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江山如画,无人许我一世繁华,墓柩之大,方寸之间亦是天下。——南派三叔《盗墓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落叶归根,人死后的归宿是黄土之下。封建社会下的传统中国文化中没有火葬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孝为大的古代,人们都是将逝去的人完整的埋葬在地下,与现在的传统不一样,但不变的是,归宿仍是那一方坟墓,仍是那一方土地。
盗墓是祖上倒霉的事情,在中国文化中讲究入土为安,而罔顾礼法去盗墓是相当错误的事情,可仍然有些人会觊觎墓中的宝贝,把它偷去换钱。除开盗墓,还有考古专家为抢救性的保护文物,会将墓中的宝物取出,进行抢救性维护。而中国一位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同时也是一位考古学者,在1956年的时候他徒手挖掘明定陵,徒手取出帝王陵中的宝物,结果让上千的宝物受损,无法修好。
挖掘明定陵
新中国开始步入改革开放时代后,国家重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考古学者也多被委派重任,郭沫若也是其中一员。在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周朝武朝的废墟遗址的挖掘继续展开,发现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这一时间,举国上下都十分的关注考古动向。而郭沫若,由于他渊博的历史知识及甲骨文的研究,被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后又称为中国科学院的院长,他本人对考古也十分的重视,积极投入考古工作中。
当时的明皇朱棣之墓,也就是明长陵,引起郭沫若的注意,他知道明朝皇帝的墓其中定有无数珍宝,也有十分可观的历史价值,于是他向中央申报挖掘明长陵。这一申请遭到无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此举非常的冒失,而且中国现在的科学水平根本无法满足文物保存的条件,这些文物被挖掘出来带到地上,会遭到无法估计的损害,这是中国的一大损失,应该等时机成熟些再继续挖掘。
但国家由于认可郭沫若的能力,加上之前多次的成功挖掘经验,便批准他的申请。于是郭沫若带着他的小队,历时一年多才发现明长陵的入口,由于明长陵的面积很大,工作量远远超乎考古家的估测,便临时聘请周围的村民一起参与此次挖掘工作。在1956年的5月7日,挖掘工作终于正式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人们一点点挖出明长陵的入口及通道。
这场浩大的工程,终是让明长陵的真面目出现在大众眼中,墓中的金银珠宝让人流连忘返。墓中有万历皇帝及他的两位皇后,其陪葬品包括金丝翼善冠、冕旒冠、乌丝翼善冠、白玉革带等宝物,还有皇后的凤冠,包括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除开这些还有价值连城的字画,珠宝首饰,陶瓷金器等,这些宝物的出现震惊了海内外,外界对此十分的关注重视。
历史的遗憾
宝物的出现引起无数人的关注,但与这热烈的关注相比,宝物的氧化也来的十分快。由于宝物十分多,只能存放在建造简陋的库房中,而墓底的丝绸接触到外界的空气,几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灰化,包括皇帝的龙袍,这些出土的文物似乎只是昙花一现。考古学家只对挖掘文物有经验,但在保护文物上的经验却十分浅薄,而且聘用的农民工更加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直接凭手将文物取出。
精美的玉器金器失去色彩,这是历史的遗憾,而随着明长陵的挖掘工作结束后,中国又遇到新时代,这些被打开的坟墓也没有做好善后工作,皇帝与皇后的尸骨被丢弃,被一把火烧尽。他的棺椁也被农民们拿回家拆开当柴火烧,这样毁灭性的伤害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惨剧。于是后来郭沫若等人再次向上申请挖掘其他帝王陵的时候,总理十分坚定的一口回绝,并表示十年绝不开帝王陵。
结语
文物的挖掘工作应当是理智的,郭沫若由于自己的自负,才造成这样无法挽回的损失。取出文物的前提是能够有条件保护文物,不然也只能眼见着这些文物的色彩变淡,却无计可施。秦始皇兵马俑的变色就是历史的一大遗憾,考古家应在开陵前慎重再慎重。
参考资料: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盗墓笔记》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