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宣告清朝灭亡。闻听此讯,清廷皇室宗亲——爱新觉罗·溥伟大怒并喊出了反对清帝逊位的最强声音:有我溥伟在,大清就不会亡!
而后,溥伟联系皇室宗亲、满洲勋贵组建宗社党,积极发动“满蒙独立运动”,甚至一头扎入日本人的怀抱,还差一点成为日本为之创建的“明光帝国”皇帝。这位曾经被慈禧太后评价为“溥伟最亲,可引以为助”的皇室宗亲,乃系恭亲王奕訢长孙,袭封第二代恭亲王爵。光绪三十四年,溥伟曾因“年最长,美丰度,工辞令,且系宣宗冢曾孙”而被列入光绪皇帝继嗣人选行列。
可就这样一位身世显赫、背景强大,深得慈禧太后信任和倚重的皇室宗亲,却因为自己给自己开出的一副药方,差点引火烧身甚至整个家族都差点遭受灭顶之灾。
1、继位之争
光绪二十七年,刚从陕西返回京城的慈禧太后,应八国联军“惩治战事祸首”的强烈要求,以“纵容义和团,获罪祖宗”为由命端郡王载漪自尽,其原本被立为“皇储”的儿子溥儁也受其父牵连而被废黜,光绪皇帝身后的大清皇位再次虚悬。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光绪皇帝即使不被软禁于瀛台也因为身体原因再无生育可能,其身后皇位也就再次成了“载”字辈近支皇室宗亲的至高追求。
“自以乃祖功高,希望尤切”的恭亲王溥伟就是这些向大清皇位积极进发的皇室宗亲代表。不可否认,就家族功勋而言,溥伟的祖父恭亲王奕訢在“辛酉政变”中做出的至高贡献,直接造成了慈禧太后执掌晚清政权长达几乎半个世界的奇迹,奕訢能被获封“铁帽子亲王”就是功勋巨大的最好证明;就皇族宗亲远近关系而言,溥伟乃系道光皇帝曾孙,属于入继同治皇帝为嗣子的第一梯队;而且,当时的溥伟年龄最长,管理觉罗学事务;绝对属于最靠近大清皇位的皇位继承人备选对象。
光绪三十四年冬,光绪皇帝病重,慈禧太后令光绪皇帝的亲侄子,载沣之子溥仪养育宫中,并在光绪皇帝驾崩后“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登基为帝,是为宣统皇帝。继位希望落空的溥伟,失望透顶,《清稗琐缀》中记载了溥伟在此时的具体表现:
及宣统入嗣,伟之怨望亦最烈。顾其人儇薄无行,尝派为恭办丧礼大臣,辄于几筵前,向宫婢等无礼。上谕有警戒王大臣不得于祭尊时哗哭者,即隐斥之也。
失去继位希望的溥伟,开始了类似自己继父载澂的生活态度,浪荡度日、浅薄无礼,甚至在光绪皇帝的丧仪上,公然对宫女无礼;甚至不敢清朝祖制,于光绪灵堂大声嚎哭,以诉心中苦闷。
2、一副药方给自己带来的灾祸
错失皇位以后,溥伟虽然屡屡被委以重任,但其以消极态度应对,抑郁苦闷中,一病不起。尽管错失了皇位,溥伟毕竟是亲王爵位在身的近支皇室宗亲,毕竟是恭亲王奕訢之后,权势声望仍在,于是宗亲勋贵们纷纷上门探病,并纷纷就诊病药方给出积极建议。
据相关资料显示,溥伟当时所患病症表现为恶寒喜暖,心烦多梦,不思饮食,基本可以确定乃系心情抑郁、内心郁结造成的热症。于是有人给出了“夫已氏又患热矣,恐非石膏一斤、知母八两不可”的针对性药方。可对于这一药方,溥伟连连摆手,予以否认,并当着众人的面给自己开出了一副药方:
毋尔,只须皇帝一个、江山一座足矣。
说到底,溥伟的热症就是因为错失皇位以后的长期心情抑郁、可闷导致,最有效的治病药方当然就是让其登上皇位,执掌江山。所谓“成者为王败者寇”,曾经的溥伟再是最有机会承继皇位的所在,现如今也只是一个亲王爵位的臣子,也必须跪倒在一个2岁孩子面前,高呼万岁。
很快,溥伟为自己开具药方的“狂悖、谋逆”之举很快传到了隆裕太后的耳朵里,当年在其乃功臣之后,国家危亡又值用人之际,才只对其做出了“开去总理禁烟事务大臣”官职的象征性惩治。试想一下,如果宣统皇帝不是一个两岁的孩童,隆裕太后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软弱女性,清王朝还未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溥伟乃至其背后的恭亲王家族会落得什么下场?
后记
公元1912年,载沣辞退摄政王以后,清末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隆裕太后,以太后名义发布《清帝退位诏书》,宣告清朝灭亡之际,溥伟之所以第一个站出来高声反对,就是因为其心中对皇位的觊觎之心尚未灭除;就是因为他认为清朝只要不灭,自己成为皇帝的希望就仍在。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人为了迫使溥仪到东北筹建“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将皇帝梦始终未灭的溥伟迎接到东北,准备立其为“明光帝国”皇帝,并安排其祭奠清朝先祖皇陵。可就在溥伟马上就要登基为帝的时候,溥仪来到了东北,再一次将皇位抢了过来。1936年,溥伟猝死于新华旅社,到底也没能实现自己的皇帝梦。
参考文献:《清实录·宣统朝政纪》、《清实录·德宗实录》、《清稗琐缀》、《清稗类钞》、《爱新觉罗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