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我军解放上海之际,国民党守着发电厂反抗,对我军构成强力阻挡。
陈毅元帅肩负解放上海重任,深知此战要极度谨慎,要保护城中百姓免受战火。
可敌人负隅顽抗,战争陷入僵局,这可要怎么破呢?
陈毅遥望上海,不禁眉头紧皱,就在此时意外得知,敌方副师长的名字。
他原本脸色凝重,瞬间化作震惊,继而狂喜再三确认,激动地笑道:“快去请蒋子英!”
众将士感到非常疑惑,这副师长到底是谁,为何会让陈毅脸色变幻多次?
还要蒋子英又是谁?莫非和敌方副师长有啥关系?
陈毅搬来的这救兵,真的能彻底解决上海困局吗?
如果您也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呀。
三大战役后,我军气势如虹,国民党早就已定面临败局。
但蒋介石仍未看清形势,试图划江为界,在各军事要地重兵布防,企图作最后挣扎。
可他没有想到,我军发动渡江战役,迅速攻克各军事要点,成功占领南京与杭州,迫使敌军退缩至上海。
上海便是我军要攻克的最后堡垒,只要赢了便大局已定。
尽管当时上海已如孤城,失守只是时间问题,但国民党在上海经营多年,使其变成一座坚不可摧城池。
上海防御工事密布,超过七千个碉堡散布市内外,更有二十余万的敌军分布四周。
蒋介石也在战前飞往上海督战,展现出顽强的抵抗姿态。
如此坚固城市,这要怎么打?
最棘手的是,上海人口密集,拥有众多工厂建筑及交通设施,一旦遭到了破坏,重建任务会极为艰巨。
一旦战事爆发,上海城内可能会陷入一片混乱。
在解放上海前的两个月,毛主席特意征询陈毅的意见,期望上海解放后,他能接管担任上海市长一职。
毛主席还明确提出:“解放上海,应采取文斗方式,避免武
斗太大
。”
陈毅明白,毛主席说得非常对,若是火力太大,战时遭遇停工停电,将对百姓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如何在战争中,保全上海百姓安全和生活稳定,这成为最难的问题。
那么该先往哪里打,才能实现战略目标呢?
陈毅深知此事需谨慎,因此在大战前夕,对大军进行半个多月集中训练与准备。
他还特别召开夺取上海的专题会议,反复强调几件事。
解放上海,必须实现军政双胜,严格遵循部队进城的原则,必须根除不正之风,坚守不取群众一针一线。
最为重要的是,严禁使用大炮和重武器,以避免破坏城市建筑,引发民众恐慌。
但上海防御工事那么多,坚固程度甚至超过斯大林格勒防线,如果没有重武器,攻城难度岂止上升百倍。
当时经过多次讨论,形成了三个作战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围困战术,利用兵力优势,长期围困敌军,迫使他们物资耗尽、士气低落选择投降。
第二个方案是集中力量,强攻苏州河南部地区,这是敌人防守薄弱点。
第三个方案是钳形态势,进攻上海吴淞口,既可以切断敌军退路,又能防止敌军战败后运走物资。
三个方案各有优劣,可这到底选哪个好?
经过慎重考虑,我军选择最难的第三方案,这到底是为什么?
第一个方案虽上乘,却可能影响数百万百姓,若他们缺食物与水源,会引发难以估量的后果。
第二个方案若强攻,势必造成重大破坏,这与保护上海完整性的初衷相悖。
唯有第三方案,诱敌出击攻克吴淞口,力求在市郊歼灭敌军,才能最大程度保护上海环境。
但为了上海百姓,我军只能多付出代价,但这是非常值得的。
5月12日,随着中央军委命令下达,第三野战军对吴淞口展开猛烈的强攻。
在我军钳形攻势,敌军节节败退,指挥官汤恩伯愈发急躁,派重兵到市郊与我军对打,结果很快被我军歼灭。
总攻仅一日,我军聂凤智将军率领第27军,很快与敌军在苏州河形成对峙。
按照这情况看来,很快就能解放上海。
可谁也没有料到,我军很快遭到抵抗。
当时我军从三路发起进攻,成功占领苏州河以南城区,但在苏州河以北,却遭遇敌军猛烈的火力阻击。
一条苏州河,隔绝了两军。
敌人利用坦克和装甲车,严密封锁河面与道路,使我军每一次进攻,都暴露在凶猛炮火下。
受限于战场的特殊性,我军又不能动用炮火支援,根本很难渡河强攻。
河岸边的人群密集,更是让我军在用火力时顾虑重重,唯恐误伤无辜。
敌人占据地利,利用地形优势,凭借重武器火力,对我军实施火力压制,导致我军伤亡持续攀升。
战况愈发僵持焦灼,这可如何是好?
