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周恩来宴请卓别林,登上欧洲头条,让世界看到中国外交
创始人
2025-08-17 08:32:32
0

前 言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是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的,也是中国第一次得到全世界人民广泛认可的一句话。

但是你知道吗,日内瓦会议结束后,周总理还宴请喜剧大师卓别林。

可是他们一位是鼎鼎有名的国家领导人,一位是享誉全球的喜剧大师,明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周恩来怎么会认识卓别林呢?

让我们一起追踪周总理的脚步,看看怎么回事!

外交才能吊打杜勒斯,周总理一战成名

1954年4月24日,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瑞士的日内瓦机场。

周总理刚出机场就得到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他整洁庄重的服装以及英挺儒雅的气质让人不自觉地深陷其中。

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会,在这场会议上,周总理凭借卓群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成功扭转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在这次会议,周总理贡献了此生最精彩的一次演讲。

当时的国际局势紧张,美方派遣国务卿杜勒斯出席日内瓦会议,而杜勒斯却是美国反华的积极分子。

在开会前,杜勒斯向整个美国代表团下令,严禁以任何理由与中国人握手。

此命令一出就被疯传,甚至其他国家的领导人都听说过这件事。

因为美国实力雄厚,许多国家害怕得罪美国,所以也会暗示自己国家的代表团,不要对中方太过热情。

中方自然也得到这个消息,大家都知道这场外交战不容易,可周总理根本不怕。

在这位伟大的领导人心里,只要他充分真实地展示中国现今的实力,一定会有美方盟友站在他这边。

事实也确实如总理料想的那样。

中国代表团刚刚踏进日内瓦国联大厦时,一些西方国家领导人对中国代表团视若无睹。

杜勒斯见状很满意,自信地认为这场“舌战”赢定了,哪里想到最后惨遭打脸呢?

一开始的会议记录显示,美方26号发言,中方28号发言。

但是由于杜勒斯看不惯周总理的作风,就联系举办方修改美国的发言日期,希望能将美方与中方安排在同一天。

28日那天,杜勒斯颠倒黑白,将朝鲜战争的罪名全都推到中国的头上,还发言警告中方撤离驻扎在朝鲜的士兵。

台下周总理听到这番“恶人先告状”的话术,没作任何反应,仍然保持绅士画风。

不久后就到了中方的时间,只见总理缓缓站起稳步朝演讲台走去。

周恩来有理有据地发言,驳斥了杜勒斯的言论,他从各种角度分析了杜勒斯的“司马昭之心”,并提出了和平谈判的主张。

该主张的提出,立即得到台下与会国家领导的各种回应。

随后,中国和缅甸、印度一起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直到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没有过时,一直都是国与国友好交往的基础。

周总理的发言结束后,杜勒斯发现一些盟友主动向周恩来示好,所以十分愤怒,决定自己牵头开一次小型会议,让周恩来吃一吃苦头,可是没想到从此他自己的名声一落千丈。

这场小型会议的重点还是朝鲜问题。

这次,周恩来率先“发难”,让美方拿出栽赃中方的证据,不要摆出一副受害人的样子,并要求美方拿出解决方案。

面对周恩来的指控,杜勒斯瞬间大脑一片空白,他意识到自己是遇到“狠角色”了。

慌乱之中,杜勒斯失误说出:“朝鲜的选举必须让联合国监督”。

杜勒斯这番话完完全全将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周恩来指出联合国的一方与朝鲜交战,根本无权插手此事。

杜勒斯彻底没话说了,其他的国家领导人见杜勒斯一副熄火的模样,纷纷暗语杜勒斯靠不住。

日内瓦会议结束后,周恩来的国际名声大噪,全世界的人民都见识到这位总理出色的外交智慧。

这是美国第一次在外交上丢尽脸,也是新中国最成功的一次外交。

但是周恩来知道,中国的国际威望还有上升的空间,只要他能请到一位高人,世界人民将再一次为中国折服,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周恩来竟是卓别林影迷,卓别林受宠若惊

在大家的印象里,周总理就是一位“工作狂”。但在闲暇之余,周总理喜欢看一些抨击时事的艺术作品,尤其偏爱卓别林系列电影,可以说是卓别林的忠实粉丝。

在日内瓦会议前,周总理刚刚看完卓别林自导、自演的影片《城市之光》,他惊叹于卓别林把悲怆现实融进喜剧的艺术,更对卓别林的表演艺术赞不绝口。

所以当他得知卓别林被迫迁居瑞士的原因,就亲自写下邀请函,希望二人可以见面相叙。

周恩来在信中写下一些《城市之光》的理解,卓别林看到瞬间流下泪水,不禁和家人感叹中国的总理竟是自己的知己。

卓别林是英国人,但是他在美国生活了40年才变成世界巨星,可是美国却将他无情驱逐。

美国当局认为卓别林的电影涉嫌传播不良政治,会“动摇”美国民众的政治立场,所以取消卓别林的签证资格。

从此,卓别林的电影事业一落千丈,不得不举家搬迁,来到远离美国的瑞士。

所以当卓别林得知周总理看过自己电影时欣喜若狂,第一时间回信表示自己会按时出席宴会。

整个宴会过程,周总理都给出最大的敬意和关照。

宴会开始之前,周总理早早地站在寓所外的台阶等候。

当时,卓别林远远地看见台阶上等候的人还不敢相信,等到走近他才大喜过望。

卓别林感受到周总理的诚意,瞬间放下所有的架子,拿出所有的诚意开始交谈。

两个人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可是相处起来丝毫没有隔阂,他们就像是已经相处二十多年的知交好友一般。

卓别林此前去过中国,当时与梅兰芳结下深厚友谊,后来二战爆发,他便再也没有踏足中国,所以十分好奇中国的党史。

周恩来也十分耐心地解答,当他说起那段艰苦的长征岁月,仍不免感慨。

滑稽大师喜吃鸭,周公馈赠传佳话

当卓别林看见周恩来陷入回忆面露悲怆时,他以惯有的风趣开口道:“看来,您再也不用走那么远的路了!”

