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嫡庶有别,尊卑有序,是明代上自皇帝,下至宗室,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所谓的嫡子,即正室(包括继室)所生之子,在朝廷为皇后,在宗室为王妃。所谓的庶子,即妾室所生之子,在朝廷为妃嫔、宫人,在宗室为次妃、夫人等等。
在继承顺位上,先嫡长子,再次嫡子,再庶长子以下诸庶子。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的时候,开国太祖朱元璋颁布《皇明祖训》,对宗室中以庶夺嫡的可能性做出了严厉的警告:
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朝廷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如或以庶夺嫡,轻则降为庶人,重则流窜远方。—《皇明祖训·职制》
那么根据这条准则,大明王朝有多少位未能袭封亲王的庶长子呢?我们今天就来数一数。
太祖系亲藩
秦怀王朱志均
永乐十年(1412年)四月,当朝皇帝朱棣收到了来自西安的讣报:嗣封秦王朱尚炳,已于上月十一日去世。皇帝虽然为这位侄子辍视朝三日,但却赐谥曰隐。谥法“违拂不成”曰“隐”,讽刺一个人既没本事又不听话。
秦藩的首封亲王朱樉,是太祖朱元璋嫡次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封秦王,封国陕西西安。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三月去世,当年六月,朝廷命其长子秦世子朱尚炳袭封秦王。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靖难之后大封宗室,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封朱尚炳庶长子朱志均为渭南王。
朱志均生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尚在襁褓之中便受封郡王。倘若父王无嫡子,日后他便可以进封秦王。可惜就在永乐二年八月,秦王妃刘氏生下朱尚炳第三子朱志堩,即秦藩的嫡长子。
所以现在朱尚炳薨逝,渭南王虽然年长,但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弟弟朱志堩在永乐十年(1412年)九月袭封秦王。但是世事无常,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嗣封秦王朱志堩去世,年仅二十一岁,尚未册妃,自然也没有子嗣。
于是乎按照《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原则,渭南王朱志均于当年十月进封秦王,成为庶长子逆袭的典范。然而,我们这里不得不再说一声然而,因为朱志均在宣德元年(1426年)十月去世之时,其妃张氏仅仅才册妃十天,因而也没有子嗣。明宣宗朱瞻基为朱志均辍视朝二日,赐谥曰怀。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三月,朝廷再次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命秦怀王之弟、秦隐王庶次子富平王进封秦王。
壬寅,命行在礼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张瑛、郎中陈敬为正、副使,持节封秦怀王庶长弟富平王志(土+絜)为秦王,妃陈氏为秦王妃。以怀王无嗣,故令弟袭其爵。—《明宣宗实录卷之四十》
追封秦安王朱公铭
朱公铭,生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上文中秦王朱志(土+絜)庶长子。朱志(土+絜)共四子,长子即朱公铭,次子朱公镗,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九月分别受封临潼王和郃阳王。第三子朱公鏳、第四子朱公锡,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五月分别受封汧阳王和秦世子。
这里朱公锡之所以能被册封为世子,缘于他是秦王妃陈氏所生的嫡子。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七月秦王朱志(土+絜)去世,赐谥曰康。临潼王朱公铭虽是长子,但他只是庶出,只能看着弟弟秦世子朱公锡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五月袭封秦王。
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八月临潼王朱公铭去世,此时秦王朱公锡不但仍然在世,而且还有子嗣:庶长子镇安王朱诚泳。恐怕朱公铭自己也不会想到,他会在64年以后被追封为秦王。
朱诚泳在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九月进封秦王,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六月去世,赐谥曰简。这位秦简王既无子嗣,又无兄弟,朝廷在无奈之下,只能让朱公铭之孙第三任临潼王朱秉欆以侄继叔,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十月进封秦王。朱秉欆在位一年去世,其庶长子朱惟焯袭封秦王,并在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向朝廷乞恩,将其曾祖父朱公铭追封为秦王。
己丑,诏追封秦王惟焯曾祖临潼惠简王、祖临潼和僖王为秦王,妃刘氏、纪氏为秦王妃。初王父以临潼王继嗣。至是以例请,许之。—《明世宗实录卷二百十》
