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座山雕谢文东等东北土匪被国民党封了啥官衔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东北,白雪皑皑的林海雪原中,一个个土匪势力盘踞在深山老林里。他们有的曾经是抗日武装,有的是地方恶霸,更有甚者是投靠过日本人的汉奸。这些人在抗战胜利后,本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戏剧性的转折,这些臭名昭著的土匪头子们,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军将领"。他们中有的被封为军长,有的成了师长,甚至还有人被授予了"中将"军衔。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机遇,让这些土匪摇身一变,成为了威风凛凛的"军官"?这些人又是如何结局的呢?
一、东北土匪的历史渊源
东北土匪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随着大量关内移民涌入东北,一些无业游民和破产农民纷纷上山落草。光绪三十年(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更是加剧了东北社会的动荡。战乱中许多百姓流离失所,一些人为求生存不得不加入土匪队伍。
1911年清朝覆灭后,东北地区军阀混战,各路土匪趁机坐大。这些土匪往往占据深山险谷,打家劫舍,横行乡里。他们中有的称"总管",有的称"当家的",还有的干脆自称"山大王"。这些土匪为壮大声势,往往拉帮结派,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这一时期,东北土匪形成了独特的帮派文化。他们中间流传着"匪规",讲究"义气",有专门的黑话暗语。一些土匪头目甚至还在山寨中设立了"堂口",制定了严格的规矩。违反规矩者,轻则受罚,重则处死。
1916年,张作霖在东北逐渐坐大。作为一个出身绿林的军阀,张作霖对付土匪有其独特手段。他采取了"以匪治匪"的策略,一方面派兵围剿不听话的土匪,另一方面则招安愿意投诚的匪帮。在他的统治时期,东北土匪活动一度受到遏制。
然而,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于皇姑屯后,东北局势再度动荡。各路土匪又开始蠢蠢欲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土匪问题更趋复杂。面对日本侵略者,东北土匪出现了三种不同的选择:一些人参加了抗日义勇军,与日军展开游击战;另一些人则投靠了日本人,成为维持治安的帮凶;还有一些人继续占山为王,左右逢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东北土匪武器装备有了显著提升。他们不再仅仅依靠大刀长矛,而是普遍配备了从俄国商人手中购得的现代枪械。一些规模较大的土匪团伙,甚至拥有机关枪和迫击炮等重型武器。他们往往结寨自保,建立了完备的防御工事,一些土匪窝点甚至修建了地下暗道,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土匪势力的存在,使得东北的社会治安长期处于混乱状态。他们不仅抢掠商旅,还经常劫掠乡村,甚至绑架富商索要赎金。一些土匪头目为了显示威风,还组建了自己的"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颇具规模。
二、国民党收编东北土匪的原因与过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东北地区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期。苏联红军占领东北后,大量日军武器装备落入各方势力之手。这种局势下,国民党急需在东北建立自己的统治基础,而收编土匪武装成为他们快速扩充实力的重要手段。
国民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收编这些土匪势力。首先是派遣特别专员深入各地,与土匪头目进行秘密接触。这些特派员带着蒋介石的亲笔信函和委任状,向土匪许诺高官厚禄。其次是为这些土匪势力提供军饷、武器弹药等物资支持,使其能够扩充力量。
1945年10月,国民党在沈阳成立了"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实则是土匪收编的指挥中心。这个机构表面上是打击土匪,实际上却在暗中将土匪改编为"地方保安部队"。到1945年底,国民党将收编的土匪武装分为16个系统,赋予他们"挺进军"、"光复军"、"先遣军"等37种番号。
这些被收编的土匪势力规模不一。规模较大的如谢文东部,被编为"新编第二十七军",下辖数个师;规模较小的则被编为团级单位。国民党还为这些土匪头目颁发了正式任命状,授予他们军衔和职务。有的被任命为军长,有的被授予旅长、团长职务。
被收编的土匪武装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三个地区: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和牡丹江地区。这些地区山大林密,交通不便,易守难攻,是土匪的传统活动区域。国民党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让这些土匪武装在熟悉的地区担任"治安任务"。
