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岳飞被奸人害死时,为何十万岳家军无动于衷?
创始人
2025-08-17 00:02:58
0

岳飞被奸人害死时,为何十万岳家军无动于衷?

引言: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一生戎马倥偬,为国为民。他带领岳家军屡战屡胜,使金兵闻风丧胆。然而,就在岳飞即将收复中原、实现统一之际,却遭到秦桧等奸臣的陷害,含冤而死。最令人不解的是,当时号称"十万"的岳家军,竟在主帅蒙冤之时毫无动作。这支曾让金兵闻风丧胆的精锐之师,为何在关键时刻集体沉默?他们真的对主帅的死毫不关心吗?岳家军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一、岳飞的早期军旅生涯

北宋崇宁二年,岳飞出生在相州汤阴县一个普通农家。幼年时期,家境贫寒的岳飞却展现出过人的毅力与智慧。在当地塾师的指导下,他专注研读兵法典籍,尤其醉心于《孙子兵法》与《六韬》。由于家中无力购买蜡烛,岳飞常常就着柴火昏暗的光芒研读兵书,直至深夜。

十五岁时,岳飞拜在周同的门下学习武艺。周同是当地著名的武术教习,擅长弓箭与枪法。在其指导下,岳飞刻苦练习,很快便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一次射箭比试中,岳飞连射三箭,箭箭正中靶心,震惊了在场众人。周同见他天资聪颖,便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建炎元年,金兵南下,朝廷开始大规模征兵。当时年仅二十岁的岳飞毫不犹豫地投身军营。初入军营时,岳飞被分配到一个小型骑兵侦察队。在一次例行巡查任务中,他的队伍遭遇了金军的突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岳飞临危不乱,带领部下利用地形优势,以十几人的小队成功击退了近百名金兵。这次战斗不仅保护了己方阵地的安全,更让岳飞在军中崭露头角。

建炎二年春,岳飞被调任滑州防线。当时金军正对滑州展开猛攻,岳飞在城墙保卫战中表现突出。一次夜间巡逻时,他发现金军正在秘密架设云梯准备夜袭。岳飞立即组织防御,命令士兵在城墙上准备火油、滚木。当金兵发起进攻时,早有准备的守军将其一一击退。这次成功的防御战,使岳飞受到了上级的重视。

随后不久,岳飞开始着手收编当地义军。当时因战乱而起的义军部队数量众多,但大多纪律松散。岳飞采取了独特的收编方式:他首先派出得力亲信与义军首领接触,了解各支部队的情况;随后根据各支义军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收编策略。对于愿意接受正规军纪律的部队,他给予优待;对于不愿意改变的,则采取分化瓦解的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岳飞不仅扩充了自己的兵力,更培养出了一批忠诚可靠的部下。这些早期跟随岳飞的将士,后来成为了岳家军的骨干力量。如张宪、牛皋等人,都是在这一时期加入岳飞麾下的。他们不仅个人武艺高强,更重要的是认同岳飞的军事理念和治军方略,为日后岳家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岳家军的形成与发展

岳家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炎四年,岳飞在组建军队时就建立了独特的编制体系。他将部队分为步、骑、弓三个主要兵种,每个兵种下又细分若干小队。最小的作战单位是十人队,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担任队长,统领九名新兵。这种编制方式确保了新老搭配、传帮带教的军队建设模式。

在训练制度上,岳家军采用"三步训练法"。第一步是基础体能训练,要求士兵能够负重急行军、攀爬险要地形;第二步是专项技能训练,根据不同兵种进行相应的武器使用训练;第三步是实战演练,将各个小队组织起来进行模拟战斗。这种训练方式使得岳家军在实战中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

建炎五年春,岳飞在军中推行了严格的军纪制度。他制定了详细的《岳家军令》,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不准"军规:不准欺压百姓、不准私自离营、不准擅自处置战利品、不准虐待俘虏、不准酗酒滋事等。违反军规者,轻则降职处分,重则军法处置。一次,岳飞的族弟因酗酒滋事被依法处置,这一事件在军中引起极大震动,展现了岳飞赏罚分明的统帅作风。

岳家军的将领选拔也别具特色。岳飞设立了"三考制":第一考查武艺,不仅要求精通兵器使用,还要懂得战术运用;第二考查带兵能力,主要考察指挥小规模战斗的能力;第三考查军事素养,要求熟读兵书、了解军事地理。通过这种选拔制度,岳家军培养出了一批既能征善战又通晓兵法的将领。

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岳飞还创立了独特的奖惩制度。立功者不仅能获得实物奖励,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升迁机会。在一次对金作战中,普通士兵王贵因机警发现敌军伏兵,使大军避免遭受重创,被岳飞破格提拔为小队长。这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将士们的积极性。

