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66年周总理和东风基地奋斗者合影,将中间的位置留给了科技人员
创始人
2025-08-17 16:02:41
0

前言

有这样一个人,虽然名字只有短短三字,但每当被人提起时,总是会令我们感到温暖、自豪。

他意气风发,为中华之明日而革命;

他挥斥方遒,为抵御外敌而奋斗;

他鞠躬尽瘁,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奔走;

他死而后已,令中华民族及无数后辈铭记!

他没有后代,没有遗产,去世后骨灰撒入大海,一心为民,平易近人,两袖清风,鞠躬尽瘁,他就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一、人民的好总理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迎来了当家作主的和平年代,然而美帝国主义却公然席卷朝鲜半岛,矛头直指我东北边境。

毛主席一声令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美帝国主义展开殊死搏斗。

抗美援朝前夕,周总理为了能够获取苏联“老大哥”的援助,多次前往苏联参与会谈,最终成功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我志愿军提供了强有力的武装援助。

最终使得我志愿军完克敌人,获得了抗美援朝战役的最终胜利。

1954年4月,作为外交部长的周总理率领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并在之后访问印度、缅甸等周边国家时,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力地维护了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同年,周总理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一职。

在之后出席的“万隆会议”上,周总理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被载入史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世界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在之后的时间里,周总理日理万机,除了审阅国内诸多文件之后,还要时刻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多次出访外国,收获了我国人民以及其他国家人民及领导人的尊重和敬仰。

周总理曾在《我的休养要则》中写道:“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

这并不是周总理说说而已,而是实践到了实际生活中。

“平易近人”也成了新中国第一任政府总理的代名词。

周总理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是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百姓们的声音。

1956年5月6日,周总理一行人来到太原钢铁厂进行视察工作,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在铸钢车间,室温接近40度,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住。

周总理特意对陪同视察的厂长说:“你们要关心工人们的疾苦,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厂长对周总理的指示牢记于心,也正是从那之后,车间内多了许多电扇以及冷气休息室。

当周总理来到一处高炉现场时,一名锅炉工人正在检查设备。

周总理上前与这名值班的员工亲切地打了招呼,并伸出手示意与他握手。

周总理的这一举动着实令锅炉工人感到震惊,与此同时,工人看了看自己满手的污渍,略显尴尬。周总理和蔼地笑着“来,小伙子,没关系!”

也正是凭借着像这样的“握手”,周总理将他与人民百姓牢牢“握在一起”。

1957年,周总理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见面会”,参会的人员主要是当年与周总理一起参加上海武装起义的工人。

时隔30年之久,然而在会场上,周总理却能够记得大部分人的名字,这令现场很多的工人朋友感到惊讶。

人们感叹周总理的记忆力好,但这正是因为他时时刻刻都将百姓装在心里。

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回忆起周总理时非常感慨“周总理惊人的记忆力,来源于他对情况的深入了解,来源于他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血。”

1958年夏天,黄河下游发生严重自然灾害。

当正在上海视察工作的周总理得到消息后,便立刻赶到受灾最为严重的郑州一带。

在现场指挥救援期间,周总理的秘书特意支起一把伞来为周总理遮雨,却被他阻止“你看大家不都是一样在淋雨吗?”

面对天灾人祸,周总理一心为民,愿与群众一起同甘共苦,哪怕是一件小时,也不会去搞特殊化。

1959年年初,邓颖超在广东疗养院接受治疗,周总理特意抽空前去探望。

在此期间,他发现当地特有的温泉被干部疗养院给“霸占”,使得当地百姓很难享受到温泉服务。

周总理特意询问疗养院的工作人员“孩子们有没有洗澡的地方?普通群众有没有洗澡的地方?”

