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充满戏剧性。刘备三顾茅庐迎得诸葛亮,蜀汉却依然难逃败亡结局。鲜为人知的是,在同一时期,刘备还错过了两位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绝世奇才。
一位能在战场上以一当十,一位能未卜先知。他们的才能甚至超过诸葛亮,却偏偏与蜀汉擦肩而过。这个历史真相,让无数史学家扼腕叹息。
建安五年冬,新野城下飘着细雪。刘备的大帐内,一个身材瘦削的中年文士正在沙盘前演示战法。他手指如飞,在沙盘上勾勒出一个个伏击点。这个文士就是徐庶,字元直。
曹操曾这样评价徐庶:"此人智近于妖,不早除之,必成大患。"这可不是曹操的夸张之词。徐庶初到新野时,这座城池几近残破,军心涣散。短短两个月,他就让新野变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坚城。
他做了什么?
徐庶上任第一天,就带着几个随从走遍新野大街小巷。街角茶馆里,他和百姓拉家常;集市上,他询问米价;城墙根下,他和士兵们同坐吃饭。
一位老兵回忆:"徐军师和我们坐在一起吃饭,还问起家里的情况。他知道我老母亲有病,立即派人送去药材。"
这样的细节看似平常,却赢得了军心民心。士兵们私下说:"跟着徐军师,就像跟着自家兄长。"
在军事上,徐庶更显神通。曹仁率军来犯时,新野兵力不足三千。徐庶却胸有成竹,对刘备说:"曹仁此人,性急好功,最怕激将。"
他让人在城头竖起白旗,装作要投降。曹仁果然中计,亲自带兵来接受投降。等他的军队进入伏击圈,徐庶一声令下,伏兵四起,曹军大败。
这一仗,曹仁损失三千精兵。他咬牙切齿地说:"没想到刘备手下,还藏着这样的人物。"
徐庶不仅善战,更懂得治理之道。他向刘备建议:免除新降百姓三年赋税,招抚流民,收留难民。很快,新野人口翻了一倍,军粮储备充足,城中夜不闭户。
百姓们说:"自从有了徐军师,日子越过越好。"
可惜好景不长。建安七年春,曹操派人将徐庶老母劫持到许都。徐庶得知消息,面如死灰。那一夜,他在帐中来回踱步,直到天明。
临别前的那个夜晚,徐庶对刘备说了一番话:"主公仁德,然大业尚未成就,需更多贤才相助。隆中有卧龙先生诸葛亮,南阳有凤雏庞士元,二人都是当世奇才。"
第二天一早,徐庶换上一身素衣,向北方跪拜。他对刘备说:"徐庶此去,再不为人谋矣。"
果然,徐庶到了许都后,虽备受曹操优待,却终日饮酒长叹,再未施展才华。曹操多次询问军情,他只是摇头,说:"徐庶已死,眼前只是活着的徒具躯壳。"
历史总让人唏嘘。徐庶在新野的短短数月,创造了太多奇迹。若他能继续辅佐刘备,也许赤壁之战会更早打响,也许蜀汉的命运会不同。
正如后人所说:"徐元直若在,岂需三顾茅庐?"这或许是对徐庶最好的评价。
补充个小故事。多年后,有人问徐庶,为何不学陈平献计害母。徐庶怒道:"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徐庶宁可辜负千古名声,也不愿伤母亲一根寒毛。"
这话传开后,连曹操都感叹:"元直,真大丈夫也。"
建安六年的一个深夜,许都城外响起一阵马蹄声。曹操正在灯下读书,突然问身边的侍从:"崔州平可到了?"话音刚落,门外传来通报:"崔先生到。"
在场的人无不暗暗吃惊。崔州平来访的消息,并未提前通知。曹操是如何算准的?
原来,崔州平有个习惯,每次出门必看星象。那天夜里的星相,正是他最喜欢的出行时辰。曹操深知此人习性,才有此一问。
崔州平是什么样的人物?他被称为"神算子"。此人不仅通晓天文,还精通兵法。更难得的是,他的每一次预测,都准得让人心惊。
当年董卓作乱时,崔州平在冀州。一天,他站在城头看了看风向,对守将说:"三日后必有大军来犯,主力从西门进攻。"守将将信将疑,但还是加强了西门防守。
果然,第三天,董卓大将徐荣率军来犯,主力果然从西门进攻。因为早有准备,守军大获全胜。从此,崔州平的名声传遍河北。
徐荣
更神奇的是他对天象的判断。汜水之战前,联军准备进攻董卓。崔州平观察天象后说:"三日内必有大雨,可趁机设伏。"
将领们都笑他异想天开,当时正值旱季。可第三天,果然下起倾盆大雨。联军趁着大雨袭击董卓军队,一战成名。
消息传到刘备耳中,他立刻派人三次邀请崔州平。每次都带着重礼,表示愿意以上宾之礼相待。
崔州平却每次都婉拒。他对来使说:"乱世将近,我已看透天命。刘皇叔虽仁德,但时运未到。我若出山,也难改天命。"
来使又问:"先生既能预知天命,不知天下归于何人?"