周恩来听完,忍不住仰头大笑,继续介绍当时解放军进入北京城的盛况。

听到这里,卓别林先生感叹中国的变化,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够去中国亲眼看看中国的变化。

周恩来表示十分欢迎,向卓别林许下承诺:“您要是肯来,我一定是好酒好菜地招待,让您宾至如归!”

自从两个人见面,交谈就从未停过。时间很快就到了中午,这顿午宴由周总理作东,安排大厨做了一顿中国式宴席。

周总理还特意带上中国的茅台,大方分享给各位。

卓别林也是第一次尝到中国的茅台酒,第一口下去他就赞不绝口,直言:“这才是男子汉应该喝的酒!”还试探性地询问周恩来还有没有多余的茅台酒,想带回去珍藏。

周恩来自然不会吝啬,直接让人装两瓶茅台酒,给卓别林带回家。

卓别林为了感谢周总理,直接站起来表演了一段经典喜剧,逗得现场所有人捧腹大笑,整个宴会的气氛极好。

周总理见卓别林这么喜欢茅台酒,于是就招呼他尝尝北京的名菜烤鸭。

可谁知卓别林竟然不喜欢吃鸭肉,周恩来不禁好奇背后缘由,难道是什么特别的风俗习惯吗?

卓别林解释:“我所创造的流浪汉夏洛尔,因为令人捧腹大笑的走路姿势大火,而他滑稽的走路神态是我从鸭子身上得到的灵感,所以我为了感谢鸭子,就不再吃鸭肉了。”

周恩来听到这里,本想让人撤掉这道菜,可是卓别林话锋一转:“不过今天可以例外,因为这不是美国鸭。”周恩来听完忍俊不禁,重新将烤鸭端到卓别林面前。

宴席结束后,卓别林表示中国的饭菜简直是人间美味,中国的烤鸭更是美食中的极品,他甚至恳求打包剩余的饭菜。

为了感谢周总理的款待,卓别林送上《城市之光》的电影拷贝。

周恩来宴请卓别林的消息也不胫而走,第二天就登上欧洲报纸的各大版块,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一段国际跨界交流的佳话。

各国记者也都争相访问周恩来和卓别林,希望能够了解更多的宴会细节。

周恩来表示卓别林不愧是喜剧大师,他是一名十分正直的艺术家,也是和平主义坚定的拥护者,他值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卓别林也完全折服在周总理的个人魅力中,卓别林的妻子表示丈夫一直关注中国。

后来,我国拍摄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瑞士上映,卓别林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无私帮助中国戏剧团队免费宣传,促进了中瑞两国的文化交流,提高了中国戏曲的国际影响力。

为了纪念周恩来和卓别林这段珍贵的友谊,乔冠华先生还赋诗一首。

他写道:“滑稽大师喜吃鸭,周公馈赠传佳话。可笑杜氏枉费神,名气还是卓氏大”。

据说这首诗曾传到杜勒斯耳朵里,他听后气得直翻白眼。

杜勒斯本来计划日内瓦之行,能够挫一挫中国的锐气,没想到最后是自己被打脸,原本支持美国的盟友,因为佩服周恩来的才干,都争相结交。

周总理利用这次日内瓦外交行,成功做到“朋友遍天下”。

他用一己之力消除了世界对中国的偏见,不断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输出丰富的中华文化,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结 语

建国之初,中国之所以能够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同,离不开中国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更离不开周总理的外交付出。

我们何其幸运,能拥有这样一位总理。

周恩来能够与卓别林建交,是因为两个人都是性情中人,两个人的处事风格都是和平为主,拒绝侵略和战争。

无论是周总理的外交还是卓别林的电影,都在呼吁世界友爱,生活和平。

全世界人民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今天的和平世界是无数先辈用无尽的智慧和满腔的热血换来的。

我们不应该肆意糟蹋他们的果实,要继续维持良好的社交秩序,明天才能更美好!

参考资料:

舒军:周恩来宴请卓别林趣闻[J].文史春秋,2000(04):11.

一丁:周恩来和喜剧大师的笑声[J].党史纵横,2007,No.255(05):56-57.

唐军:周恩来总理和“烤鸭外交”[J].档案春秋,2008(03):4-7.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宇树机器人跑步赢了“半马冠军”... 8月15日开始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宇树机器人和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金牌得主“天工”机器人在跑步项...
原创 朱...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金刀龟背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
原创 《... 《亮剑》作为近年来的经典军事题材电视剧,对许多观众来说,其情节和人物形象仍然历历在目。 其中,一位硬...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回首往昔,那段时光仿佛被老照片凝固。 与那些...
松赞干布的角度看唐太宗 松赞干布眼里的唐太宗:天才的尽头究竟有多远? 如果天才也分等级,那松赞干布显然在巅峰之列。但问题是,...
原创 诸... 据吴蜀双方联盟协议,攻打魏国时,要两边夹攻,设想是好的,但是相隔太远,造成信息不对等,所以几乎没有什...
原创 排... 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的一母同胞,因为哥哥多尔衮的庞大影响和其极富传奇色彩的人...
原创 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非常早熟的文明,尤其是政府组织和理论模型,可以说是远超其他文明。...
原创 三...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接到了三野改编兵团的新兵团司令名单。原本正在热火朝天地筹备第...
原创 珍... “文化像水,而领土就像盛水的盘子,当盘子被分裂地四分五裂,水怎么还盛得住?” 自清朝晚期以来,我国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