负责人解释道“由于经费困难,还没有来得及给当地群众修建浴池。”

周总理表示很生气,对疗养院的负责人提出了批评,并带头进行了捐款,带领大伙为当地百姓修建浴池。

3年之后,周总理在开会途中路过此处时,还特意找人打听“浴室”一事。

当得知当地已经建好了可以供百姓洗澡的冲凉房后,才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

除了平易近人之外,周总理在日常生活中也一直保持着“廉洁”。

虽然身为国务院总理,但是他的饮食却比较朴素、清淡,每餐基本上就是一荤一素,如果一餐没有吃完,还会留到下一餐继续食用,绝对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

周总理在每一次吃工作餐时,总是习惯用一片菜叶在碗底一抹,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

曾经也有人对周总理的这一行为不解,但是他却坚称“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二、“两弹一星”

周总理曾经说过“新中国成立后二十年我关心两件事情,一个水利,一个上天(两弹一星)。”

1958年,周总理亲自勘查三峡大坝坝址,主持相关工程进展事宜。

并且在周总理的亲自组织和领导下,使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在推进“两弹一星”事业的进程中,周总理是筹划者、参与者以及推动者,他所率领的“科技大军”,为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事业,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周总理之所以对“两弹一星”事业如此关注,是因为他在1946年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期间,便亲眼看到了美国原子弹爆炸的相关影像。

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团里,第一个看到原子弹爆炸影像的人。

巨大的“蘑菇云”以及原子弹在日本本土爆炸所释放出的威力,令他感慨万千,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对于原子弹来说我们要做到不惧怕,但不能不研究。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总理特意找来钱三强,并支付给他一笔经费,用于原子弹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在周总理的批准下,先后拨款2次,建设专业的实验室以及近代物理所大楼。

1956年3月,周总理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再一次将“两弹一星”工作列为关键项目,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上。

面对“零基础”的状态,我国科研技术人员不惧艰辛,没有计算机就靠打算盘,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在周总理的提议下,我方科研人员机智地“抓住了”苏联老大哥,得到了一定的资料以及技术支持。

在那段时期,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然而即便如此,周总理仍时刻提醒工作人员,“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上,不能无限度地依赖苏联专家。”

果然不出周总理所料,1960年苏联单方面“毁约”,不但摧毁了大量实验数据,而且还撤回了大量苏联专家,致使我国的核工业遭受致命打击。

并口出狂言“没有苏联支持,中国二十年都造不出原子弹”。

面对如此境况,周总理再次给科研工作者加油打气“他不给,我们自己动手,从头摸起。”

就这样,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周总理的带领下,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试爆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

一声“龙吟”,响彻世界东方。

在原子弹爆炸的第一时间,一直守在电话前的周总理便得到了消息,并将此事第一时间报告给毛主席。

1966年,党中央决定实施“两弹结合”实验,并将这已将艰巨的任务,交予“东风基地”。

面对艰巨任务,周总理对“核试验”作出重要指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十六字方针,也一直影响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1967年6月12日,周总理在听取有关试验汇报时,特意嘱咐工作人员,要确保周围群众的安全转移,如果发生意外,要有紧急安全措施。

6月17日,在诸多科研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成功完成氢弹试爆试验,从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到“两弹结合”飞行试验,我国仅仅经历了两年零八个月!

“两弹”顺利完成,而对于人造卫星的发射,却同样是一件极其复杂、困难的工程。

在周总理的指挥和带领下,全国上下通力合作,为研制卫星拼尽全力!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个人造卫星顺利升入太空轨道,当人们从收音机中听到卫星上传来清晰的《东方红》音乐时,周总理第一时间将这喜讯报告给毛主席。

正如周总理所说的那样,“上天”一直是他最关心的事情,在周总理担任总理生涯的二十六年间,他亲自组织、带领科研人员攻克每一道难关,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三、五探“东风基地”

而在此期间,周总理也与“东风基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风基地”其实就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前身,当年对于东风基地的建设,周总理十分关心。

当时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制裁,我党毅然决然地做出发展尖端国防力量的决定。

1958年3月,在巴丹吉林这片荒漠上,我国第一个用于导弹武器试验的靶场正式动工。

在十万解放军以及刚从朝鲜战场归国的志愿军同心协力下,历经两年零六个月的时间,“东风基地”毅然矗立在这片荒漠之上。

不仅如此,令东风航天人引以为傲的“天安门”礼堂,也是经过周总理特批,使用建设人民大会堂剩余材料所建造的“东风礼堂”。

1965年6月1日,这是周总理第一次视察东风基地。

周总理的专机在飞往巴基斯坦、坦桑尼亚时,途径东风基地,特意在此进行了短暂的停留。

当周总理缓缓走下专机时,现场响起了激烈的掌声。周总理与在场的同志一一握手说道:

“毛主席工作很忙,来不了这里,我来看看大家。

毛主席很关心这里的建设和试验任务,你们的事业是很光荣的!”

