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他为何不直接造反自保?
创始人
2025-08-16 21:03:58
0

引言

秦国历史上无可争议的军事奇才白起,其一生战功彪炳,屡建奇功,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取得长平之战伟大胜利之后,白起却最终以被迫自杀的悲惨结局离开人世。作为一代战神,为何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白起却没有选择反抗,而是选择了坦然接受命运?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身经百战的军事奇才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顺从?

白起的忠诚之举

作为秦国一代名将,白起的武功自然是无人能及。从他早年就开始在军中崭露头角,到后来在战场上连连取胜,成为秦国军中不可或缺的猛将。白起之所以能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关键在于他不仅精通军事,而且对所属部下也极为关心。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作为秦军主帅,率领百万大军与赵军展开殊死较量。最终在惨烈的战斗中,白起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赵军主帅赵括惨遭斩首。这场战斗不仅使得秦国彻底扭转了劣势,更是彰显了白起超群的军事才能。然而面对投降的赵军,白起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白起清楚地知道,如果不对这些投降的赵军采取行动,他们日后必然还会重新奔赴战场,威胁到秦国的安全。另一方面,白起又不忍心屠杀这些弃械投降的士兵。经过深思熟虑,白起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这些赵军全部杀害。

这一决定虽然残酷无情,但白起却是出于对秦国,以及手下士兵的深切考虑。如果放走这些投降的赵军,他们日后必然会再次威胁到秦国的安全,这势必会导致更多秦军牺牲。相比之下,白起宁愿牺牲这些投降的赵军,也要确保自己手下的秦军能够全身而退,为秦国未来的战斗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说,白起这一决定,虽然看似无情,但实际上是出于一个忠诚的将领对国家和部下的深切考虑。

此外,白起对部下的关爱也体现在他拒绝造反的决定上。当时,白起已经是秦国赫赫有名的大将,即便他决定造反,也必定会有很多部下追随他效命。然而正是因为白起深爱自己的部下,所以他选择了顺从秦王的命令。

如果白起选择了造反,即便他最终战胜了秦王的军队,也难逃被列为叛国之徒的下场。一旦被打败,白起手下的部下无疑也会遭到秦王的株连,毫无疑问会遭到灭顶之灾。白起深知这一点,所以宁愿选择自己一人赴死,也不愿连累自己手下忠诚的部下们。这种对部下的深切关爱,无疑也是推动白起最终选择顺从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时代背景下的艰难抉择

除了对部下的深切关爱之外,白起最终选择顺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残酷的战乱时代背景。

作为一介平民出身,白起能够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一步登天,成为秦国赫赫有名的大将,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高追求。但是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即便是白起这样的军事奇才,也难逃被权力觊觎的厄运。

当时的秦昭襄王,虽然曾经重用白起,但随着白起功勋日盛,王室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嫉妒白起的声音。尤其是丞相范雎,他担心白起的功勋会威胁到自己在王室的地位,因此不断在王面前诽谤白起。最终秦昭襄王被这些谗言所迷惑,下令处死白起。

这一决定无疑一再打击了白起这个忠诚臣子。但是白起并没有选择反抗,而是选择了坦然接受。原因就在于,白起清楚地认识到,这个时代的政治斗争已经演变到了无休止的地步。即便他暂时靠军事力量击败了秦昭襄王,但最终也很难保证自己能够稳坐王位。再加上白起已经年迈,不再有当年的锐气,想要靠一己之力推翻整个王朝,无疑是痴人说梦。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白起最明智的选择便是顺从命运,而不是贸然反抗。因为即便他暂时战胜了秦昭襄王,也只能成为另一个短命的暴君,难逃被联军讨伐的下场。反观如果他选择了坦然接受命运,虽然代价是生命,但至少可以保住自己的忠义名声,为后世留下崇高的形象。

因此,在残酷的战乱时代背景下,白起最终做出了舍己为国的艰难抉择-选择了顺从命运,而非一时的反抗。这种忠诚,无疑也成为了白起这位一代军事奇才最可贵的精神品格。

年迈之后的内心世界

除了对部下的深切关爱,以及当时残酷的政治背景,白起最终选择顺从命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已经年迈,对于战争早已感到厌倦。

作为一代军事奇才,白起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在战场上建立赫赫战功。经过数十年的战争生涯,他不仅亲身经历了无数惨烈的战斗,也目睹了无数生命的消逝。可以说,白起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奈。尤其是在长平之战后,他不得不下定决心屠杀投降的赵军,这种痛苦和内疚的感受无疑加重了他对战争的厌倦感。

再加上白起年事已高,身体也渐渐跟不上当年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否有能力再次投身于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之中,并且最终全身而退,这是令人怀疑的。所以对于白起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顺从命运,坦然接受秦王的惩罚,而不是勉强自己去进行一场必将失败的反抗。

而且,就算白起真的选择了反抗,他能否最终成功上位,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毕竟在这个残酷的战乱时代,即便是掌握了一支精锐军队的白起,也很难独立对抗整个王朝。更何况,就算他真的一鼓作气击败了秦王,最终也很难维持自己的统治,遭到其他国家的联合讨伐。

综上所述,白起之所以最终选择顺从命运,除了对部下的忠诚和时代背景的压迫之外,也与他内心对战争的厌倦感以及身体状况的衰退有关。在这种情况下,白起明智地选择了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这无疑也是他这个一代军事奇才最后的英勇之举。

总结

综上所述,白起之所以最终选择顺从命运,而不是选择反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白起对手下部属的忠诚和关爱是他最终选择顺从的重要原因之一。白起明白,如果自己选择造反,即便暂时取得胜利,但最终也很难保证自己手下的部属不会遭到株连。因此,为了保护自己忠诚的部下,白起毅然选择了顺从命运。

其次,当时残酷的战乱时代背景也是白起选择顺从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充满权力斗争的年代,即便白起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暂时击败了秦王,但最终也很难长期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更有可能的结局就是被其他国家联合起来的军队所消灭,因此白起明智地选择了顺从命运,以保住自己的忠义名声。

最后,白起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有所衰退,这也是他最终放弃反抗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需要白起付出巨大的精力和体力,而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白起的承受能力。所以对于这位年迈的军事奇才来说,顺从命运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总的来说,白起之所以最终选择顺从,是出于对部下的忠诚关爱、时代背景的艰难抉择以及自身年高体弱的内心考量。这种最终的选择,无疑也体现了白起这个一代军事奇才的高尚品格和深厚智慧。白起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必将永远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曹魏集体防不住司马家篡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曹魏宗室势力衰落: 曹丕的打压政策:曹操...
原创 彭...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
原创 “... 只要是一提起秀才,那一个个清贫却又自命不凡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满嘴“之乎者也”这些让人听不懂的话,显得...
原创 陈...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
原创 诸... 公元234年,致力于北伐的诸葛亮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的死,对于曹魏来说也是松了一口气,...
原创 康... 康熙执政时期重用过的7位汉臣,均有一番政绩,也大多得以善终 世人皆知康熙是清朝最著名的帝王之一,在他...
原创 陈... 世人皆知陈桥兵变是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创宋朝的重要时刻,却不知在这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发生之前,开封城内...
原创 韩...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
原创 彭...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原创 隋...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隋朝第二位皇帝,以其复杂多变的历史形象,一直为后人所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