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历史叙事中,地中海一带常常涌现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宏伟帝国,其中奥斯曼帝国崛起较晚,而在其之前,古罗马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等相继矗立。
尤其是在古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其疆域广达500万平方公里,人口峰值高达6000万(从人口估值4600万至1.2亿之间取中值),毫不逊色于同期的中国汉朝。
然而,中国史书中的一段记载却引起人们的关注,涉及到古罗马帝国的疆域,与西方叙事中对古罗马疆域的描述形成了令人费解的对比。
关于古罗马帝国的疆域变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追溯到公元前100年,古罗马已经具备相当庞大的疆域,并且跨海攻击已经成为日常。在此时期,罗马的疆域已经扩展至今天的突尼斯一带,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陆路无法相连的一些地区外,古罗马拥有了成熟的横渡地中海的能力,这成为后来征服古埃及等地的基础。
其次,屋大维作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元首和元首政制的奠基人,被元老院赐予“奥古斯都”(意为“神圣的”)和“祖国之父”的尊号。在公元14年,屋大维离世,留下了一个庞大的疆域,将地中海变成了古罗马的内海。
第三,公元98年,图拉真继位,积极进行对外扩张,吞并了亚美尼亚等地,战胜了帕提亚帝国(在中国史书中被称为安息帝国)的军队,使得罗马的疆域达到了巅峰。然而,在此之后,古罗马帝国的疆域逐渐收缩,最终分崩离析。
然而,正是在图拉真继位前后,中国史书上的一段记载却使人感到疑惑,因为它似乎与西方历史叙事中关于古罗马疆域的描述不太一致。
对于这一现象,有学者提出了多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古代地理观念的不同可能导致了对同一地域的不同认知,中西方文化在表达上存在差异。另一种解释则强调了文化交流的影响,认为古代东西方在信息传递上存在一定的隔阂,导致对于对方疆域的了解存在偏差。
在汉和帝永元九年,即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麾下的甘英蒙命出使大秦。尽管大秦是否指的是罗马帝国存在一些争议,但主流观点倾向于将大秦与罗马帝国等同。
据中国史书记载,甘英从龟兹(今新疆库车)起程,途径疏勒(今新疆喀什)、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大月氏(贵霜帝国),最终抵达安息(帕提亚帝国)都城和椟城,沿途经过阿蛮、斯宾、于罗,最后到达西海沿岸,“临西海以望大秦”。然而,受到安息人的阻挠,甘英未能渡海到达大秦,只得返回。
问题在于,甘英所到达的“西海”究竟在何处?现今有两种说法,一认为是波斯湾,另一则认为是地中海。
甘英最终抵达的“条支”位于西海沿岸,关于“条支”的首次记载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位于安息帝国之西。后汉书中也有关于“条支国城在山上,临西海,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路”的描述,这表明“条支”应是一座临海的滨海城市。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网刊登的《传闻还是史实——汉史记载中有关西域希腊化国家与城市的信息》一文中,学者杨巨平考证“条支”可能是塞琉古王国都城安条克(今土耳其的安塔基亚)。尽管“条支”具体位置尚未明确,但可以确定它位于“安息以西,临海”,更有可能靠近地中海。
如果认为“条支”位于波斯湾,这与中国史书的记载存在矛盾。后汉书明确记载:“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将“条支”和“安息”并列为国家,同时提到“临西海以望大秦”,明确表示大秦在西海的另一边。然而,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在安息以西,波斯湾旁并没有与安息并列的国家,也没有罗马帝国的疆域。
因此,各种迹象表明“条支”可能位于地中海沿岸。换句话说,甘英所到达的“西海”很有可能是地中海。然而,这与西方历史叙事相矛盾,因为在公元97年时,地中海已经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内海。这一观点看待甘英实际上已经到达了古罗马领土。
既然如此,为何甘英不与当地罗马统治者进行沟通,反而受到安息人的阻挠呢?此外,通过观察安息帝国的疆域,可以发现他们并不与地中海相连。既然甘英抵达了地中海,就已经越过了安息帝国的疆域,那么安息人是如何阻止他的呢?
这一切表明,西方历史叙事中有关罗马帝国疆域的描述很可能存在问题。如果在甘英到达“西海”之前,罗马帝国并没有将地中海视为内海,其疆域规模可能相对较小。这种观点挑战了现有的历史叙事,可能需要对相关历史进行重新审视和重写。
余论
从甘英使秦的记录来看,有理由怀疑西方历史对古罗马帝国的描绘存在夸大之嫌。可能古罗马并非像西方叙事中描述的那样占领了整个地中海沿岸,而只是在相关区域建立了几个殖民点。
观察古罗马的人口统计,西方叙事中估计其人口约为6000万左右,与汉朝相当。然而,通过上图可以看出,罗马与汉朝在疆域上存在巨大差距,同时在农业技术上也相差甚远。这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古罗马如何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
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疑点,使我们对西方历史叙事中关于古罗马的宏伟描绘产生怀疑。因此,古罗马的规模可能被西方历史叙事夸大,其实际影响和规模可能远不如史书中所述,存在一定程度的吹嘘夸大成分。这种叙事自然会引起质疑,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还原古罗马的真实历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