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抗战胜利的钟声刚刚敲响,蒋介石却背弃了《双十协定》,对解放区发动进攻,打破了人们庆祝的喜悦。
1947年,为了保障领导机构的安全,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分散风险”的策略,他与周总理留守陕北前线,而刘少奇和朱德则东渡黄河,到华北地区开展工作。
朱德在西柏坡的短短两个月,使得华北军区战斗力翻倍,下面将分享朱老总的带兵心得。在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以其卓越的战斗能力而闻名,但在解放战争中却无法战胜国民党。
原因在于《双十协定》签订后,晋察冀根据地按照协定内容进行了裁军,从30多万人减少到20万,而其他根据地并没有减少自己的规模。
由此可见,聂荣臻将军对于老蒋的信任,导致了晋察冀根据地的人员规模的减少。
朱老总在西柏坡开展深入基层调查后,发现华北军区后勤部队人数过多,20万人中有一半都在从事经济建设,每个团部都有自己的小产业。
这种情况下,华北军区的战斗力自然就下降了。朱老总意识到,裁军只是打败仗的一个原因,于是立即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朱老总独具慧眼,将华北军区的精锐力量组建成晋察冀野战军,由36岁的年轻将领杨得志担任司令员。
朱老总的用人理念“能打胜仗的才是好将军”得到了印证,前线作战部队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为了保障前线作战,朱老总还设立了华北军区后勤部,由赵尔陆将军担任部长,统筹安排军工、新训、卫生等部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后勤保障体系。
在这所有的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实战训练。
朱老总注重结合华北多平原的特点,研究快速行军、火炮与部队的协同作战、步兵骑兵的协同作战等具体问题,制定出各种作战思路,并进行了详细的指导。
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华北军区取得了显著的改变,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古语云,“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句谚语在1947年十月得到了验证。那时,华北军区在清风店战役中取得了胜利,这一胜利扭转了华北战区的局势。
在总司令杨得志的指挥下,晋察冀野战军连续获胜,很快就解放了石家庄。这时候,大家都承认朱老总的“用人如神”之名。
在短短两个月内,朱老总就打造了一个能征善战的晋察冀野战军。由此可见,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
真正的常胜将军都是那些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