为了强化对这些土匪武装的控制,国民党在每个部队中都派驻了政工人员和联络官。这些人负责传达上级命令,监督部队行动。同时,国民党还在这些部队中建立了情报网络,随时掌握各支部队的动向。
然而,这种收编方式也带来了严重问题。这些土匪武装虽然改换了番号,但其土匪本性并未改变。他们依然在各自地盘上横行霸道,甚至打着"国军"的旗号更加肆无忌惮地抢劫百姓。一些土匪头目还利用手中的武力,干涉地方政务,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王国。
1946年初,国民党开始对东北发起全面进攻。这些被收编的土匪武装成为国民党的重要助力。他们不仅熟悉地形,还与当地会道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为国民党提供情报和向导。在一些地区,这些土匪武装甚至充当了国民党的先锋部队。
这种收编土匪的做法使得东北地区的匪患愈演愈烈。到1946年中期,东北地区的土匪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约有三十万人。这些土匪不仅危害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还严重影响了东北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
三、被收编土匪的三种典型
在国民党收编的东北土匪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类人物。第一类是伪装抗日的投机者,他们在抗战时期打着抗日的旗号,实则坐山观虎斗。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是活跃在黑龙江省的王万恭。他在1931年后自称组建抗日武装,实则与日伪政权保持暧昧关系,经常勒索过往商旅。1945年后,他率部投靠国民党,被授予"东北挺进军"少将军衔。
第二类是原汉奸势力的转投者。这些人在日据时期曾担任伪满洲国的治安军或警备队,与日军关系密切。抗战胜利后,为逃避清算,他们纷纷投靠国民党。如吉林省的李福山,原为伪满警备队队长,1945年后被国民党任命为"东北先遣军"团长,负责在吉林省东部地区"剿匪"。
第三类是地方恶霸出身的土匪头子。这些人大多是地主或富农出身,在当地拥有一定势力基础。他们组建武装的初衷是保护自己的财产,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地方霸主。这类人物中最著名的是辽宁省的张殿发,他原本是铁岭地区的地主,后来组建了数百人的武装队伍,被国民党授予"保安团"团长职务。
这三类土匪之间存在复杂的派系斗争。他们虽然都接受了国民党的收编,但各自为政,互相排挤。在松花江流域,王万恭和李福山的部队就曾多次发生冲突,争夺地盘和物资。这种内斗削弱了他们的整体实力,也加剧了地方治安的混乱。
同时,这些土匪与地下党的关系也十分复杂。有些土匪头子暗中与地下党保持联系,为地下党提供情报。如黑龙江省的刘德山,表面上接受国民党收编,实则与东北民主联军保持秘密联系,多次为解放军提供敌情信息。
这些土匪武装在组织架构上也呈现出独特特点。他们往往采用家族式管理,重要职务由亲信担任。例如,张殿发的"保安团"中,团部要职几乎都由其亲戚担任。这种用人方式虽然保证了指挥的统一,但也导致部队战斗力低下。
在作战方式上,这些土匪仍保持着游击队的特点。他们不擅长大规模作战,而是采取打游击的方式。遇到强敌就退避三舍,见到弱小力量则群起而攻之。这种作战方式使他们能在夹缝中生存,但也暴露出其战斗力有限的缺陷。
在与当地百姓的关系上,这些土匪采取了双重标准。对待本地区的百姓,他们会适当收敛,甚至施以小惠;但对外来人口则毫不留情,经常实施抢劫勒索。这种做法使他们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但也加深了地区间的对立。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土匪中还渗透了不少特务分子。国民党情报机构派人打入这些土匪组织,既是为了控制,也是为了收集情报。这些特务往往担任参谋或副官等职务,表面上协助土匪头子处理军务,实则监视其行动。
四、"座山雕"与"谢文东"等土匪头子的结局
1945年末至1946年初,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土匪头子"座山雕"张贵和"谢文东"的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张贵原本盘踞在黑龙江省的完达山区,在日据时期与日军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抗战胜利后,他率部投靠国民党,被授予"挺进军"少将军衔。然而,1946年春,在一次与东北民主联军的遭遇战中,张贵部损失惨重,他本人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最终在逃亡途中被当地农民发现并移交给了东北民主联军。
