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达成的协议,在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八个省份15块游击区内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变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同年12月,新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成立,叶挺任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军部下辖四个支队和一个特务营,全军共一万余人:
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为副司令员,下辖第1、第2团;
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谭震林为副司令员(后来为粟裕),下辖第3、第4团;
第三支队:张云逸兼司令员,后谭震林任副司令员,下辖第5、第6团;
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下辖第7、第8、第9团和手枪团;
虽说在双方的商议之下,南方八省的红军改编为新四军,但是蒋介石一直对共产党心存芥蒂。1940年前后,国民党反共达到高潮,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与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的名义,向朱德、彭德怀、叶挺发出代电(即“皓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
朱德先是复电驳斥了国民党的污蔑,而后为了顾全大局,表示可以将皖南的新四军移到长江以北,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前进。1月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7个师8万多人的拦击。8日,陷入重围。众指战员在叶挺军长指挥下被迫抗击,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军长叶挺前往国民党指挥部谈判时被扣押,1946年乘飞机飞回延安时遇难;副军长项英和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出卖壮烈牺牲;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举枪自尽。
事后蒋介石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宣布新四军是“叛军”,取消了新四军的番号。不久,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新组建的新四军辖七个师,共9万余人。
新四军第一师:
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下辖1、2、3三个旅,全师总兵力1.1万余人,主要活动于苏中地区。
师长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成为统率一方的大员,虽然是副职但是一直领导第三野战军战斗,率领三野一共歼敌约247万。在基本上肃清了大陆的国民党反动派后,粟裕成了攻台总指挥,准备攻台事宜,朝鲜战争爆发后,粟裕也是挂帅的人选之一,可是由于身体原因没能成行。
1955年大授衔时,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大将第一位,在授衔的前一年接替徐向前元帅任总参谋长,1977年任中顾委常委,1984年病逝,享年77岁。
新四军第二师:
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下辖4、5、6三个旅,全师总兵力1.8万余人,主要活动于淮南地区。
师长张云逸资历颇深,差一点成为黄花岗第73烈士,1929年与邓小平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并任军长。解放战争期间一直在三野(华东野战军)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兼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领导广西军民清剿国民党股匪、镇压反革命势力、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各项建设事业。
1952年以后由于体弱多病,相继辞去领导职务,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第七位,享受元帅待遇,1974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
新四军第三师:
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7、8、9三个旅,全师总兵力约2万余人,主要活动于苏北地区。
黄克诚早年间参加湘南起义,并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红军时期曾当过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一职;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344旅政委(旅长徐海东),新四军重组后任第三师师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工作,在四野(东北野战军)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第2兵团政委等职。
全国解放前夕黄克诚被任命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了建国初期湖南境内的剿匪作战、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等各项工作。
1955年,黄克诚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第三位,1958年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9年庐山会议上与彭德怀元帅一起被错定为“反党集团”,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残酷迫害,1980年中共中央予以正式平反,1982年任中纪委第二书记,1986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
新四军第四师:
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下辖10、11、12三个旅,全师总兵力1.5万余人,主要活动于淮北地区。
彭雪枫在红军时期参加了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组织过土城岭战役,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
1944年,在夏邑战斗中不幸中流弹牺牲,时年37岁。彭雪枫参军20年,被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1988年与十大元帅十大将一起被评为新中国36位军事家之一。
新四军第五师:
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志斌,下辖13、14、15三个旅,全师总兵力1.5万余人,主要活动于鄂豫边区。
李先念,早年间参加领导了黄麻起义,是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解放战争期间,李先念进入中原局,陆续担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以及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参与重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保障了淮海战役的顺利进行。1949年5月,李先念担任了湖北省政府主席等职务,1954年入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
1955年,授衔时由于李先念已经离开军队到地方工作所以不在授衔范围之内,但他曾在大将名单之中。1976年,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李先念是主要决策人之一,为从危难中挽救党、挽救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2年在中共第十二届一中全会上,李先念被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83年,李先念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成为继毛主席、刘少奇之后的第三任共和国国家主席;
1988年,李先念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政协主席,继续发挥自己的力量。
1992年去世,享年83岁,也是新中国36位军事家之一。
新四军第六师:
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下辖16、18两个旅及东部、西部保安司令部,全师共8000多人,主要活动于苏南地区。
谭震林曾是闽西南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开创了江南抗日根据地。建国之初,谭震林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并主持华东局工作,1955年大授衔时由于谭震林已经离开军队,所以并没有被授衔。
后来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谭震林主动退居二线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中顾委副主任,1983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
新四军第七师:
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下辖19旅和挺进团,全师共3000余人,主要活动于皖中、皖南地区。
张鼎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并领导了龙岩、永定、上杭等县的农民武装暴动。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治委员。
1954年至1974年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75年至1980年9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1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1955年大授衔时,由于张鼎丞已经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所以没有被授予军衔。
小结:
新四军新组建的七个师的师长,除了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早逝以外,其他各师的师长都在建国后取得了应有的地位,尤以第五师师长李先念成就最大,成为正国级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