在车间内部,周总理在专人的陪同下进行了参观,并主动上前询问所见到的每一位科研技术人员的姓名、职务,并且鼓励大家“我们共产党人就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不要担心自己文化程度低,大家要在实践中学习,将来还要研发属于我们自己的人造卫星!”

由于时间短暂,周总理一行人在午饭之后,便动身前往机场,进行下一步的访问活动。

9日晚,周总理结束访问回国,途经东风基地时暂住一晚,进行第二次视察。

此次视察经历由于时间短暂,没有太多的记载,但是不难看出周总理是时刻心系奋斗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

6月中旬,周总理在出国访问途径东风基地时,再次短暂停留,进行第三次视察。

时任东风基地政治委员的栗在山晚年回忆道:

“周总理每次路过基地,虽然时间很短,但他一分钟也舍不得休息,总是认真地听取我们的汇报……即使是在用餐中,周总理也是边吃边问。”

7月7日,结束对埃及、叙利亚等国的访问返回北京的途中,周总理第四次视察东风基地。

由于时间比较紧迫,这一次众人只是在机场与周总理短聚。

当时有一名叫做左乃元的指挥官在日记中记录下了当时见到周总理的感受,“现场欢迎的人群热烈鼓掌,总理的精神状态很好,但是看上去好像有点变老了……”

1966年6月30日,结束了对罗马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国的访问,周总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视察东风基地。

在代总参谋长杨成武的陪同下,周总理视察了基地内的诸多事物,并且观看了导弹实弹发射,当导弹精准命中目标之后,周总理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为了留作纪念,周总理与东风基地的科技工作者们合影留念。

同志们提前进入会场列队,并贴心地将中间的位置留给周总理。

当周总理赶到会场时,看到眼前的一幕连连摆手推辞,并提议将中间的位置留给科技工作者,看着同志们都站到合适的位置之后,周总理这才落座。

晚饭期间,周总理特意端着酒杯前往伙房慰问炊事班成员,看到总理进来,战士们都感到惊讶不已,很多人竟然一时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他上前热情地与同志们问好,还特意让人给战士们准备了一杯酒,并一一与之碰杯。

第二天,周总理在杨成武等人的陪伴下,视察了东风基地内部以及周围战士们的生活情况,在这样的戈壁滩生活,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乘坐敞篷车视察期间,周总理特意邀请栗在山上车一同视察,并特意将中间的位置空了出来,“你是主人,应该站在中间,我站在边行便于看望群众!”

除此之外,周总理在每一次与他人合影时,总是甘愿将“C位”留给别人,自己却在一旁默默“奉献”。

在周总理的晚年生活里,为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刻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奉献”至最后一刻

在那段“特殊的时期”里,为了减少更大的损失,周总理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完成党和国家交予他的任务。

在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周总理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挫败了“反革命集团”的阴谋,对控制和稳定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7年2月,由于长期处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周总理的身体开始出现异样,积劳成疾,被诊断出了心脏病。

然而即便如此,周总理依旧坚持带病工作,有时工作繁忙,经常忘记吃药。

每当看到周总理“废寝忘食”的一幕,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感到十分着急,为此还特意在周总理的办公室内张贴大字报,以此来提醒总理保重身体。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18周年时,周总理想要为祖国送上祝福,但在书写时仅仅20个字,周总理却因为手部不适而没有完成。

大家在观看一些纪录片时应该能够注意到,周总理在走路时他的右臂总是处于弯曲状态,看起来很不自然。

这是因为周总理在早年战争时期,胳膊受过伤,之后再加上繁重的工作,才会造成这样的情况。

这就是人民敬爱的周总理,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总理本人比任何人都要清楚。他曾说:“我们是革命的幸存者,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为党和人民工作。”

12月19日,周总理在会见老友斯诺时坦言了自己的病情:“特殊时期把我打败了,我的健康减弱了,心脏有毛病已经4年了……”

1972年5月,周总理被确诊为膀胱癌。

然而此时的周总理对于自己所患者病情并不知情,仍然处在连轴转的状态下。

即便是有人劝说总理要注意休息,总理也都是进行“敷衍”。

1974年,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已经不予乐观,在筹办四届人大代表会议时,毛主席仍然认为周总理是担任总理一职的最佳人选,感慨道:“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

1974年3月11日,相关人员为周总理进行手术,术后周总理顾不上休息,便出院继续投身到工作当中。

5月,周总理的病情再次恶化,甚至出现了多次缺氧昏倒的险情。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与时间赛跑!

