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升本该是朱元璋的“首席军师”,建立明朝后突然提出:请求归乡
创始人
2025-08-18 00:32:10
0

引言:

世人皆知朱元璋麾下能人辈出,刘伯温、李善长皆为其谋臣猛将。却鲜有人知,在这些名臣背后,还有一位被历史遗忘的首席军师——朱升。他不仅为朱元璋提出了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箴言,更是为朱元璋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就在明朝建立第二年,这位功勋卓著的首席军师却突然提出请求归乡。更令人不解的是,他不但急于离开京城,还在死后匆匆下葬,三月后又神秘地迁移墓地。这位谋略过人的军师,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要在功成名就之时急流勇退?他的选择,又透露出了怎样的历史隐秘?

一、朱升其人

朱升,古徽州歙县人,生于元朝至正二年。与朱元璋同属朱姓,但朱升出身于当地望族,家中藏书颇丰。自幼便在父亲的督促下研读经典,尤其钟情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对理学颇有研究。

在元朝末年的至正十五年,四十五岁的朱升终于考中进士。这一年,恰逢天下大乱,元朝统治摇摇欲坠。许多士子纷纷逃难,但朱升却选择留在家乡。他在歙县城南开设私塾,专心教书育人。其讲学之处名为"龙溪书院",因位于新安江支流龙溪河畔而得名。

朱升讲学期间,创立了独特的教学方法。他不同于当时一味追求八股取仕的风气,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才能。在教授《四书》《五经》的同时,也特别重视《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的研读,并引导学生关注时局。这种教学方式在当时的徽州颇具特色,吸引了不少青年才俊前来求学。

在讲学之余,朱升还精研阴阳五行之术。他钻研《周易》,并将其与理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见解。这些见解后来被收录在《龙溪集》中,成为研究明初理学发展的重要史料。

朱升的名声很快传遍徽州。当地人都说他学识渊博,为人谦和,且能明辨是非。正因如此,即便在兵荒马乱之时,龙溪书院仍然门庭若市。不少地方官员也经常前来请教,共论时事。

值得一提的是,朱升还精通古文。他的书法兼具楷书与行书之美,尤其擅长小楷。后来朱元璋在龙溪书院见到朱升亲笔所书的《心经》,曾赞叹不已。这份《心经》后来被收入内府,成为朱升早期生平的重要见证。

在至正二十三年春天,朱元璋率军经过徽州。当时朱元璋虽已占据濠州,但势力尚未完全坐稳,正急需文人帮助治理地方。适逢当地官员向他推荐了朱升,并特别提到朱升不仅学问精深,还熟悉徽州地方事务。

二、军师之路

朱元璋初到徽州时,当地官员详细介绍了朱升的才学。朱元璋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龙溪书院拜访,但朱升以身体不适为由谢绝了。朱元璋并未就此放弃,接连两次派人登门,朱升仍然婉拒。直到第三次,朱元璋亲自前往,两人才得以相见。

在龙溪书院中,朱升与朱元璋进行了长达一整日的对谈。朱升不仅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还提出了治理地方的具体建议。其中最令朱元璋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人才举荐的一番话。朱升指出,当时天下英才散布各地,若能网罗贤能之士,必能事半功倍。

随后,朱升向朱元璋推荐了几位当地才俊。其中就包括了后来在明朝建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宋濂。宋濂当时正在浙江山阴讲学,朱升向朱元璋详细介绍了宋濂的才学与为人。经过朱升的极力推荐,朱元璋派人前往山阴,终于请来了宋濂。

不久后,朱升又向朱元璋举荐了刘伯温。当时刘伯温隐居在浙江青田,朱升派人送去了一封长信,言明天下大势。刘伯温看完信后,随即应邀加入了朱元璋阵营。这两位人才的加入,为朱元璋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朱元璋势力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朱升始终在军事战略上提供建议。当陈友谅、张士诚相继称王时,朱元璋也动了称王之心。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朱升提出了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箴言。

这九字箴言的具体实施方案也是由朱升一手策划。在他的建议下,朱元璋加强了濠州城防建设,在城外增设了多道防线。同时,朱升还制定了详细的屯田计划,组织军民开垦荒地,储备粮草。这些准备工作为后来与陈友谅的决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军事斗争中,朱升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当时朱元璋准备进攻泰州,朱升建议先在扬州城下做出强攻之势,待敌军主力调往扬州后,再突袭泰州。这一计策最终使朱元璋顺利占领了泰州。

除了军事谋划,朱升还帮助朱元璋制定了治理新占领区域的政策。他主张采取宽严相济的方针,对降将降官多加优待,但也严格约束其行为。这一政策使得不少地方势力纷纷投靠朱元璋,大大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随着势力范围的扩大,朱升还负责起了文书制度的建立。他根据军情需要,设计了一套快速传递信息的方法,并制定了相应的密信规范。这套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朝建立之后,成为朝廷公文制度的基础。

