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卓英作为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的名将,在解放战争中却不见踪影,这是为何?戎马半生,罗卓英的最终结局如何?
坚持抗日的爱国将领,多次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
七岁的时候,罗卓英开始在乡间的私塾念书,并成功升入大埔中学,从中学毕业后的第二年他考入保定军校,在这里他结识了后来有“小委员长”之称的蒋介石心腹陈诚。
1925年,罗卓英离开任职的学校正式投身军界,在此后的几年中,陈诚和罗卓英一同升迁,以第11师为核心,逐步建立了第18军,政治与军事利益上的合拍,让他们的关系日益紧密。
之所以称罗卓英为抗日名将,并不是因为他的官衔和地位,而是因为在全面抗战即将爆发时,他第一个率部走上抗日战场且在抗日战场上获得了不少战功。
七·七事变后,日军不断挑衅,全面侵华的狼子野心已人尽皆知,尽管南京政府对抗战态度暧昧,但在接到相关命令后,罗卓英立即率部赶赴战场,在1937年8月23日到达太仓县城,在这里他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
当张治中率领士兵在和日寇浴血奋战时,罗卓英是第一个率领第18军对张治中部队进行增援的,并且在亲率大军进入淞沪战场后,指挥部队付出了重大伤亡代价迫使日寇无法向上海市区发展进攻,为增援部队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后,中国军队源源不断地开进淞沪战场,但日寇增援部队也不断在增加,面对越来越强大的敌人,10月9日至14日间,罗卓英指挥部下,奋勇杀敌,击退了日寇的反复进攻,打退了多处登陆行动。
但由于兵力悬殊,日寇主力仍突破菹藻浜,陈诚、罗卓英在危难中,紧急调动军队连夜以急行军向走马塘前进,迎击日寇,保持住了走马塘沿岸阵地。
受益于此,淞沪会战坚持了三个月之久,为随后全国性的抗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陈诚给罗卓英下达了“立克罗店、夺取川沙”的指示后,罗卓英为此组织了两次罗店围攻战,但由于日军人数众多,不得不放弃罗店。
此后数年,罗卓英不断深入抗日前线,四处“救火”式地调兵遣将,在多次救援行动中,罗卓英不遗余力,虽不能彻底扑灭日寇燃起的野火,仍尽忠职守。
罗卓英指挥所属部队和日本入侵者进行了多次战斗,虽然不是每次都能取得胜利,但是也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力。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方取得全面胜利的上高会战中,罗卓英指挥出色,为这一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上高会战打响前, 罗卓英就已通过侦查对日军的行动进行判断,在囤积粮食和弹药的同时,加固防守线,采用坚壁清野的战略,对日军的行进公路进行破坏。
上高地区三面是山, 一面是丘陵, 在军事上是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并不适合日军发挥威力,在罗卓英等人的谋划下,日军很难短时间内占领上高。
经过一系列的探讨后,罗卓英等人决定采取三个阵地共同作战的方式,一二战线不断对日军的进攻力量进行消耗,在第三战线和日军决战。
日军惨败,不得不在樱井省三的带领下,慌忙北逃,南路的日军也遭受了重创,但骄傲猖狂的日军仍旧让其中路的第34师团继续推进。
最初,中路日军的作战还算顺利一路攻城掠地,但很快被张灵甫等人带兵痛击,日军在发现遇上了劲敌后,使出卑劣手段,派出数十架轰炸机施放毒气,试图以此扭转战局。
让日军失望的是中国军人的阵地仅在当晚稍稍向后移动, 便再次稳住了阵脚,但日军占据了武装力量上的优势,不断试图强渡泗水,还是突破了第一第二线阵地。
在上高城东,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恶战,日军依靠火力和兵力的优势,突破第57师169团,突进到了四堡庄。
此后,经过数日激战,日军不断加大炮击和轰炸力度,但第74军并不慌乱,在痛击南路和北路日军后,第19集团司令官罗卓英,果断下令对日军进行夹击,在士兵们的浴血奋战下,将日军诱至我军腹地,成功逆转战局。
在此战中,我军的伤亡仍比日军高, 但已是抗战以来伤亡比最少的一次了。
罗卓英在抗日战争期间,虽然称不上战无不胜,但他能坚持抗战,依然称得上是爱国将领了。
在抗日战争中,罗卓英是唯一一位指挥过三个王牌军(第18军、第74军、第5军)进行对日作战的军事将领,更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独一份”指挥过五大主力部队的人。
率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却不得不听从美国管理
抗日战争的战场其实并不仅限于中国国土,在缅甸也曾有中国军人进行抗日战争的身影。
在罗卓英指挥部队与日军对抗进行第3次长沙会战时,在彩云之南已成立了中国远征军第1路军,罗卓英当时并未想过这支准备进入缅甸配合英军对日作战的军队会和他有牵扯。
当时,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的是美国人史迪威,在1942年2月初次率部与日寇交锋时就遭遇失败,史迪威认为这次失败的首要原因是指挥不协调,要求蒋介石拨出一支部队归他指挥,不然就干脆解除他的职务。
