锡琛、郑振铎、孙伏园、戈公振等前辈给她帮助。她是鲁迅日记里“三先生的好朋友”,是诸大报刊的约稿作家,才华给予她独立的勇气。
周建人曾对她言:“一个女子如果经济不独立,那么空话说得再漂亮,也是徒然。”
一层交往是一扇敞亮的窗口、一道通畅的门户。门后是机遇,窗外有风景。
进步作家或革命者,给她予热情帮助和思想的引领。
大潮拍客 潘玲珑 摄
时代在她的身边风起云涌,女校同学张琴秋与沈泽民结为伉俪,共同走了革命之路。她在上海还结识了茅盾一家,能与瞿秋白、鲁迅、许广平等人交往,生命的航向渐渐明晰。
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她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女子独立的路上,还要过情关。
在法留学几年,她以《大公报》的驻欧特派记者身份写稿谋生。因为坚持在异国求学,已订婚的男友提出了分手。她被家人召回国处理“婚变”,但不轻言放弃,靠着向鲁迅借钱继续求学。
重回法国后,她遭遇狂热的追求,却因“爱情轻于蝴蝶”而错失良缘。她用新的感情去填补旧伤口,自己作主嫁给了“爱情”。婚后靠双手赚钱养家,在浪漫之都主打一个“拼”字。
凭着一腔孤勇,吃尽千辛万苦,1934年陈学昭戴上了博士帽,是中华女性获法国文学博士的第一人。
她始终记得鲁迅对她说的话:做一个中国女人,要能够忍受打击,提防突如其来的冷箭;要锻炼得像一个有弹力的橡皮垫子一样,坐下去固然压扁了一些,但一放松,它立刻又能弹起来,恢复原状;要坚韧,什么都要依靠自己,跌倒了不喊痛,自己爬起来。
独立,就是强弱筛选的过程,许多的一声不响,全因为一言难尽。
工作,让她走上“美丽之路”。
1938年,陈学昭作为《国讯》杂志特约记者来到宝塔山下,是当时国内第一位到访延安的女记者。
行程由当时的中组部领导亲自安排,独立采访在延安的中共党政军主要领导人,诸多政治名人的专访,使她的《延安访问记》极具“重量感”。
她用新闻报道的敏锐与优美激情的语言,在延安自由“行走”。这次采访给予她从未有过的震撼。领袖平易近人,睿智幽默;百姓和睦团结,积极向上。她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当陈学昭再次走进延安,生育了女儿,却遭遇了婚变。她穿上了军装,吃起了小米,陷入沉默,独自疗伤。
1942年5月23日,陈学昭参加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耳聆听毛泽东的讲话——文艺创作不能只为自己,而要为工农兵,为大众服务!在当天吴印咸拍摄的大合照中,3排左8的位置留下她的倩影。杨家岭散发出的芬芳热烈,彻底改变了她。
延安,是陈学昭人生版图上最重要的红色地标,令她脱胎换骨。
工作着,要到群众中去。陈学昭积极投身延安大生产运动,一改“法式浪漫”,坚定“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的信念,她千方百计要求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去体验、去服务、去歌颂、去创作,延安精神成为照耀她文艺创作的灯塔。
工作着,要到生活中去。“如果没有对旧的不正确的东西给予否定,那么就很难吸收和培养起新的东西来”。她在时间里学会如何面对失落与孤独,重新理解生活本来的复杂面貌。
1945年开始,她以自己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
大潮拍客 大海清 摄
把自己一路曲折、跌宕的个人成长史与时代、民族和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用独特的美学表达,启示了一种人文精神的境界,她要告诉世界一个女子的觉醒——
工作着是美丽的。
陈学昭一生勤于笔耕,为20世纪留下了14部散文集、3部长篇小说、6部短篇小说,论文、杂文、诗集、回忆录各一部,以及诸多译作。这浩浩荡荡数百万字的著作,生动真切地展现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历尽坎坷沧桑。她为实现人生价值、探索追求真理走过的心路历程,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大潮拍客 书生 摄
1992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在陈学昭诞辰之日,她的女儿女婿来到她的出生地海宁盐官,在春雨迷蒙中将她的骨灰洒入滚滚的钱塘江中,水天茫茫,伊人奔向海的怀抱。
作者简介:朱利芳,海宁市文联王国维研究会副会长。
HAINING
权威发布 民生服务
先关注 后星标
编辑:谭叶琳
大家都在看
1
海宁公共自行车优化提升,这些举措值得期待
2
悦读·潮文|小小腌菜大大能耐,海宁这口“鲜香”为何那么受欢迎?
3
海宁竟有个“小西湖”,露营、滑翔……你去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