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之乱影响了元朝前期的边疆安宁,从至元五年海都犯边,到至大三年海都子察八儿举族归顺,历时将近50载,历经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三朝,持续时间长,影响了元朝的西北政局形势及西北部边疆地区百姓安危,元朝曾多次出兵才将其平叛。
海都之乱的经过
关于海都之乱的性质应属于海都维护自身利益的地方叛乱,首先,海都与忽必烈为同一氏族的不同首领,双方都代表彼此的利益,而此时忽必烈已建立了元朝一个王朝更不能出现两位皇帝,海都属于代表地方的宗王领袖,若实现全国统一,需加强中央集权,应解决海都在地方反抗元廷的行为。
海都之乱的初始时间可以追溯到宪宗蒙哥时期。蒙哥即位成为大汗后,对其反对者进行了镇压,尤其是窝阔台系后裔遭到了残酷镇压与削弱,海都被分配到海押立之地,内心不悦,对蒙哥汗怀恨在心,但由于畏惧蒙哥实力,加之自身实力不济,缺少数量可观的军队,因此,不敢有明显的反叛行动,但反叛之心已在海都心中萌生。
蒙哥汗曾于宪宗四年,遣石天麟出使海都处,但却遭到海都多年的扣留。此时的蒙哥汗主要忙于对南宋的作战,无暇管控西北地区形势,因此,海都才敢做出扣押大蒙古国使者的行为,显然他已有反叛的意图。
当忽必烈与阿里不哥进行争位时,海都则支持遵循草原制度的阿里不哥,相比于附会汉法的忽必烈,海都则更愿意支持守护漠北蒙古传统的阿里不哥,但从当时实际情况来看,海都只不过是韬光养晦,坐看拖雷系家族的内部争斗,暗自发展自身实力,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后,欲拉拢海都臣服,“除窝阔台合罕的儿子合失之子海都和察合台的若干后裔以外,全都准备听命于他”。
忽必烈曾派使者劝说海都前来朝会,基本无功而返,海都表面上不敢与忽必烈对抗,但实际上也没有臣服忽必烈的行为,只是一拖再拖,他以“我们的牲畜瘦了,等养肥之后,我就遵命前来”为借口,迟迟不来觐见忽必烈,也不承认他的正统地位,即“不奉正朔,垂五十年”。
此时的海都不断扩大自身实力,逐渐从各个地方招集军队,并与察合台家族建立了友好关系,即与察合台曾孙八剌关系较好,忽必烈曾派遣八剌同海都作战,“因为海都和阿里不哥彼此曾有盟约,约定拒绝前往合罕陛下处。所以合罕为此派遣了八剌来,让他反击海都”。
让忽必烈没有想到的是双方发生战争后经人调节讲和,八剌与海都竟结为“安达”,八剌以夺取军队供养为由攻打呼罗珊地区,经海都的精心谋划,八剌的宗王们归顺了海都,并将八剌的军队和财产据为己有,经过吸收八剌的军队和财产,整体实力增强,同时出于距离因素考量,“并且由于忽必烈合罕为了征服摩至那留在汉地、距他很远,海都便实行抗命”,海都具备了反叛的一定实力和规模,开始发动了叛乱,又于至元五年进攻哈剌和林,“彼知大汗子名那木罕者时镇哈剌和林,长老约翰孙阔里吉思与之共同镇守,此二王亦有战骑甚众。
海都国王预备既毕,即率师出国,疾行,沿途无抵抗者,抵于哈剌和林附近”。忽必烈率大军击退海都后,立即遣皇子那木罕镇守阿力麻里以震慑海都,“初,海都称兵内向,诏以右丞相安童佐皇子北平王那木罕,统诸军于阿力麻里备之”。
另有以安童为宗王之长的宗王们随行,“蒙哥合汗的后裔昔里吉,阿里不哥的儿子玉不忽儿,灭里帖木儿,并以安童那颜为出征的众异密之长”,这便是元朝与海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而后海都之乱又伴随着昔里吉之乱、乃颜之乱、与都哇联合作乱等西部及东部部分诸王的联合反叛活动。
关于昔里吉之乱的过程,陈德芝先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昔里吉作乱实际上打乱了元廷在漠北地区的统治,这对海都来说,是联合叛乱的好机会,但他并未直接参与昔里吉的作乱,而是借助元朝平叛昔里吉之手既达到了削弱忽必烈军队的需要,又能吸收被元廷所击败的昔里吉残余势力,显然通过昔里吉之乱,曾经跟随昔里吉的部分诸王及士兵纷纷倒向了海都阵营。