蒋介石当时准备将卫立煌派去,但卫立煌一直未到任,史迪威大为不满,蒋介石从美国获得大量援助,不得不安抚作为美方代表的史迪威,将罗卓英派了出去,并一再嘱咐让他听从史迪威的命令。
1942年,军事委员会曾组建中国远征军前往缅甸作战,罗卓英被国民党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为中国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肩负着指挥中国军队初次走出国门,配合国外军队进行对日作战的重任。
罗卓英在当年的四月,乘坐飞机前往掸邦北部军事、政治、经济、交通的重镇腊戌,在史迪威和英军太平洋战区司令的指挥下部署平满纳会战,他们计划将日军引到对其有利的地带后,一举歼灭日军。
但到了实际执行的时候,英军却决定放弃原有防地撤往印度,罗卓英在此情况下接替防务,为掩护了英军撤退,组织了皮尤河前哨战、同古战斗和斯瓦逐次抵抗战斗。
在4月18日,由于东西两路战线告急,史迪威和罗卓英在商定之后迫不得已只能放弃平满纳,在退守瓦城后,他们准备在瓦城附近与日军决一死战。
按照他们的计划,日军会进攻瓦城,而他们只需守株待兔即可,但事实是日军并未正面强攻,反而是迂回出击,一边佯装进攻瓦城,一边派遣部队攻击通往腊戌的要道东枝。
在占领东枝后,日军便准备进攻腊戌了,在日军的猛攻之下,腊戌很快失陷了,直到瓦城被包围,罗卓英等人才反应过来,发布急令撤退,但此时已来不及改变战况。
日军在占领腊戌后,沿东线继续进攻,一路攻城略地到达了畹町、密支那、腾冲等地,十万远征军只能被迫开启大撤退。
为了能突破日军的封锁线,远征军们放弃了大部分的车辆辎重孤身进入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存活下的人终于回到了滇西或者经由荒山野岭到了印度,在此战中,十万中国远征军最终存活不到半数,有三分之二的人在撤退途中死去。
杜聿明认为远征军的失败,罗卓英需要负有大半责任,因为罗卓英到缅甸后对美军唯命是从,对美国的装备和军队高度信任,最终导致了远征军一败涂地。
但罗卓英在出征缅甸前,曾接到了蒋介石多次命令要求其服从管理,为了跟史迪威保持一致,罗卓英对其唯命是从,这次惨败究竟该算在谁身上很难界定。
1942年10月,两方会谈,决定取消中国远征军第1路长官司令部,同时成立中国驻印度总指挥部。
罗卓英对他就任中国远征军第1路军司令长官以来的经历应该也是进行过反思的,所以这次,他开始坚持自己的主张了,不再同意史迪威提出的“驻印军营以上的军官全部由美国人担任”一说,对此据理力争。
对此,蒋介石决定让史迪威和罗卓英一同在此进行领导工作,分任正、副指挥,但史迪威对这个决定并不买账,再度要挟蒋介石,蒋介石为了解决纠纷只能妥协,将罗卓英从印度调回,罗卓英从此再也没有指挥部队对日作战。
在中国军人的不懈努力下,在数亿中国人翘首以盼中,1945年的8月,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了。
日本投降时,罗卓英正在广东省政府当主席兼保安司令,在他主政广东期间,曾将南海的部分岛屿收归广东省管辖,为了纪念此举,国民政府将其中的一个岛屿命名为“南威岛”。
罗卓英除了在军事上功绩斐然外,从1937年7月至1946年11月期间,更是写了不少诗作,其中《芦沟曲》、《罗店》、《上高会战奏捷四首》等,在战地记者的传播下,在当时很受欢迎。
解放战争末前往台湾,得以安享晚年
近代中国社会转折的关键阶段的解放战争,主要发生在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不顾民生和历史潮流,为一己私欲发动内战。
1946年,罗卓英晋升成了陆军上将,在1947年的8月前往沈阳,被任命为东北行辕副主任,这次任命仍旧和陈诚息息相关,因为当时被任命为主任的就是陈诚。
从时间点来看,当时罗卓英被派去沈阳,也许和解放战争是存在一定关联的,但沈阳在当时属于后方的范畴,并非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
1948年2月,罗卓英跟随陈诚离职一路往南方走,协助其经营台湾,整顿军纪,所以,在解放战争还未结束前,罗卓英就已在台北了。
关于之前战功赫赫的国民党名将从抗日战场上下来后,并未参加解放战争一事,众说纷纭,但由于时间已然过去许久,至今并未有明确的定论。
有人认为罗卓英是在抗日战争后被雪藏了,因此没有被派上战场,也有人认为罗卓英在出征缅甸一事中对国民党已然失望,更不愿意参与解放战争将枪口转向中国人。
去了台湾后,他和之前在内地一样,仍位高权重,担任了台湾国民党“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研究会”副主任等一系列要职。
他的家人多数也跟随他迁往台湾,多数居住在屏东县一带,在台湾生活了十来年后,罗卓英因患有糖尿病并发症病,在1961年11月6日逝世。
对于征战无数的军人来说,能在家人的陪伴下,自然老去,在太平盛世中因病去世也算是另一种幸运了,毕竟和他同时代的多数军人在日寇的侵略下,早已埋骨青山间。
参考文献:
1、《罗卓英》来自 穆英杰主编. 碧血千秋 滇缅抗战将士名人录[M]. 2017;读秀网;
2、《抗日先锋罗卓英》来自 张隼著. 第十八军抗战风云 国民革命军五大主力抗战纪实 1[M]. 2018;读秀网;
3、《上高会战》黄埔. 2016,(01);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