三、权势之巅

明朝建立后,朱升被封为大学士,位居朝廷重臣之列。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下诏重建国子监,特命朱升主持其事。朱升在国子监的改革中,首创了"经义"、"策论"、"诗赋"三科考试制度,这一制度影响深远,为明代科举考试奠定了基础。

在朱元璋的特别邀请下,朱升还成为了皇帝的私人教师。每周三次,朱升都会在文华殿为朱元璋讲解《四书》《五经》。在这些授课过程中,朱升经常借古论今,将历史典故与当前政务相结合。这些讲课记录后来被整理成《文华殿讲义》,成为明初重要的政治文献。

朱升在礼制建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洪武二年,朱元璋命他主持制定朝会仪式。朱升参考历代典章,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朝会制度,包括朝服样式、站位顺序、行礼方式等细节。这套制度被收录入《明集礼》,成为明朝官方礼仪的标准。

在修史方面,朱升担任了《明实录》的总纂修官。他创立了"日历档"制度,要求各级官员定期上报政务记录。同时,他还组建了专门的史官队伍,负责记录朝廷大事。为确保史料真实,朱升规定重要记载必须经过多方核实才能列入正史。

朱升还参与了多项重大决策。在讨论定都问题时,他提出了"金陵控扼江淮,背负山岭,前临大江,形势险要"的论述,支持建都南京的决定。在官制改革中,他建议设立都察院,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这些建议大多被朱元璋采纳。

在司法制度建设上,朱升提出了"重罪必审"的原则。他主张对重大案件必须经过三级审理,并建立了完整的上诉制度。这些规定被写入《大明律》,成为明代司法的重要准则。

值得一提的是,朱升还负责监督皇城建设。在他的建议下,南京皇城采用了"外方内圆"的设计理念,象征"天圆地方"。城墙的砖石规格、城门的位置安排都经过他的细心规划。这些建筑特点至今仍可在南京城墙遗址中见到。

洪武三年,朱升受命筹建太学。他不仅设计了校舍布局,还制定了严格的教学制度。在招生方面,他主张广开门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太学的课程设置也体现了他重实务、重德行的教育理念。

在军事制度方面,朱升参与制定了卫所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他提出了"兵农合一"的思路,主张将军事组织与行政区划相结合。这一制度不仅解决了军队驻防问题,还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朱升在这一时期还参与了钱币改革。他建议统一铸造"洪武通宝",并制定了严格的铸造标准。为防止假币流通,他还设计了特殊的防伪记号。这些措施有效地稳定了明初的货币秩序。

四、突然告归

洪武二年三月,正当朱升在朝中权势达到顶峰之时,他突然向朱元璋递交了一份长达数千字的辞呈,请求归乡。这份辞呈中详细记载了他为官以来的所有政绩,并列举了三个归乡的理由:一为年事已高,二为家中尚有老母,三为务农为本。

朱元璋三次派人劝阻,朱升均坚辞不受。在最后一次召见中,朱升当面向朱元璋陈述了自己的去意。他提出朝中已有诸多贤才,自己完全可以功成身退。同时,他还递交了一份详细的人才推荐名单,其中包括了一些尚未被启用的地方才俊。

在离京之前,朱升做了一件令人难以理解的事。他将自己在京期间所有的政务文书、奏章草稿全部焚毁。这些文书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建议和决策过程。按照当时的惯例,这些文书本应移交朝廷存档。

朱升离京时只带走了几箱书籍和一些日常用品,其余物品尽数留在京中。当时正值初春,他选择了一个阴雨天动身。临行前,他还特意拜访了几位老友,并留下了一些书信。这些书信后来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史料。

回到歙县后,朱升立即搬离了原来的住所,在龙溪河畔另建新居。这座新居选址偏僻,远离城区。他在新居中过着相当简朴的生活,除了几个老仆,几乎不与外人来往。期间虽有不少官员登门拜访,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在归乡期间,朱升唯一的活动就是整理书籍。他将自己多年收藏的典籍重新编目,并开始撰写注解。这些注解主要集中在《周易》和《春秋》两部经典上。然而这些著作并未完成,仅留下了部分手稿。

洪武二年七月,朱升突然病倒。病中的朱升拒绝了地方官员派来的医师,只用一些简单的草药调养。他在病榻上写下了最后一封信,收信人是其长子。信中详细交代了身后事,特别强调要从简办理丧事。