当昔里吉之乱镇压后,海都遣返了被扣押的安童,但仍不参加忽必烈的忽里台大会,很明显昔里吉不是实力强劲的盟友,而此时东道诸王乃颜等人的叛乱让海都重新看到希望。
至元二十四年,东道诸王后裔乃颜、哈丹等宗王发动叛乱,“然自恃权重,不欲为大汗之臣,反欲夺取其国”。乃颜等人欲联合以海都为首的西道诸王势力,对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形成东西夹击的局面,遣使与海都言:“我今聚全力往攻大汗,请亦举兵夹攻,而夺其国。”
海都同意起兵并提供了十万骑兵,集结军队准备进攻忽必烈,但由于不够谨慎,让忽必烈提前知道了二人勾结的行为,忽必烈一方面让伯颜镇守哈剌和林,另一方面,率军亲征并采用迅捷的战术击溃了乃颜,破坏了乃颜与海都军队联合的局面,从而挫败了海都作乱的阴谋。但海都不甘心失败,又联合察合台后裔都哇再次作乱。
至元二十六年到大德五年,这一阶段是海都之乱经历的高潮及结束阶段,从忽必烈晚年到元成宗时期才将海都之乱彻底平息。八剌死后,海都尽力扶植其子都哇作为察合台兀鲁思的王,以巩固与察合台后裔的盟友关系,而从至元十二年以后,都哇经常跟随海都多次反抗元朝统治,1289年,海都联合都哇进攻漠北地区,忽必烈率军亲征将其驱逐,而至元二十九年,“宗王明理铁木儿挟海都以叛”加剧了西北的紧张局势,忽必烈遣伯颜大败海都。
忽必烈去世后元成宗继续同海都及都哇作战,经过几次大规模交锋,于大德五年,元成宗在合剌哈塔之地打败海都与都哇联军,都哇受伤,海都则受伤而死,此次战争标志着海都与元朝的对抗基本结束,西北局势暂时趋于稳定。
海都之乱背后的汗位之争
关于海都作乱的原因,刘迎胜先生进行了合理分析,即海都因帝位继承而反抗朝廷,但其中还包含了成吉思汗四子后裔之间的历史矛盾。海都为窝阔台之孙,合失之子,是窝阔台家族的继承人,理应继承大蒙古国的大汗,但贵由死后发生了窝阔台系与拖雷系的汗位之争,拖雷系的蒙哥成为大蒙古国的第四位汗,惩罚了反对其登位的部分窝阔台家族势力。
拖雷家族与窝阔台家族彼此恩怨难解,双方围绕汗位之争展开了角逐,其中术赤系和察合台系后裔也参与其中,导致了矛盾的加深,直到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时,海都则支持后者,阿里不哥败,海都重新觊觎汗位,因此,究海都作乱的深层原因与蒙元时期的汗位之争密不可分。
汗位继承问题是影响蒙元政权发展长久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成吉思汗四子继承汗位时这一问题就存在,窝阔台成为汗后与拖雷的关系十分微妙,拖雷也曾对汗位充满向往,曾有意拖延推举窝阔台成为大汗的忽里台大会的时间,而拖雷的离奇死亡后更是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窝阔台生前虽没有明确指定汗位继承人,但相关史料记载表明他想让失列门为继承人,“太宗尝有旨以皇孙失烈门为嗣”,而窝阔台去世后由脱列哥那摄政并欲立贵由为汗,显然违背了窝阔台的意愿,这为蒙哥继承汗位提供了一个有利借口。
贵由的突然离世导致朝政混乱,汗位争夺在贵由的两个儿子:失列门蒙哥之间展开。二人进行了残酷的斗争,最终拖雷系的蒙哥成功继承汗位,关于蒙哥能够继承汗位的原因,经刘迎胜考证,蒙哥用文人改造了成吉思汗的札撒,从而增加自己继位的合理性,葛昊福认为,是多种因素促成,多种力量斗争的结果,如上述脱列哥那违背窝阔台遗命立贵由为汗、窝阔台家族内部不团结、术赤系拔都大王对蒙哥的支持、蒙哥掌有主要军队力量等。
