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不平凡,国际形势风云诡谲,“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回顾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我党曾经闯过无数道难关,其中就包括渡过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右)、李鼎铭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寇推行三光政策,日军动用侵华总兵力的44%,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和封锁。
国民党方面也“小动作”不断,“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更是停发八路军军饷、粮食和枪支弹药,还调动了数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围困、袭扰我抗日根据地。
国民党还变本加厉,他们拦截了国内外爱国侨胞和进步人士捐赠的资金和物品,声称“不让一粒米、一尺布进入边区”。
此外,1940年夏秋之际,经济落后的边区又连遭水旱风雹侵袭。
天灾加上人祸,可谓“雪上加霜”,这就是陕北地区“最黑暗的时期”。
“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共产党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党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精兵简政”运动。
“精兵简政”的提案最先由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针对的症结是-边区政府机构人员冗杂,“鱼大水小”、“头重脚轻”。
老照片
李鼎铭先生的提案很快得到主席的肯定,他这样形象地阐述:气候变暖了,我们却还穿着棉袄,一身臃肿,头重脚轻,必须改改了!
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主席再次肯定精兵简政的主张: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方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说的办。
“兵精粮足而胜敌,政简负轻而民安。”
“精兵简政”运动前后进行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更严格、更彻底。
经过“精兵简政”,边区政府的内部机构裁并了四分之一,边区政府直属机关减少了三分之一,政府系统的脱产人员大量缩减。
对于“精兵简政”的成效,边区军民深有体会:
过去需要几个人干的工作,现在一个人照样干得了、干得好;
过去办一件事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部门合署办公,或者减少了审批环节,不必东奔西跑、来回折腾了;
老照片
过去十天半月才能办好的事,如今一两天就办完了。
边区政府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精兵简政”之前,边区机关充斥着一些“大材小用”、“材不称职”的现象,有些部门居然存在“一正八副”九个领导的怪象。
因为论资排辈、人浮于事,导致许多人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少数人产生了“混日子”的想法,整日里无精打采、无所事事。
经过“精兵简政”,推行了“能者上,庸者下”、“能上能下”等举措,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干部得到重用,机构臃肿的情况大大改善。
在厉行勤俭节约方面,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了“办公费最节俭原则”。
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就提出“过‘紧日子’,政府办公经费减半”的方案,一年下来,效果斐然。
下面就是一些历史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陕甘宁边区政府过的是什么样的“紧日子”。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
县政府办公费每月30元;
区政府办公费每月3元至4元;
乡政府每月的办公费只有1元,整个乡政府里,只有乡长一个“脱产”干部。
大家可能会关心另外一个数据,那个年代,政府工作人员(也就是现在的“公务员”)的薪金水平怎么样。
在现在人的眼里,“公务员”是个“旱涝保收”的金饭碗,工作体面,收入也不低。
那么,边区“公务员”的“月薪”、“年薪”有多少?
首先要说明一下,在那个时候,边区干部是不发工资的,只按标准发给一定数量的津贴。
边区政府主席每月津贴5元;
乡长每月津贴1.5元;
除乡长外,其他干部如行政村主任、村长,都没有任何薪俸和津贴。
“公务员”的报酬居然那么低,还有那么多人不拿薪俸,可能吗?
大家千万不要感到奇怪,那是个不计个人报酬得失、讲奉献的年代。
“精兵简政”的实施,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
在厉行节约的同时,边区政府还努力发展生产,精简下来的大批编余人员,大部分都充实到了战斗和生产第一线。
其中,八路军留守部队就有3000多人转到了生产战线,寓兵于农,生产自救。
这一举措一经推广,不仅发展了生产,为政府机关和军队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生活状况也大有改善。
边区很快出现了“猪羊满圈、骡马成群、瓜菜满地、粮食满囤”的喜人景象。
总而言之,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改变了机构人员臃肿的弊端,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民生。
有一位外国记者在边区采访后感慨道:“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穷、这样清廉的政府,也没有见过这样清贫的公务员。”
“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特别有威望、特别受民众拥戴的原因吧……”
当年,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告诉人民,党和政府始终与人民血肉相连、甘苦与共。
我党还以实际举措让人民相信:目前所遭遇的困难算不了什么,漫漫黑夜终将过去,黑暗一过,天就要亮了。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七十多岁前,我党的“精兵简政”政策巩固了人民政权,赢得了民心,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经典之举。
老照片
如今,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渡过难关,我们都要有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
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的故事虽然成为了历史,但是,其中渗透的“执政为民,实事求是,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