在后勤保障方面,岳家军建立了完善的军需供应体系。每个营都设有专门的军需官,负责粮草、武器的调配。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岳飞在驻地附近开垦军屯田,既解决了部分粮草供应问题,又避免了就地征粮给百姓造成困扰。绍兴三年,岳家军在襄阳驻扎期间,军屯田的收成不仅满足了军队需求,还能接济当地百姓度过荒年。

随着军队不断发展壮大,岳家军形成了独特的军营文化。每逢重大节日,军中都会举行比武大会,既检验训练成果,又增进将士感情。岳飞还在军中设立教习所,教授将士们读书识字,使许多原本不识字的士兵也能读懂军令、书写战报。这种重视文化教育的做法,使岳家军不仅是一支善战之师,更是一支具有文化素养的军队。

三、岳家军的军事创新

岳家军在战术革新方面的成就,最为显著的是创造了独特的骑步协同作战体系。绍兴四年的郾城之战中,岳飞首次实践了这一战术。他将步兵分为三个方阵,骑兵分为左右两翼。当金兵主力压上时,中路步兵佯装败退,吸引敌军追击;两翼骑兵随即绕到敌军侧后,形成合围之势。这一战术使金军损失惨重,此后成为岳家军的标志性战法。

在兵器改良方面,岳家军对传统武器进行了多项改进。传统长枪由于过于沉重,在实战中灵活性不足。岳飞命工匠改进枪身结构,将枪身中段挖空,既保持强度又减轻重量。改良后的长枪不仅便于操作,还能在马上使用。此外,岳家军还改进了弓箭设计。他们在箭簇上增加了倒钩,一旦射中目标就难以拔出,大大提高了杀伤力。

军需保障系统的革新也是岳家军的一大特色。他们发明了"三重补给法":第一重是随军携带的应急粮草;第二重是沿途设立的固定补给点;第三重是机动补给队。在绍兴六年的襄樊保卫战中,这一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金军切断主要补给线时,机动补给队立即启动备用路线,确保前线物资不断。

岳家军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军情侦察网络。他们在边境地区设立多个暗哨,由熟悉当地方言风俗的士兵担任。这些暗哨不仅收集军事情报,还要观察敌军粮草调动、军队调配等细节。绍兴七年,正是通过这一网络,岳飞提前得知金军准备南下的情报,及时做出防御部署。

为适应不同地形作战,岳家军还研发了专门的装备。在水网地区作战时,他们使用特制的轻便船只,既可载重又易于搬运。在山地作战中,他们则装备了改良版攀登器具,便于快速通过险要地形。这些装备创新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机动能力。

信息传递系统的改进是另一项重要创新。岳家军建立了"四级通报制":斥候发现情报后立即向前哨报告,前哨经过核实后向营部通报,营部再向军部汇报,军部最后向指挥部反映。每一级都配备专门的传令兵,保证情报传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在战场指挥方面,岳家军创造了独特的旗语系统。除了传统的红、黄、蓝三色军旗外,还增加了各种组合信号。不同的旗帜组合代表不同的战术指令,即使在战场喊杀声中也能准确传达命令。这一系统在绍兴八年的颍昌之战中,使岳飞能够随机应变,指挥若定。

岳家军的这些军事创新不仅提高了作战效能,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体系。这些创新举措相互配合,使岳家军在面对金军精锐时往往能以少胜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军事奇迹。尤其在野战中,岳家军表现出的战术灵活性和后勤保障能力,让金军指挥官也不得不叹服。

四、岳家军的解散过程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入狱。随后,朝廷开始着手对岳家军进行分化瓦解。首先是解除岳飞亲信将领的职务,包括张宪、王贵、牛皋等主要军事将领都被调离原职。他们或被贬谪边远,或被降为普通士卒。

紧接着,朝廷对岳家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军队重组。原本统一的指挥体系被打散,将士们被分别编入不同的部队。一些规模较大的建制被拆分成若干小型部队,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将领管辖。例如,原本驻扎在襄阳的主力部队被分成三部分,分别调往荆州、江陵和鄂州。

为了防止军队可能的反抗,朝廷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对于一些资历较深的老兵,给予了优厚的退伍条件,允许他们带着抚恤金返回家乡。而对于那些年轻力壮的士兵,则被重新编入边防部队。原本同一营的战友被刻意分散到不同地区,以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

在军需物资方面,朝廷也采取了相应措施。首先是中断了岳家军的专门供给渠道,将军需物资统一收归中央调配。原本由岳家军经营的军屯田也被收归国有,改由地方官府管理。这一举措直接切断了岳家军的独立补给来源。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朝廷下令封存岳家军的军械库。所有武器装备要么被收缴入库,要么被分发给其他部队。特别是那些岳家军自行改良的特制武器,全部被集中销毁或改造。这项措施从物质上彻底解除了岳家军的战斗力。