永安懿简王朱孟炯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二月二十二日,楚王朱桢已经病入膏肓,到了弥留之际。他将诸子召到病榻之前,谆谆教导他们要听世子的话,这样才能永保富贵。
又顾其众子曰:“家有宗,国有统。世子,尔曹之宗统也。必与之同心,毋为异同,庶几永保之道。”言讫而薨,时年六十。—《明太宗实录卷二百六十九》
朱桢说完这些话才溘然长逝,依笔者看来,这位楚王恐怕还是担心次子永安王朱孟炯会和世子朱孟烷有矛盾。
楚藩的首封亲王朱桢,是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封楚王,封国湖广武昌。这位楚王殿下共十子,但是和明初其他亲王长子都是嫡子不同,朱桢前两个儿子都是庶出,第三子才是楚王妃王氏所出的嫡子。
两位庶子之中,长子朱孟熜在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去世,年仅17岁。由于尚未封爵,太祖下诏追封其为巴陵王,谥悼简。次子朱孟炯,生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二十九日。巴陵悼简王去世后,朱孟炯便是朱桢实际意义上的长子。
太祖驾崩之后,继位的皇太孙朱允炆虽然急于削藩,但对他六叔楚王一家倒极好,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的时候封朱桢次子朱孟炯为永安王、第三子朱孟烷为楚世子、第四子朱孟焯为寿昌王。
而在朱孟烷袭封楚王之后,永安王确实恪遵父王的教诲,终其一生,始终小心守法,在宗室中也堪称清流。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四月,永安王朱孟炯去世,享年51岁,赐谥曰懿简。
永安王家族没有秦藩临潼王家族那么好的运气,楚王一爵一直在朱孟烷的后代中传承。不过永安国倒是一直传承到了明末甚至南明,直到最后一任永安王朱华堧在永历十年(公元1656年)降清。
夏四月辛亥,广西故明永安王朱华堧及土司等来降。—《清史稿卷五本纪五·世祖本纪二》
安丘靖恭王朱泰坾
大明鲁藩的首封亲王是太祖第十子朱檀,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封鲁王,封国山东兖州。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二月因金石中毒去世,老朱怒而赐其一个恶谥:“荒”。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鲁荒王庶长子朱肇煇被册封为鲁世子,并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三月袭封鲁王。
之所以说朱泰坾是朱肇煇庶长子,也是通过史料比较而出。朱肇煇死后,袭封鲁王的是鲁世子朱泰堪,出生时间是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闰十二月,当时《太宗实录》对他的身份记载是:“鲁王肇煇第二子”。而朱泰坾在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去世之时,《宪宗实录》对他的身份记载是:“永乐辛卯庶生”。
永乐辛卯就是永乐九年,鉴于朱肇煇其余四子中年纪最大的也出生于永乐十二年,则朱泰坾就是这位嗣封鲁王的庶长子,并且在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被封为安丘王。不过说起来朱泰坾这位庶长子倒没什么好不平的,因为他老爹除了朱泰堪以外还有两个嫡子:第四子钜野王朱泰墱和第六子邹平王朱泰塍,怎么轮也轮不到他。
安丘国在明代的传承一直很正常,最后一任安丘王在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先被封为安丘长子,同年袭封,按理是跟着大明王朝共存亡了。
英宗系亲藩
泰安恭简王朱祐樬
大明德藩首封亲王朱见潾,原名朱见清,英宗朱祁镇庶次子。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五月封荣王,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三月改名并改封德王,封国先为山东德州,后改济南。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八月去世,赐谥曰庄。
德庄王共三子,嫡长子朱祐榕、庶长子朱祐樬和庶次子朱祐桪。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十二月,朝廷册封朱祐榕为德世子,朱祐樬为泰安王。说起来史书中并没有写明二人的年龄,但我们只要遵循一条,长子既嫡且长的话,次子如果是庶子,那他就只能被称为庶次子。只有庶长子年龄大于嫡长子,才会两个称呼并存。
朱祐樬在位55年,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去世,赐谥曰恭简。此后两传至其孙泰安康惠王朱载(土座),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无嗣除国。朱祐榕在袭封德王之后,风评很不好,如果由朱祐樬袭封会怎样呢?
结语:明代的亲王,大部分还能遵循嫡子出生于庶子之前的原则,要么干脆就没有嫡子。像秦王、楚王那样前面生了好几个庶子的情况并不多见。至于明朝皇帝更是厉害,比如说宣宗孙贵妃生了大名鼎鼎的土木堡战神英宗朱祁镇,为了防止皇后再生一个嫡子来闹事,干脆废掉原配把孙贵妃立为皇后。
其实太祖系亲藩之中还有一家也有庶长子不能袭封的情况,而且那一家的所谓嫡子,其实只是次妃之子,原则上根本不能被称为嫡子。为了到底谁应该袭封,从庶长子本人到他儿子,和亲王这一脉纠缠了数十年。然而此前笔者写了两篇这家亲藩的文章,都未能通过,不知有哪里犯讳,所以本文就不提了。只说一句,这是太祖第十六子那一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