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末年禁教时期的北京天主教会
一,康熙对天主教态度的改变
一六四四年满清以异族入主中国,取代了朱明三百来年的王朝,但天主教并没有因为改换政权而受到影响,甚至在传教士和奉教大员大力支持南明朝廷和满清对抗的时候,清政府仍然重用西教士,留用并提升在明廷修历的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
康熙皇帝不但任用西教士,而且他本人对西方新科学很感兴趣,他甘拜西方传教士为师,向他们学习数理等新科学知识,因此他对西教士非常友善,从而也对天主教常宽容,教务也蒸蒸日上。
不幸的是,教会内部对中国礼仪起了争端,即对祀孔祭祖和使用“天”和“上帝”的名称是否属于异端的问题,大多数的多明我会土和耶稣会士有不同的看法。
康熙三十二年,巴黎外方传教会福建代牧严珰(也作颜珰、闫珰、严加禄)出命禁止举行中国礼仪。一七〇七年二月七日,多罗在南京发表公开信,宣布罗马教廷已经下令禁止拜孔祭祖,并警告,如有教友抗命,即处以绝罚。康熙听到后,立即下令将多罗驱逐出境。
二,北京的神父仍然照常进行传教活动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他正式禁传天主教是在康熙五十六年,到他去世只剩下五年,如果这几年也称为教难期。则这种教难实际上是表面的或者是形式上的教难。他虽然在被欧洲的法令激怒之下,下令禁教,但他并没有消灭天主教的意思,也没有反教的决心。
他批准禁教的奏章是“禁传”天主教而不是禁奉天主教,和后来的三个皇帝禁教大不相同。所以各级官吏对禁教之令并不严格执行,西教士还可潜藏内地私行传教,朝廷也未深究。
因此終康熙之世,虽然明里公布了禁教之令,但北京的传教神父仍然照常进行传教活动。各省则随地而异。一般神父们转入地下,扮作商人潜入内地传教,并未有大规模逮捕杀害事件发生。
其次康熙皇帝还留用了大批西洋教士为他服务,还容许年老有病的西洋人留居在中国。
这时在中国的欧洲传教士计有:白晋、雷孝思、杜德美、冯秉正、沙守信、戴进贤、马若瑟、利国安、巴多明、殷宏绪、孙璋、徐懋德、德玛诺、赫苍璧、聂若望、卫方济、费隐等。
其中利国安曾是中日两国耶稣会省区巡阅使:殷宏绪为法国省耶稣会会长;赫苍壁继殷宏绪任会长,在北京主持全会教务;白晋、雷孝思等九人奉皇帝命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历十一年,于康熙五十八年完成。
三,康熙禁教期间北京出版教义书
就在康熙最后五年禁教期间,西教士在北京出版了好几种教理教义书,列表如下:
《真道自证》 沙守信著,一七一八出版
《圣体仁爱经规条》冯秉正著,一七一九出版
《圣母净配圣若瑟传》马若瑟著,一七二一出版
《朋来集说》冯秉正著,一七二二出版
《炼灵通功经》利国安著,一七二二出版
以上都是刊有出版年月的书,此外必然还有别种未记年月的圣书类。这些书的出版,证明当时教友的宗教生活还是很正常的,教友数目也不致减少,大约在三十万左右。
据一份详细的统计纪录称,康熙末年到雍正即位之初,在中国全国还有神父一百二十三位,其中耶稣会士五十九人,方济各会三十二人,多明我会八人,奥斯定会六人,遣使会三人,教区神父十五位。
四,北京的教友们可以进堂行圣事
康熙末年北京在北京的西教士尚有二十人,除戴进贤等在钦天监工作外,还有郎世宁、宋君荣等在内廷供奉。东南二堂尚有神父十人左右,修士五人;北堂也有神父十人左右,修士一人。
他们相当优容,不但让他们拥有四座教堂,可以在里边祈祷举祭,而且北京的教友们也可以进堂祈祷行圣事。
直到后来雍正下令禁止教友进堂,就只有雍正的西学教师德理格的西堂可以进了。在北京城外的海甸正福寺原有方济各会的总锋区,从临清过来的康和之副主教曾来此驻足。
还有一位中国神父名樊守义,原籍山西平阳人,于康熙四十六年随艾若瑟神父赴罗马,入耶稣会,晋铎后于康熙五十九年回国。正在禁教时期,他便暗地里在北京附近传教。樊守义有时还到山东和长城一带去。
五,康熙末年传教士在北京收养弃婴
康熙末年,传教士在北京收养弃婴的活动都有记录,耶稣会士傅圣泽(Jean-François Foucquet)的一封书简中谈到清初北京的弃婴旧习以及传教士为此所作的努力:
“在北京每年被人遗弃的孩子的数目非常巨大,简直使人难于相信。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为一些这样的孩子施洗。”
耶稣会士卫方济(François Noël) 康熙后期所写的一份报告中也很清楚地反映出北京地区类似的情况:“至于孩子,我们施洗的人数多得多,尤其是那些每天早上被遗弃街头的孩子。弃婴行为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的国度里,人们能够容忍如此明显的紊乱,真令人惊讶。”
耶稣会士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的一封书简中也提到康熙后期传教士在北京收养弃婴的活动。传教士们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将弃婴送给天主教徒家庭抚养。
例如,耶稣会士宋君荣(Antoine Gaubil)在北京传教时,就谈到传教士处理弃婴的这种方式:倘若受过洗的孩子中有人恢复了健康,我们将其领出来安置在基督徒家里。
这需要新的费用,供养他们的必要费用很昂贵。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后来传教士在中国设立育婴堂机构,以能更有效地救助那些数量庞大的被弃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