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秦朝,曾经的强盛王朝,迎来了它短暂而悲壮的终结,踏入了楚汉争霸的时代。秦朝的覆灭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方面因素的交织,既有秦二世和赵高的腐化统治,也有六国贵族力量的崛起,更有秦法的弊端,总体而言,灭亡是多因素的复杂结果。然而,关于秦朝的覆灭,有一种传言在流传:秦国的精锐军队没能参与其中,成为导致覆灭的原因之一。然而,这种说法实际上站不住脚。
传言中提到,当项羽发动叛乱时,驻守在长城的30万长城军团和岭南的50万军团未能回援,为项羽提供了可乘之机。然而,这种说法在仔细考证后显然站不住脚。长城军团在蒙恬去世后由王离指挥,并在后来的平叛战役中积极参与,但最终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至于岭南军团,并不存在秦始皇临终前命令“驻守南疆”的情况,这纯属无稽之谈。岭南军团并非大秦的精锐,而是由六国遗民组成,驻扎在岭南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秦朝对这一地区的统治,而非远离主力。岭南军团规模庞大,但并不具备强大的战斗力。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并未停止扩张的步伐。他修建长城,让蒙恬在那里驻军,目的是为了在未来对抗匈奴。同时,他派遣赵佗等人继续征服南方的百越等地,而赵佗后来成为了越王。这一举措与传言中的“岭南军团不回来”的说法截然相反。秦始皇并非对岭南军团置之不理,而是继续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岭南地区自秦国征服后,设立郡县,派遣大量军队在此驻扎。然而,这些军队主要由六国遗民组成,只有少数是秦国人,且战斗力较弱,这也是岭南军团规模庞大的原因之一。六国遗民心怀对秦国的怨恨,对于救援秦国并不积极。任嚣和赵佗也在当时表现出异心,特别是在任嚣去世后,赵佗继承了他的遗志,割据自立,成为了百越王。
岭南地势险峻,山高路远,消息不畅,难以与中原保持联系。即便有救援的命令传达到岭南,由于山林茂密,军队集结需要一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岭南军团愿意回援,也无法在关键时刻赶到,成为一种得不偿失的举动。而且,岭南军团和当地人通婚生子,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回到中原成为了一种难以实现的任务。
在秦朝灭亡之际,50万秦军是否回援的说法纯属谣传。实际上,秦二世在陈胜吴广的起义军攻破函谷关后已有所准备,紧急调动大军前往抵挡。长城兵团也在第一时间参与,但最终在秦军战败,秦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