崔州平指着窗外的月亮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天命难违,我不愿再沾血腥。"
这番话后来被传为佳话。但知道内情的人都明白,崔州平说的是实话。他确实预见了天下三分的局势。
崔州平最后到底去了哪里?据说他在许都待了一段时间,经常和另一位预言家管辂论道。两人在城楼上看星象时,管辂突然问:"先生何时归隐?"
崔州平指着北斗说:"星象已变,该是归去时了。"第二天,他就消失在许都的街头,再也没有出现。
几年后,曹操派人寻访崔州平的下落。终于在太行山中找到一个茅庐,庐外种着几株梅花。崔州平却只留下一句话:"乱世已过,何必寻我?"
有意思的是,当年在新野时,徐庶就对刘备说过:"崔州平此人,通天彻地,若能相助,必能成就霸业。"可惜刘备三请不得,错过了这位奇才。
后人评价崔州平:"此人不似凡人,所见所判,无不应验。若能辅佐明主,必能成就千秋大业。"
补充个小插曲。许多年后,有人在太行山中遇到一个白发老人,正在教村童识字。那人自称姓崔,懂得算命。他说:"算来算去,不如教人向善。"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当年那位神算子崔州平。可等他们再去寻访时,那个茅庐已经空空如也,只留下几株盛开的梅花。
建安三年春,襄阳城外的水镜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在庭院中修剪梅花,远处传来马蹄声。老者头也不抬,说道:"是刘皇叔来访。"
这位老者就是司马徽,世人尊称他为"水镜先生"。为什么叫水镜?因为他能像水中明镜一样看透人心,预见未来。
来者果然是刘备。他风尘仆仆,一路赶来就为了请教一个问题:"天下大势,究竟如何?"
司马徽放下剪刀,指着院中的一潭清水说:"天下大势,如这水中倒影,看似混沌,实则分明。曹操据守北方,必成霸业;孙权盘踞江东,难以撼动;荆州居天下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
这番话,后来被奉为神论。因为每一句都应验了。更神奇的是,司马徽还补充道:"皇叔若想成就大业,当先取荆州,再图西川。"这正是日后诸葛亮的隆中对。
司马徽最厉害的是识人。一次,曹操派人来请他,说要以三公之位相待。司马徽笑着说:"我是山野闲人,不懂朝廷之事。不过,我可以为曹公推荐几个人才。"
他推荐的人中,有司马懿。他对使者说:"此人深藏不露,日后必成大器。"果然,司马懿后来成为魏国重臣,他的后代更是建立了晋朝。
司马徽的眼光太准,以至于很多人怀疑他有特异功能。其实,他只是特别懂得观察人。
他常说:"看一个人,要看他的根,不要看他的表。"什么是根?就是一个人的本性和追求。
有一次,刘表派人送来重礼,请他出山做官。司马徽看都不看,直接让来人带回去。他说:"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如何治理天下?"
原来,刘表虽据有荆州,却犹豫不决,不敢有大作为。司马徽一眼就看出他的局限。
最让人佩服的是司马徽培养人才的本事。他在水镜庄设馆讲学,但从不广收门徒。他说:"用人不在多,而在精。宁可培养一个诸葛亮,也不要十个碌碌之辈。"
正因为如此,他推荐给刘备的诸葛亮、庞统,都成了一代名臣。刘备见到诸葛亮时,感叹道:"果然如水镜先生所言,卧龙凤雏,世所罕见。"
司马徽为什么不肯出山?他对弟子们解释:"我若出山,必会改变天下格局。可是,天命有定,我不该干预。"
这话很有意思。如果司马徽出山辅佐刘备,也许蜀汉的命运会完全不同。也许诸葛亮就不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但司马徽选择了旁观。他说:"我的责任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参与争斗。"
临终前,司马徽对弟子们说了一段话:"天下大势,已成定局。但人才培养,永无止境。你们要记住,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仅要看透当下,更要为未来准备人才。"
这段话,成为后世教育家的圭臬。
补充一个小故事。司马徽晚年时,有人问他如何能练就如此慧眼。他指着院中的水潭说:"静水照人,明镜鉴心。要看透别人,先要沉静自己的心。"
这或许就是"水镜先生"这个称号的真正含义。
历史总有太多遗憾。如果徐庶没有离开,如果崔州平答应出山,如果司马徽愿意相助,蜀汉的命运会不会不同?历史没有如果,但它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启示:人才,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
大家觉得,这三位奇才中,谁最适合辅佐刘备?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
《三国志》 - 陈寿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水镜集》 - 司马徽
《博陵崔氏家谱》
《后汉书》 - 范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