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经作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的3月12日,因为胆囊癌病逝于北京。
孙中山临终前曾嘱托过想要像列宁那样保留遗体并葬于南京,所以从1925年的4月孙中山的妻子宋庆龄便找到汪精卫等人开始了筹备安葬事宜,在此期间一共召开了69次会议,不断地策划并实施一系列大事。
最终,一个名为“中山陵”的建筑群以8万多平方米,包含多个景点,孙中山先生的棺柩就置于其内。
“中山陵”整整有10个足球场那么大,所有的建筑群依靠于山,拔地而起,地势由南向北依次升高,诸多建筑整齐划一的排列在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俯视整个中山陵,它犹如一座钟静卧在这片山林之中,庄严简朴,中西结合,别出心裁。
打造如此壮观的中山陵到底花了多少钱?而那些建筑群又是由谁提出和建造的呢?
【国父——孙中山】
1840年,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开端,而在鸦片战争以失败告终,孙中山便出生在那个年代。孙中山从小便目睹了中华民族的这片土地如何被西方掠夺分割,民不聊生,所以长大后的他,本在香港学医。
面对着自己的国家被四分五裂,他决定放弃自己原本的医生之路,投身于治理国家的道路上。也是孙中山的出现让我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被后人尊称为“国父”。
孙中山生于1866年,那时的他家境贫寒,哥哥孙眉为了养家糊口,他选择了出来闯荡,先是远赴香山后来又赶往茂宜岛垦荒,孙眉在那里经营农牧业以及商业,没想到在他的生意在当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几年后便成为了那里的富商,还被称为“茂宜岛王”。
孙眉找到了发财致富的契机,便邀请孙中山协助自己一起经商,但孙中山却一口回绝了,他表示自己更渴望读书,虽然孙眉很希望自己的弟弟可以帮自己一起发展事业,但是他明白自己的弟弟心里更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他便一直默默地支持着孙中山的学业。
1875年,孙中山从读书开始,接受到的教育都较为传统,听到关于反清的事情也十分感兴趣,并愿意追随一些反清人士。
从那时起他便萌生了新国家,新制度的心,孙中山在哥哥的帮助下,先后在香港等地接受了西方那边的近代教育,从而他开始心系自己的国家,看着贫穷落后的国家,孙中山感到颇为不满。
他本想先帮村民破除封建迷信,于是便毁掉了北帝庙的神像,可当地村民认为这是亵渎神明的行为便驱赶孙中山,孙中山被逼无奈再次回到了香港。
而在1883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亲眼看着清政府的腐败和懦弱,他们将其国家分割,却还在实行着专制统治,这些事情激起了孙中山想要反清的心,想要改造中国的思想!
1892年孙中山开始在各地行医,认识了大量的反清人员,开始创立革命组织。
两年之后,他和李鸿章一同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无人回应,随后孙中山便自己成立了“兴中会”,意为“振兴中华”,以“驱除鞑虏,回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人心,神明明鉴”为誓词。
而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大赞孙中山“志大志言”,并给予了资金上的帮助,且成为最早的会员之一,帮助孙中山一起大力宣传革命,游说了许多人加入了帮会,对此两兄弟齐心协力,“兴中会”也日益壮大起来。
1895年,孙中山密谋了广州起义,可怎料事情被泄露而最终以失败告终,孙中山还被迫逃到了海外,在国外孙中山知道了许多流派学说,他抓住时机,仔细研究了欧美各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现状等等,也与许多国外阶级人士打了交道,产生了极具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便油然而生。
而在第一次起义失败后,孙眉便倾尽所有帮助孙中山投身革命之中,二人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在孙眉的帮助下,孙中山一直在为自己的革命之路奋斗着,他不仅创立了兴国的帮会,建立起共和体制,还推翻了清政府,开创了民国时代,创建了黄埔军校、中山大学等。
从鸦片战争以来,外界的掠夺和践踏,以及腐败的封建统治,无疑给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苦难,无数革命同志在此刻觉醒,他们开始不断探寻中华之崛起的奥秘,以及策划救国济民的方针。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我国的进步迈出了第一步,堪称为“国父”是毋庸置疑的。
【推翻帝制】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它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是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自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们以武汉为中心,目标锁定在两湖地区,武装起义就此开启。
身在国外的孙中山知晓消息后便立即回国,随后接连多位政治官员将其推选为临时大总统,而孙中山在位后也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一心想要推翻帝制的孙中山还有一个强劲的对手,那就是袁世凯。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清政府唯一可以用来抵抗革命的就只有北洋新军了,于是便让袁世凯就任总督。
袁世凯靠着用武力不断地欺压南方革命者,且借势动摇革命党人的内部,就此革命党节节败退,袁世凯拿下武汉三镇中的两镇,受之压迫,孙中山让位给了袁世凯。
但并没有放弃宣传民主主义以及号召实行平均地权,孙中山想要做的所有建设,都碍于袁世凯手中的政权无法实行。
孙中山流亡在日本的时候,于东京组织起了中华革命党,希望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好好的发展民主主义,彻底推翻统治。
而袁世凯在此期间还想要复辟帝制,于是按照自己的意图拟定了一些规定,其中包括:第一,亲王及其郡王可以参加海陆军官的选拔,但不得组织党派并且永远不得担任任何重要的政治职位;第二废除两个两制分别是太监制度和宫女采选制度;第三不得接收各方进呈的贡品;第四凡皇室亲属不能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
然而,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坚决反对帝制,他们一直以来的奋斗都是为了推翻帝制,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帝制再次重生呢?
