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铠,这一古代中国特有的铠甲,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首次提及这一名词。经过20世纪70年代中国学者杨泓的深入考证,明光铠被确认为南北朝至唐代广为流传的一种铠甲,其特征是胸前配备两块板状护甲。
唐代被视为明光铠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形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隋代胄甲、初唐胄甲、盛唐胄甲、中唐胄甲和晚唐胄甲。
图源网络
第一型:天王雕像
以龙门石窟潜溪寺的天王雕像为典型,该雕像成于650年之前,展现了早期明光铠的特点:胸前十字形甲带打结,左右各配大型圆甲板,披膊护肩,膝裙护腿,小腿亦有“吊腿”保护。
第二型:郑仁泰墓陶俑
鳞德元年(664年)的郑仁泰墓出土的涂金釉陶俑,展示了唐代明光铠的进一步发展。头盔、护颈、护耳一应俱全,身甲分成左右两片,背部为整块大甲板,胸背甲通过肩带相连,披膊设计精美,呈现出虎头状。
第三型:李爽墓陶俑
总章元年(668年)李爽墓出土的陶俑,代表了明光铠的另一阶段。头盔护耳上翻,披膊呈龙首状,胸甲与背甲通过带扣相连,腰带露出圆形护腹,腹甲绘有山纹或鱼鳞图案,膝裙与吊腿设计依然存在。
第四型:独孤君妻元氏墓陶俑
长安三年(703年)独孤君妻元氏墓出土的彩釉陶俑,展现了明光铠的成熟形态。头盔护耳上翻,甲身整体连贯,胸甲中分,腰带下垂膝裙与鹘尾,披膊仍为龙首状。
第五型:神王雕像
敦煌第194窟的神王雕像,代表了明光铠的晚期形态,约中唐(763-820年)作品。头盔护耳上翘,甲身整体化,胸背甲通过肩带相连,腰带上方露出圆形腹甲,披膊为虎头状,腿缚吊腿。
“明光铠”之名源于其胸前与背后的圆形护甲,这些护甲通常由铜铁等金属制成,打磨光滑如镜,在阳光下闪耀耀眼的光芒。明光铠的样式多样,既有简单的前后圆护,也有装备护肩、护膝的复杂款式,身甲长度不一,腰间以皮带系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