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视死如视生,地位尊贵的人墓葬讲究形制,基本上能体现墓主人的生前活动。1957年,在西安城西的梁家庄附近,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座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等级规格最高的隋代墓葬。这座墓藏的主人是一个小女孩,她夭折的时候只有9岁。身为金枝玉叶的她,随葬的财宝多得吓人,且不说制作精美的青瓷、白瓷,还有纯金花冠、金项链、金手镯、金戒指、玉钗,水晶头钗以及琥珀,玛瑙,水晶,玉石等不同质地的饰品;还有来自波斯的金银器皿、玻璃器具、银币等等。这样的陪葬规格堪比王侯,奇怪的从墓志铭上看出,这个女孩并没有公主或者郡主的封号,为什么她会享受到如此豪华的陪藏规格呢?
墓志铭上是这么写着:“女郎讳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上柱国幽州总管壮公之孙,左光禄大夫敏之第四女也。幼为外祖母周皇太后所养,训承长乐,独见慈抚之恩;教习深宫,弥遵柔顺之德。”这个小女孩名叫李静训,字小孩,她父亲的身份是左光禄大夫,这也倒是稀松平常的。不寻常的是她外祖母的身份,北周皇太后。北周是个短命王朝,前几位皇太后要么命不长,要么在改朝换代之后早就没落了,唯有一位皇太后例外。那就是宇文赟的发妻、杨坚的长女杨丽华。
杨丽华是北周最后一位皇太后,丈夫死后扶持7岁的儿子登基,没想到她所倚重的父亲杨坚篡夺了江山。她被封皇太后没够一年,就变成了打隋的长公主。别人都是从公主到皇后再到皇太后,比如北魏的冯太后,她却是从皇后到皇太后再到公主。如此诡异的人生曲线,早就注定了她郁郁而终的命运。杨丽华不满意老爹强行改朝换代,但是她没奈何。她一气之下,跟着北周的嫔妃们到万善尼寺出家,直到开皇六年,杨坚封她为乐平公主,她才告别出家生活回到皇宫。
杨丽华没有听从父皇杨坚的安排改嫁,一门心思都放在独女宇文娥英身上。她替女儿选了一个又帅又有气质出身高贵的小伙子李敏为婿,他就是李静训的爸爸。李敏当时没有官职,杨丽华向皇帝老爸开口要了个柱国的职位,杨坚对她有愧,哪有不答应的道理?
杨丽华这么吩咐女婿:“我以四海与至尊,唯一女夫,当为汝求柱国。若授余官,汝慎无谢。“
杨坚的态度也是爽快:“公主有大功于我,我何得向其女婿而惜官乎!”
有这样的外婆,李静训生前的荣华富贵可想而知。宇文娥英的儿女之中,杨丽华最疼爱的就是李静训,不仅从小在宫中抚养她长大,几乎走哪就把她带到哪。大业四年(608年)六月一日,杨丽华随弟弟杨广巡幸到汾源宫,李静训不幸染病去世。向来把这个外孙女当成心肝宝贝一样的杨丽华非常伤心,杨广也体谅姐姐的心情,下旨派人把李静训的遗体送回京城。本来李静训并没有公主或者郡主的封号,是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的,这种跨越礼制的做法,完全是杨广为了成全姐姐的一片哀思。
李静训的陵墓就建在当年杨丽华出家的万善尼寺,为了守护她的长眠不被打扰,她的墓上还专门盖了像宝塔一样的重阁。这个建筑着实守护了李静训的墓室,1957年她的墓出土时,当年的重阁只剩下夯土遗迹,但是足足保护了她一千三百多年。或许因为伤心过度,杨丽华第二年三月去世,她临死前请求杨广照顾女儿女婿,要他答应把自己的五千食邑传给李敏。杨丽华青春守寡,年轻时也不受丈夫待见,所以她把所有的爱都放在女儿、外孙女身上。
李静训的墓葬肯定是超越礼制的,加上保存完好,里面珠光宝气的陪葬品简直让人咂舌。最漂亮的是戴在李静训遗骸胸前的一条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的项链。这条项链工艺复杂,造型精美,链条上镶着一颗鲜艳的鸡血宝石,鸡血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虽在地下埋了千余年仍然鲜艳如新,光洁明亮。鸡血石下面挂着一块心形包金的青金石,莹润光滑。这一串华贵的项链是在目前的考古发现中绝无仅有,鲜红的鸡血石、宝蓝的青金石、洁白的珍珠,在纯金的烘托下,时尚程度不输给任何一条现代奢侈品牌项链。
李静训的棺椁也很特别,两件石质葬具皆为青石制成。石棺被雕刻成“面阔三间”的九脊形式,门板,门框,门额,门槛一应俱全,石棺的棺盖被雕刻成殿堂的屋顶,整个屋顶被精巧地以浮雕的方式雕刻出瓦片,板瓦,筒瓦,甚至檐头的瓦当上也阴刻出当时最流行的莲花纹。这幅精美的石棺,上面却有四个令人背脊发凉的四个字“开棺者死”,这样恶毒的诅咒即便在帝王棺椁上也是少见的,也许是为了恐吓骚扰李静训安宁的盗墓者。这四个字虽然阴森恐怖,透过历史的风尘,可以读到身为外祖母的杨丽华,对早夭外孙女的一片挚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