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的时候就是一个轮回,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使命和任务。
作家海子的诗词里有这么一句话:
“我有一所房子,从明天起,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这首诗里,我们看见了海子的昂扬气质。
但是,这也暗示了一种现象——上世纪80年代人的痛苦。
现在,房子成为压垮成年人的最大一根稻草,中国人口一半以上的人,在买房上都面临很大的问题。
而清朝的王府占地规模,却让我们感到很不公平。
这种巨大的反差感,让人们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几经变迁,历经沧桑。
每一个王府的命运,它们加起来,就是整个大清的命运。
清朝的王府,遭到了一些破坏,但有一些保存还算完整,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景点。王府的占地规模
清朝的总人口没有现在的总人口多,在辉煌时期,清朝的陆地领域面积比现在的大,在四位数以上。
这是两个前提条件。
以此为背景,我们看一下清朝的王府占地规模有多大。
先说明王府名称的由来。
王府,是一种爵位的象征,就像现在的一种职称。
不同的是,这个职称的名字中带有“王”字,给这个“王”建造的房子就叫王府。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房子都是王府。
并不是任何的官员,都能住进王府的房子。
更直白的解释是,王府就像现在小区的分类。
城市县城中的小区有很多,有的紧挨着学校,就叫学区房,有的紧挨着医院和公园,我们叫做养老房。
王府就是现在的学区房,也属于房子类别中的一种。
清朝的众多官员中,其名称有“王”字的只有两个——亲王,郡王。
所谓的王府,就是为清朝的亲王和郡王建造的。
亲王和郡王的地位,和战国时期的诸侯相似,一般人融不进这种圈子。
既然是房子,就涉及到所有权问题。
王府的所有权归清朝朝廷所有,最终的解释权归清朝朝廷所有。
而这些亲王和郡王,只是具有王府的使用权,他们只是这些房子里的过客,等你老去的时候,你就不具备使用权了。
还有一些特别的王府,他要求亲王或郡王的孩子,不能继承这所房子。
也就是说,这所房子不是你一个人说的算的。
这种管理制度,和现在小区楼房的销售模式相似。
它给你70年的产权,让你在房子的说明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不同的是它允许你把房子继承给你的孩子。
清朝鼎盛时期。
为了巩固统治,清朝皇帝做了一个违反常理的规定。
他要求凡是带“王”字的职称,都需要呆在京城里,不能再京城外生活。
不管有没有公事,你都要在京城呆着,都要在皇帝的眼皮底下生活。
这个规定,一方面约束了亲王和郡王的活动范围,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威慑。
客观上阻止了他们乱来。
另一方面,这种方针也使得皇帝手底下的人和百姓缺乏联系。
联系的稀疏,容易产生民意的不满,容易培养一种官场懒散的氛围。
京城的总面积不大,除去紫禁城,剩下的土地面积很少。
这导致人们的住房,很紧张。
现存最大的王府占地面积有91亩左右,归属于恭王。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这是一个王府的面积,比较大。
紫禁城的面积也不过1080亩左右,仅仅12个恭王府就达到了紫禁城的面积,而清朝的王府绝不仅仅有12个。
建于清代乾隆晚期,距今240 多年。
恭王府内建筑有“三绝”。
20 盏大宫灯,20 套八仙桌与太师椅,古色古香,彩绣红布幔帐的大戏楼,此为一绝。
汉白玉雕砌,西洋门,又一绝。
精美绝伦,雅韵十足的后罩楼,此为三绝。
大名鼎鼎的和珅,就是其主人之一。
其豪华程度,连很多皇子都眼馋不已。
十七皇子永璘感叹:
“不论将来哪位兄长当了皇帝,只要把和珅的豪宅赏给我,我就知足了。”
古代,人们受封建迷信的影响很大。
他们对房子的要求也比现在多,通常要求房子是坐南朝北的,进门第一眼是客厅和殿堂,走过去之后才是卧室。
在清朝的法律中,明确规定了王府的参考尺寸,但并没有规定王府的建造数量。
一个亲王或郡王,可能有很多王府,这就是法律的一个漏洞。
现在人们不仅需要买房,还需要买车。
而清朝王府的“车”就是花园。
每一座王府的宅子中,都有一个私人的花园。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亲王或者一个郡王。
他的名下有很多王府,每一个王府的面积有明确的尺寸规定。
他还要求自己生活的房子中,必须要有花园,还要求房子中必须要有殿堂。
这些“公摊面积”,加起来的数字也是非常大的。
京城的面积,是一滩面积不变的水洼,是不可能容纳如此多的王府的。
清朝为了解决面积不够问题,特意出了两个方案。
第一,若亲王或郡王的孩子,没有达到上一辈的同等职位,就自动降一级,到京城外生活。
第二,若后代达到上一辈的职位,则该房子由孩子继承。
这就是所谓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另外,王府的建造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这也引起了民意的不满。养活王府,靠的是什么
王府的建造规模如此巨大,那么这种房子的运行成本一定很高。
通俗的说,这个房子的房贷和物业管理费,一定很吓人。
这些亲王和郡王,既然能在这种高贵的房子里生活,那么他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呢?
阅读一些历史记录后感慨。
清朝不灭,历史就不会前进了。
首先,亲王和郡王是有工资的,朝廷每年给这两种职位发放年薪。
平均的年薪是一百万两银子,再加上一百万斗粮食。
这样的工资肯定能养活普通的老百姓,但他们是官员啊,天生就有一股傲气。
而且王府的房子,使用黄色瓦封顶的,普通的百姓房子使用灰瓦封顶的。
这些补助在王府的维修中,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了。
其次,王府里的官员为了满足自己的贵族生活,开始私自挪用公款,甚至开始收礼。
通过这种手段得到的金钱比,工资还要多。
这两项加起来就可以养活王府,还能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
但是,背后的代价就是,家园防线的溃败。
清朝灭亡之前,很多官员的心中已经没有国家的概念了,他们只想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此时,亲王或郡王,已经变成一个尖酸刻薄的商人了。
清朝灭亡后,一些官员打着,亡图存的口号,开始经营自己的生意。
这些生意上的收获,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清朝的建设中,而是放在了自己的腰包。
王府已不在,然其生活亦如此。
百姓心寒,恨之入骨。最后的话
清朝王府单个建筑的平均面积不大,最大的是91亩。
但是数量很多,总面积已经不能用数字进行表达。
皇上生活的地方,亲王和郡王也沾点光,在王府中养成了奢侈的生活作风。
最终的结局是残酷的,百姓心中的滋味也不好受。
王府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点缀,都在和世人,诉说它的过往。
就像一首诗说的:
若我会见到你,时隔多年,我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