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曾记录下了他在1月至5月间的工作情况:

“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有9天,14至18小时有74天,19至23个小时有38天,连续工作24小时有5天,只有13天的工作量在12个小时以内!”

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年轻人来说,都已经感到“吃不消”,而周总理却是在自己已经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如此工作!不禁令人感到难敬佩不已!

后来周总理在参加人民大会堂的一次会议时,身体已经不能动弹,之后便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而这一次,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医院。

在住院休养的这段时间,周总理将大量公文搬到了病房,每天甚至要工作20多个小时,即便周围的人怎样劝说,周总理也“无动于衷”。

1976年1月8日,在与病魔斗争近两年后,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着的人民和祖国。

1月11日,数万名市民自发来到长安街头,十里长街送总理,百姓们悲痛欲绝,一代伟人也就此落幕。

在周总理病逝前,他向党和国家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将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

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周总理的骨灰被撒向北京、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入海口、滨州黄河入海口:

北京,是周总理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同时也是中国的首都,将骨灰撒向这里,总理便能够永远与人民“待在一起”;

密云水库,是周总理当年投入大量精力的地方。还记得总理曾经关注过的两件事情“一个水利,一个上天。”北京是个缺水的城市,将骨灰撒向这里,也是为了见证和抓好北京水利工作的建设;

天津海河入海口,天津是周总理革命事业启程的地方,在这里他认识了很多革命志士、以及自己的妻子,学习到了很多先进思想。在这里,是机遇、也是挑战;

滨州黄河入海口,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周总理自从参加革命工作之后,便几乎没有回到过家乡。

将骨灰撒向黄河,寓意着“投入母亲的怀抱”,希望自己能够最后一次为自己的祖国母亲再做些什么。

结语

如今,周总理已经离开我们46个年头,然而每当人们提起周总理时,却仍然能够感到亲切、自然,斯人如同就在我们眼前。

周总理是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同时也是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总理身上的个人魅力令中国乃至全世界为之动容。

他的人格魅力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进的步伐。

在这里,我想告诉周总理:

“亲爱的周总理,当年送您的十里长街,如今已经十里繁华;

您关心的水利问题,如今已经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您关注的上天问题,神舟十四号已经突破天际,在太空驰骋……”

中国正在改变世界,周总理您看到了吗?

您的期盼正在逐步实现,这盛世,将如您所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曾... 吴佩孚,民国时期的一位突出军阀,不仅是直系军阀的领袖,更是当时少数坚持正直原则的军阀之一。他在胶济铁...
原创 除... 清朝妃子们的生活除了伺候皇帝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活动,以下是她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 一、晨起梳妆打扮...
原创 如...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辈出,乱世更是培育了许多杰出人物。秦末乱世,众多英雄涌现,如陈胜、项羽、刘邦、张...
原创 他... 引言 福建地区的客家人,他们的语言你大概听不懂。但他们却坚称自己是纯正汉族人,说的也是正宗汉语,可现...
原创 彭... 1972年1月8日上午,彭德怀从专案组的提审人员口中得知“913”的大概情况,并被要求揭发和交代那位...
原创 明...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明朝的一位传奇人物——张居正。作为明朝的首辅,他在位期间的改革措施简直堪称“...
原创 得... 前言 粟裕的儿子叫做粟戎生,粟裕大将自己就是一员虎将,所以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是兔子胆,而粟戎生这...
原创 她... 才高八斗的曹植曾经写过一首《洛神赋》来称赞甄宓“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
原创 曾... 曾泽生从朝鲜回国,被毛主席接见后,交代妻子:北京不能待,为何 1951年4月,北京中南海内一片肃穆。...
原创 2... 2021年6月29日,有29人获得了“七一勋章”,他们需要去人民大会堂授勋。在仪式上,有一位老兵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