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5年,曹操率领十万大军西征汉中,这一历史,见证了张鲁在汉末乱世中的决策与命运转折。张鲁,一个因五斗米道而名扬天下的军阀,他在汉中割据近三十年,深得巴夷少数民族和五斗米道信徒的支持。
曹操的西征势如破竹,张鲁本欲直接投降,却因其弟张卫的抵抗而迟疑。在谋士阎圃的建议下,张鲁决定先在巴中展开抵抗,以求曹操的重视。在此期间,刘备接到黄权的建议,派使者前往巴中,表示愿意支援张鲁。张鲁却以“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话语拒绝了刘备的援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
为何张鲁会如此表态?他对局势的判断告诉他,刘备并非出于真心援助,而是有吞并汉中的野心。历史上刘备曾因刘璋之请入蜀,最终夺取了益州,张鲁明白这一点。他不愿成为刘备的附庸,因为他清楚刘备早晚会将目光转向汉中,与自己争夺地盘。
张鲁对刘备的本质有所认识。刘备在益州称霸后,对刘璋的控制昭然若揭,关羽监视之下,刘璋岌岌可危。张鲁明白,若选择依附刘备,他的五斗米道势力难免会受到威胁和限制。刘备不会容忍任何势力的挑战,尤其是拥有宗教性质的组织。
第三,张鲁考虑到五斗米道的未来。这个宗教性质的组织是他在汉中称霸的重要支柱,他担心若刘备进入汉中,五斗米道可能会面临被压制甚至禁止的命运。张鲁不愿看到自己建立的宗教势力覆灭,因此选择了保持独立,甚至投靠曹操,以求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
最终,张鲁的选择是基于他对局势和对自身利益的全面考量。他不希望成为任何强大势力的附庸,也不愿看到自己创立的五斗米道在外部势力的压迫下消亡。因此,他选择了投降曹操,并得到了意外的优厚待遇,被任命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一万户,其五子也都被封为列侯,这是投降者中的独特待遇。
张鲁在汉末乱世中的抉择,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智慧和胆识,也反映了时代的悲壮与无奈。他用“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话语,彰显了个人的坚定和立场,成为汉末历史上的一个鲜明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