八月初,朱升病逝。按照他的遗愿,家人在三日内就完成了下葬。他的墓地选在了龙溪河东岸的一处山坡上,墓碑上只刻了"朱升之墓"四个字,连官职都未提及。

更为蹊跷的是,在朱升下葬三个月后,其家人突然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迁移了墓地。新的墓地位置至今无人知晓。当地志书中只简单记载了"迁葬他处"四个字,并未说明具体地点。

朱升去世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朱元璋派人前往歙县祭奠。祭文中特别提到了"九字箴言"之功。但当使者到达歙县时,却已经找不到朱升的坟墓。当地官员也无法提供确切的墓地位置。

五、身后异闻

朱升去世后,关于他的诸多传闻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书房中遗留的一些特殊物件。据当地方志记载,在整理朱升遗物时,人们在他的书架夹层中发现了一份未完成的手稿。这份手稿记录了许多当时朝廷中的秘闻,但仅剩下残缺的几页。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朱升的书房地下,人们挖出了一个密封的铜匣。匣中装有一份详细的地图,标注了数个地点,但都使用了特殊的符号标记。这份地图很快被呈送到京城,但其内容始终未能破译。

在朱升去世的第二年,歙县连续发生了几起离奇事件。有人称在龙溪河畔看见朱升的身影,手持一卷书册在河边踱步。更有甚者,声称在月夜听见朱升的旧居中传出诵读声,但前去查看时却空无一人。

朱升的后人中也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他的长子在父亲去世后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终日把自己关在书房中。有一天,他不告而别,据说是去寻找父亲生前提到过的一处秘密地点。此后再无消息传回。

朱升的藏书也成为了一桩悬案。按照记载,他生前收藏了数千卷典籍,但在他去世后,这些书籍却不见踪影。当地人传言,这些书被秘密转移到了某个山洞中。至今仍有人在徽州各处山林中寻找这批藏书的下落。

在朱升死后第三年,一位自称是他生前好友的老者来到歙县,声称要寻找一件朱升托付给他的物品。这位老者在朱升旧居中停留了三天,离开时带走了一个布包。关于这个布包的内容,众说纷纭。

朱升的墓地迁移之事也留下诸多疑团。据当地耆老相传,迁移墓地的那个夜晚,龙溪河畔出现了数十个火把,一队人马秘密进行迁葬。但第二天查看时,现场既无足迹,也无车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更为奇特的是,在朱升离世十年后,有人在浙江一座寺庙中发现了一位相貌酷似朱升的老僧。这位老僧精通《周易》,对朝廷大事也颇有见地。当地官府派人前往调查,那位老僧却已不知去向。

在民间,关于朱升"遗嘱"的传说也广为流传。据说他临终前写下了三封信,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人,约定在特定时间打开。但这三个人的身份始终是个谜,三封信的内容也无人知晓。

到了明朝中期,朱升的事迹逐渐被编入地方志书。但这些记载中往往真假难辨,有些内容甚至相互矛盾。比如关于他归隐后的生活,有的记载说他独居山林,有的却说他经常出入民间,暗中帮助百姓。

在徽州的民间故事中,朱升俨然成了一个神秘的历史人物。有说他是得道高人,有说他掌握着重要的秘密。这些传说虽然难辨真伪,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到夜深人静时,龙溪河畔仍会有人讲述这些关于朱升的异闻轶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萨... 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的八旗崛起 提起萨尔浒之战,或许不少人会感到陌生。 但这场发生在1619年的战争...
原创 秦... 前言 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他之前的许多勤勉的秦国国君都是奠基人,尤其是到了战国时代的...
原创 日... 100多年前,日本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改革明治维新,历经260余年的江户时代从此落下帷幕,日本正式开启迈...
原创 淮... 前言 淮海战役,这场被历史铭记的战役,不仅是解放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更是国军主力遭遇惨重打击的关键时...
原创 西... 1936年12月12日那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好比平静的湖面突然被投进了一颗巨石,张学良、杨虎城这...
原创 古... 古代君王为什么都自称“朕”,专家:把“朕”左右分开读,就懂了 文/观心通史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的...
原创 李... 唐玄宗李隆基,这位集光荣与耻辱、伟大与渺小、雄豪与软弱、英明与昏暗于一身的千古奇帝,他的人生轨迹犹如...
《抗日战争研究论集》出版座谈会... 人民网北京12月23日电 (韦衍行)为铭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商务印书馆于近期出版了由已故北...
原创 傲... 吕蒙吕大都督表示: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讲哦。你可以说我不讲武德偷袭关羽,但你不能诬陷说关羽是我干掉...
原创 苏... 仿佛一提起张仪苏秦,我们会觉得这些人好厉害,他们师出鬼谷子,纵横六国。苏秦更是凭借自己的口舌在战国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