蒙哥继位后残酷清洗了反对他的窝阔台系势力,整个家族除了阔端外基本都受到了削弱,而海都面对汗位被蒙哥夺走及家族被血腥镇压的事实怀恨在心,反叛之意随之而生,这也是他作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海都作为当时窝阔台家族的继承人显然不能接受蒙哥成为大汗的事实,汗位按理应由窝阔台家族后人继承,即汗位永出自窝阔台的子孙,因此,海都成为大汗继承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海都在西道诸王中也有一定声望,他保持了草原蒙古部落的原始形态,得到了众多蒙古人的认可。
蒙哥去世后,阿里不哥继承蒙哥的军队和财产,保持着原有的民族习俗,而忽必烈附会汉法显然是海都所不能接受的,但由于缺乏实力和机会,只能在二者争位中支持阿里不哥,暗自发展自身力量。忽必烈在争位中击败阿里不哥成为大汗,海都首先对拖雷系继承汗位很不满,加之忽必烈学习汉法被他视为非纯粹的蒙古人登上汗位,“海都自以太宗嫡孙,不嗣大位,心常怏怏”,因此,海都反抗忽必烈的政权也在所难免。
在汗位之争中引发了成吉思汗四子分成两个派系进行争斗,拖雷系向来与术赤系关系较好,而窝阔台系与察合台系联系紧密,如在蒙哥汗与窝阔台系争夺汗位时,由于蒙哥母亲善于处理与宗王的关系,术赤系拔都大王等宗王在争位中支持蒙哥为其登位提供了有利砝码,但术赤系与拖雷系的关系也并非一直友好。
至元六年,以海都为首的窝阔台后王,与八剌为首的察合台后王及蒙哥帖木儿为首的术赤系后王召开塔剌思会议,会议重新划分了三方在中亚的势力范围,明显在西北地区与元朝形成对峙局面,使元朝疆域受到挤压,这次三方会盟使海都的实力大为增强。
元廷随后派遣铁连到蒙哥帖木儿处探寻动机,蒙哥帖木儿表达了欲同元廷出兵围剿海都之意,“祖宗有训,叛者人得诛之。如通好不从,举师以行天罚,我即外应掩袭,剿绝不难矣”,但并无实际打压海都的行为,直到昔里吉之乱被平叛后,术赤系脱脱蒙哥继位立即遣返了那木罕,并表示服从忽必烈的统治,“我们听命于陛下,我们都将来参加忽里勒台”。
至此拖雷系与术赤系的关系较为稳定。反观窝阔台系的海都和察合台系后王经常联合起来反对拖雷系的统治,在蒙哥即位之初,两系因不满蒙哥继承汗位就联合起来向拔都讨回说法,“我们对此很不同意,我们不满意这个约定。
帝位应当是我们的,你怎么能给别人呢”,在塔剌思大会后,海都基本控制了察合台汗国,而且八剌死后,海都极力扶持都哇成为察合台系的汗,都哇本人也听从海都的指挥,两个汗国基本方针政策一致对准忽必烈。但也存在窝阔台系的少部分宗王支持蒙哥的现象,如阔端与蒙哥关系较好,而且在后来的争位中,阔端子孙支持忽必烈。
海都之乱从表面上看是西北地区以海都为主的部分藩王的反叛活动,但背后隐藏着窝阔台系与拖雷系的矛盾纠纷,其中最大的症结是双方对汗位的争夺,术赤系与察合台系也各自站队,扩大了斗争的规模,过程是残酷的,影响着黄金家族内部宗王关系的走向,以及元朝与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的关系。
结语
海都之乱影响元朝西北边疆五十余载,是元朝早期较为棘手的问题,带动了一系列边疆地区反抗元朝统治的叛乱活动。当时元朝的战略重心在于对南宋作战,并忙于同日本、安南、缅甸等周边国家的战争,初期对海都作乱多以安抚和拉拢为主,后期海都屡次突破元朝底线,最终被忽必烈及其子孙所击败。海都具有汗位继承人的合理性,由此可得到西北诸王及东道诸王的响应。
海都的合理性在忽必烈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海都之乱后元朝不得不加强西北地区的边防,加速了岭北行省的形成,但元朝似乎与西部诸王的关系越发疏远,黄金家族内部的关系也不再如从前,即使解除了外部诸王对汗位的威胁,但拖雷系后裔内部对于汗位的争斗却远没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