军队教习所也在这一时期被关闭。原本用于培训将士的场地被改作他用,教习所收藏的兵书典籍也被封存。这不仅切断了岳家军的人才培养渠道,也使得许多军事经验无法传承。

绍兴十二年初,朝廷开始对岳家军的驻地进行全面清查。军营中的各类文件记录被悉数收缴,包括作战日志、训练手册等重要资料。一些记载岳家军战功的碑刻也被下令铲除。这些措施旨在抹去岳家军存在的痕迹。

到绍兴十二年春,曾经威名赫赫的岳家军已经名存实亡。大部分将士被打散编入各地方部队,少数人选择提前退役返乡。那些坚持留在军中的老兵,也因为环境的改变而逐渐失去了当年的战斗力。原本严明的军纪制度、独特的训练方法、完善的后勤体系,都在这场大规模的军队改编中消失殆尽。

值得注意的是,在岳家军解散过程中,确实有部分将士试图反抗。但由于朝廷采取了迅速而全面的措施,加上主要将领已被控制,这些零星的抵抗很快就被压制下去。到绍兴十二年底,这支曾经让金兵闻风丧胆的精锐之师,已经完全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五、岳家军的军事影响

岳家军的军事影响在南宋军事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印记。首先体现在军队编制方面,其"十人队"的基层建制模式被后来的南宋军队广泛采用。例如,绍兴二十年,韩世忠在整顿淮西军时,就完全采用了这一编制方法。到了孝宗时期,这种编制已经成为南宋军队的标准模式。

岳家军的训练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三步训练法"在南宋后期得到推广,成为培养新兵的基本方式。宁宗时期的名将虞允文在训练军队时,就完全沿用了这一方法。其麾下将士因训练有素,在抗击蒙古军队的战斗中屡立战功。

在军纪制度方面,岳家军的"十不准"军规被后来的军队视为典范。淳熙年间,张俊在整顿江淮军时,就参照这一军规制定了详细的军纪条例。这些规定不仅约束军队行为,还有效改善了军民关系。到了理宗时期,这种严明的军纪制度已经成为衡量一支部队优劣的重要标准。

岳家军的后勤保障体系也对南宋军制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军屯制度,被后来的将领广泛采用。庆元年间,韩侂胄在组建新军时,就在各驻地推行军屯制度。这不仅解决了军队粮草问题,还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

在武器装备方面,岳家军改良的多种武器被其他部队争相仿效。如改良版长枪的设计图纸在南宋军中广为流传,各地军器监竞相仿制。特别是其特制的轻便船只,在南宋水师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后来抗击金军的水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岳家军的军情侦察系统也被后世借鉴。绍熙年间,南宋在两淮地区设立的边防哨探系统,就是依照岳家军的模式建立的。这一系统在监视金军动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次及时预警敌军来犯。

战术创新方面,岳家军的骑步协同作战法对南宋军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嘉定年间,赵方在对抗蒙古军队时,就采用类似战术,取得显著战果。这种战术灵活机动,特别适合南宋军队的实际情况。

军队教育方面,岳家军重视将士文化教育的做法被后来的将领继承。开禧年间,史弥远在整顿军队时,就在军营中设立教习所,效仿岳家军的做法教授将士读书识字。这种做法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

岳家军的指挥系统也对后世产生影响。特别是其旗语传令方式,在南宋后期得到推广。嘉熙年间,各路军队都采用类似的旗语系统,这大大提高了战场指挥的效率。

即便在岳家军解散多年后,其军事思想和制度仍在南宋军队中发挥作用。端平年间,一些地方军队仍在沿用岳家军的训练方法和管理制度。这些军事遗产成为南宋军队的宝贵财富,影响延续至南宋末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英国的资本主义革命-《大国浮沉... 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英国的光荣革命是指1688年发生的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它结束了英国的复辟王朝,确立...
原创 李... 他13岁加入抗战,为国贡献80年,娶了少将做妻子,与国家领导人是亲家。 他便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李...
原创 几... 阿提拉我国自秦朝实行了大一统,开始了封建帝制的统治,但是在秦朝的北方一直存在着一股草原势力威胁着内陆...
原创 吕...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吕后,作为汉朝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在世时无人敢动她分毫。然而,她...
原创 刘... 刘邦不给戚夫人免死金牌或令她随儿子到封地,是因为他知道这样做是没有用的,根本保护不了戚夫人母子。实际...
原创 如... 1942 年,刚结束七年刑期的王仁三郎从监狱里被放出。没过几天,日本和美国就爆发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原创 周... 前 言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是周总理在日内瓦...
原创 曹... 在东汉末年,曹魏政权的建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中,曹操作为曹魏的缔造者,对政权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
原创 这... 圣雄甘地1869年出生于英属印度的波尔班达尔,是印度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因为他为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做...
原创 5... 58年彭德怀向邓华布置任务,邓华听后连忙表态拒绝:不合适 希望各位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