段祺瑞和冯国璋等人对此也极为不满,段祺瑞甚至还致电袁世凯:“恢复国会,退位自全”。没有退位之意的袁世凯得到了众人的讨伐,其他南北各地相继响应。于是袁世凯被迫退位,那一年“中华民国”的年号得以恢复。
1917年,孙中山被推举为元帅,但他在军政府内并没有受到军阀和政客的认可,无人支持的孙中山,无奈之下他辞掉了职务。在那之后,孙中山总结以往的革命经验,提出了更多更好的建设中国蓝图的计划,独自完成了过去撰写的《建国方略》。
【筹备中山陵】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孙中山逝世前,留了三份文件,分别是《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
1925年3月17日举行国葬,他们将孙中山先生曾经穿戴的民国大礼服,大礼帽等衣冠,封存在石塔中,作为孙中山灵枢暂厝碧云寺的纪念。
5月26日下午时分,移灵专列离开火车站,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运往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从1926年的春天开始动工一直到1929年夏天才建成,为了打造中山陵,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其实逝后想要葬于南京紫金山的正是孙中山本人,而决定修建中山陵则是后人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和尊敬!
其实早在民国元年,那个时候孙中山还是南京的临时大总统,那个时候的他就十分喜欢紫金山。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在没有了任何职务之后,一身清爽,于是便和胡汉民等人来到了紫金山打猎。
紫金山的风景让孙中山放下了身心上所有的疲惫,这里的空气都是甜的,他看着触手可得的太阳,看着自由飞翔的鸟儿,看着漫无目的的云朵,这一刻他是惬意的,他是满足的,他是幸福的。
他看着蓝天仿佛想到了国家的未来,他多希望可以亲眼看到他理想当中的国度,但他又转念一想,凡事都不得求快,更何况是国家大事,哪怕他没能力亲眼看到国家繁荣昌盛,但他也要继续坚持为国家做出贡献,为他理想的国度打好基础。
孙中山长笑一声表示这个地方,与青山相背,前面便是一望无际的平川,气势上十分雄伟可观,要在孙先生逝世之后,希望国民们可以给他留一块小地方,用来安葬他的遗体。于是大家组织成立了一个专门筹备孙中山先生葬礼的委员会。
1925年4月4日,相关部门以及家属带上策划葬礼事宜人员,大家一起实地考察了一番,并进行工作规划,确定了进行的顺序,第一要先确定墓址,其次测量好墓地大小,第三交涉圈地,第四设计陵墓图案并加以决定,第五大量招募工作人员,最终开始动工。
四月底,宋庆龄等人先是出席了追悼孙中山的大会,随后去往当地实地考察完后决定建于南坡平阳处,万事开头难,宋庆龄看着这处地方感慨万千,她想到曾经孙中山与她所说的话,她直到只有刚刚的将孙中山与国土融为一体,他才能得以安息。决定好地址之后,宋庆龄的心里便放下了一块石头,她又火速赶往了上海......
葬事筹备委员会于4月23日晚,再次召开会议,在大家的激烈讨论之下,确定紫金山中茅山坡为最终的地方,委员会立即并派人去进行实地测量,做好建陵准备工作。
最重要的事情定下来后,大家突然都提起了精神,按部就班的安排接下来的工作,而从各地找来的精英人才也汇集起来,开始动工,每一处雕刻、建模、图纸等等大家都非常认真,不敢有一丝纰漏,就这样,共花费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将中山陵修建完毕。
直到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筹备委员会”,拨款100万元全面维修中山陵。将中山陵整个翻修了一遍。
【关于中山陵的故事】
1943年10月,为了显示出中山陵在我国的宗庙定位,以及反击日本想要非法占有中山陵,相关部门立即召开会议,在激烈的讨论下为其制定了新的更具文化色彩的祭祀与仪式。
抗战胜利后,海陆空军将领将近200人、新六军前进指挥所近100人,在中山陵前举行典礼。
两面旗帜彼此交错,却各显风采,文武百官及其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这上千号人员共同完成了历史上令人叹为观止的一次谒陵仪式,在场的各位坚毅的眼神和柔情的泪水好似在对孙中山老先生说:“国父,我们回来了!”
1960年12月21日,周恩来陪同柬埔寨贵宾晋谒中山陵。周总理一行途经太平门时,看到沿途有大量采伐的木材,看到原本是郁郁葱葱的丛林,现在确实有些地方空旷,有些地方茂密,那枯萎的树桩,散落满地的落叶,被截断的树枝。
周恩来摇摇头,这本是孙中山先生的安息之地,本应该多些充满生机的景象,可如今......周恩来召集各位表示中国如此之大,为什么这么一点木材还要从孙中山先生安息之处进行取材?
第二天,所有工人自觉全部撤出,也没有人再会到此处采取木材。1968年6月,周总理又亲自指示,在中山陵广场前的石座上安放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并在铜像前竖起一块毛主席语录:“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周恩来在动乱的岁月之中,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身份保护了中山陵园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
【结语】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这是孙中山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充分表达了对烈士的歌颂和惋惜,全诗都在哀挽死者, 这样一位可蔼可亲的伟大革命家,更加值得我们后代去缅怀去尊重去学习。
孙中山提出过系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建设计划,尽管计划未能着手实践,但仍可以透过这些计划看到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的伟人眼光和胸怀天下苍生的雄伟志向,他的想法对解决当今诸多现实问题都很有参考价值。
孙中山老先生,于逝世前夕,病危之际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对身边同志嘱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先生生前主导的国民大革命没能取得的成功,没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自由和富强。
但是他提出的三民主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影响巨大,这是中国人民伟大的精神遗产,它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去奋斗,直至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