对方火力压制下,我军战士一个个倒下,许多干部难以抑制内心情绪,甚至有人将重武器运至前线,准备进行反击。
我军战士纷纷请战,誓言精准打击敌人火力点,绝对不会误伤老百姓。
哪怕用炸药摧毁敌军的大楼,削弱其火力优势,这样也能缓燃眉之急。
可是炮弹不长眼,谁能保证不会误伤百姓呢?
敌军占据的是杨树浦发电厂,这电厂事关上海百姓用电,绝对不能轻易炸毁。
聂凤智缓缓摇头,拒绝使用炮火炸药的请求。
他知道一旦下达命令,对岸河流将瞬间被火海吞噬,楼房电厂化为灰烬,无辜百姓将承受巨大痛苦牺牲。
每一声炮响,都意味着我军将士生命的消逝,再这样下去迟早会失败。
就在这紧要关头,陈毅迅速赶到现场,看到进攻受阻战局艰难,一时也是心急如焚,当即问起敌军情况。
聂凤智当即汇报,对岸敌军是国民党军队,有着青年军之称的230师,如今还有约八千人。
敌军指挥官原是汤恩伯,可是他已经逃跑了。
这才开展一天,指挥官就跑了,这是咋回事?
原来蒋介石来上海,表面上是来督战的,壮大敌军盛伟士气,实则是为了大肆敛财。
他带着两个儿子,收拢大量金银财宝,然后从上海出发,头也不回逃了。
蒋介石临走之前,给汤恩伯留下密令,告诉他如果打不过,那就撤到舟山保存实力。
谁知道汤恩伯早就有怯意,当蒋介石前脚离开上海,他后脚就溜之大吉。
陈毅有些疑惑,既然指挥官已逃,那现在的指挥官是谁?
此人打得这般凶猛,既是负隅顽抗,看来是不愿意投降。
聂凤智
道:“现在敌军的长官,是他们的副师长许照,他带着八千人反抗不愿投降。”
陈毅
原本脸色凝重,瞬间化作震惊,
激动大喊道:“你再说一遍,他的名字叫什么?”
聂凤智有些疑惑,为何陈毅脸色变幻,但仍老实重复了一遍。
陈毅眼中闪过光芒,激动拍手道:“有办法了,上海很快就能解放!”
众将士满脸讶异,忽而听到陈毅更激动道:“快去请
蒋子英!”
聂凤智更疑惑了,他听说过蒋子英的名字,可这人曾是国民党陆军大学教授,他跟我党有何关系呢?
他一个教书的,来到这战场有何用?
尽管心中疑惑,聂凤智不敢迟疑,立刻询问国民党起义部队,得知地址后立刻派人,快马加鞭去请蒋子英。
过了不久后,蒋子英应邀请而来了。
哪怕有将士保护,他仍堪称孤身一人,孤身渡过苏州河,来到了发电厂门口,独自面对八千敌军。
我军将士看得胆战心惊,做好抢救掩护准备,只要一发现不对劲,立刻就准备救人。
可谁能想到,敌军士兵非常谨慎,可许照立刻命令士兵放行,并亲自出面,恭敬地接待了蒋子英。
时间真漫长,过了许久后,蒋子英终于出现在众人面前,跟在他身后的赫然是许照。
许照一声令下,八千名士兵放下武器,彻底向我军投诚,打开解放上海的和平大门。
这咋做到的?蒋子英凭什么说服许照?
我军将士满脸疑惑,纷纷看向陈毅,想要问一个答案。
陈毅满心欢喜,这才揭晓两人的关系。
原来蒋子英是爱国人士,自幼怀揣报国之心,曾参与上海的“五卅运动”。
他不仅亲自投身战斗,还利用自己的《大厦周刊》,作为舆论宣传阵地,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
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北伐战争烽火燃起,蒋子英放下笔杆,拿起枪杆加入了国民党,与革命战友并肩作战。
他
虽是国民党党员,但也
与
我
党建立深厚联系,对我党革命理念深表认同。
后来蒋介石叛变革命,蒋子英看不惯他的恶行,利用自己的职位,暗中释放许多被蒋介石囚禁的我党人士。
他后来选择赴海外深造,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他才回国效力,在陆军大学担任教职。
正是在
学校任教时
,蒋子英与许照相识,并建立深厚师生
关系,许照待他极好,甚至把他当父亲朋友看待。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掀起内战,蒋子英再次失望,加入民革上海临时分会,继续为祖国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直到此时此刻,受到陈毅邀请相助,他果断前来出手,说服许照回头是岸。
一段师生情谊,瓦解了上海战火,推开了上海和平大门。
众将士听罢纷纷夸赞陈毅厉害,也赞赏蒋子英为国为民。
随着一声号令,我军将士
以井然有序的姿态,进入上海市区开展接管工作。
上海解放后,陈毅成为上海市市长,为上海的和平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直到如今仍受到老百姓的赞誉与尊敬。
那些为祖国解放事业,贡献力量的所有先辈,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砥砺前行。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关注留言评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