谢文东的结局则更为戏剧性。他在1945年底被国民党授予"新编第二十七军"军长职务,享有中将军衔。但在1947年初,因为多次违抗上级命令,擅自在地方上搜刮钱财,被国民党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执行死刑前夕,谢文东贿赂看守,成功越狱潜逃。此后,他辗转逃到了关内,最终在陕西一个偏僻山村隐姓埋名度过余生。
另一位臭名昭著的土匪头子李仙洲,则在1946年冬天遭遇了更为悲惨的结局。他原本是吉林省的一个小土匪头目,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任命为"剿匪司令部"少将参议。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土匪的习性,经常带兵抢劫地方商户。1946年12月,他的部下因为分赃不均发生内讧,其中一名团长带人夜袭李仙洲的司令部,将其乱刀砍死。
在东北的土匪头子中,最后一个被剿灭的是黑龙江省的王启民。他在1948年初仍然负隅顽抗,率领残部在大兴安岭地区游荡。直到1949年3月,解放军某部在对大兴安岭地区进行清剿时,才将王启民及其残部一网打尽。
这些土匪头子的覆灭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内部的背叛和出卖。如辽宁省的张殿发,就是被自己的亲信出卖。1947年夏,他的副官向东北民主联军通风报信,导致其entire部队被包围歼灭。张殿发本人在突围时坠崖身亡。
在这些土匪头子中,能够善终的寥寥无几。即便是那些投靠国民党后获得高官厚禄的,最终也难逃覆灭的命运。有的死于战场,有的死于内讧,有的则在逃亡途中客死他乡。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土匪头子的覆灭,往往也意味着一个地区社会秩序的重建。以往盘踞在山区的土匪窝点被捣毁,大量被土匪强征的青壮年得以返回家园。许多被土匪控制的乡村重新恢复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随着东北战局的发展,这些被国民党收编的土匪武装逐渐土崩瓦解。到1948年底,除了极少数逃往关内或隐匿山林的,绝大多数土匪武装都已经被剿灭。他们的覆灭过程,标志着东北地区长达数十年的土匪割据时代最终画上了句号。
五、收编土匪对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影响
国民党收编土匪的策略在短期内确实扩充了军事力量,但这种做法给东北地区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在军事指挥系统的混乱。1946年春,在进攻四平时,国民党军队与收编的土匪部队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当时负责进攻北线的"新编第七军"与"挺进军"第三纵队在战场上互不服从对方指挥,导致战机屡次错失。
其次是军纪涣散问题日益严重。1946年夏天,在辽宁省的营口地区,原本被收编为"保安团"的土匪武装,在一次战斗中临阵脱逃,还抢劫了友军的粮草辎重。这种情况在东北战场上并非个例。很多收编的土匪部队在战斗中不听指挥,甚至趁乱哗变。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收编的土匪严重破坏了地方治安。在黑龙江省的绥化地区,被改编为"挺进军"的土匪部队经常借着执行任务的名义,在乡间抢掠百姓。1946年冬天,仅在绥化一地,就发生了近百起土匪抢劫案件,其中大部分是这些"改编部队"所为。
这种局面也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施政。在吉林省的延吉地区,当地专员公署派出的税收人员常常受到这些"改编部队"的阻挠。这些部队自行在辖区内收税抽粮,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大幅下降。有些地方官员甚至不得不与这些土匪势力分享税收,才能维持政府运转。
同时,这些收编的土匪部队还成为了地方派系斗争的工具。在辽宁省的铁岭地区,两支被收编的土匪武装因争夺地盘发生武装冲突,造成当地秩序大乱。这些内斗不仅消耗了军事力量,还加剧了地方矛盾。
在经济方面,土匪的横行阻碍了商业发展。1947年初,原本繁荣的哈尔滨至长春的商路,因为"改编部队"的盘剥而几近断绝。商人们不得不绕道而行,增加了运输成本,导致物价上涨。
更为棘手的是,这些土匪势力与地方会道门相互勾结。在奉天省的海城地区,一支被收编的土匪部队与当地的青帮势力相互勾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走私网络。这种非法活动不仅损害了国家税收,还助长了地方黑恶势力的蔓延。
到了1947年底,这种收编土匪的弊端已经完全显露。在辽沈战役期间,大量收编的土匪部队在关键时刻倒戈,有的甚至带着武器装备投向了对方。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加速了东北战局的崩溃。
在政治影响上,收编土匪的做法也严重损害了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基础。大量百姓因为遭受土匪骚扰而对国民党统治失去信心。一些原本支持国民党的地方士绅,也因为无法忍受这种混乱局面而转向中立或支持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