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藏头条作者#
雍正二年,朝廷下旨急诏正定知府朱之琏进京觐见,随即册封他为一等延恩侯,世袭罔替。自朱之琏祖父朱彝某与明末将军洪承畴降清后,被抬入到镶白旗汉八旗中,这一次被晋封侯爵后,直接抬进了上三旗的正白旗,此后不再担任知府一职,而是奉旨在春秋两季,为明孝陵祭祀。之所以传召朱元璋的后代封侯,是为了通过此恩赐来标榜清王朝。
1.第一代延恩侯:朱之琏(?-1730)
明朝宗室后裔,先祖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三子代王朱桂,祖父是朱彝某,追随崇祯朝将军洪承畴,在军中担任监军的职务。后来,洪承畴兵败以后,祖父朱彝某与他一起投降了清朝。
朱之琏的出生年月不详,出生于康熙年间,康熙三十一年,参加了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得以入朝为官。
中进士后,同年被朝廷授予亳州知府,官居正四品。与其他的两榜进士对比,朱之琏的起步要更高一点,直接成为了正四品知府了。
然而,朱之琏在亳州任职长达18年,考绩优良,在当地赢得了百姓的好评。在知府任上,注重农桑、文学,并且表现出铁面无私的状态,为当地老百姓解决了很多的难题。因此,直到康熙四十六年,已经任职15年时间的朱之琏,亳州老百姓自发建立长生祠,为的就是纪念这样的好官,后来其长生祠被取名为朱公书院。
康熙四十九年,朝廷下旨,将朱之琏调到安庆,担任安庆知府。
直到雍正二年,恩诏入京的时候,朱之琏已经担任河北正定知府了。
这一年入朝以后,为了标榜清朝的恩德,所以晋封朱之琏为延恩侯,子孙后代可以世袭罔替。自此以后,朱之琏脱离了知府岗位,前往南京明孝陵,担任守陵大臣,负责春秋两季对先祖进行祭祀。
二:清朝延恩侯世系,有12人担任过。
二代朱震:朱之琏之子。雍正八年,父亲去世后,朱震承袭了延恩侯爵位。乾隆七年,安徽亳州遭受灾荒后,朝廷命他以六部侍郎的身份,前往安徽亳州监督赈灾。当地的民众知道他是知府的儿子,又是来监督赈灾,因此夹道欢迎。
那么,承袭延恩侯的朱之琏后人包括孙子朱绍美、侄孙朱书桂、曾孙朱仪凤、曾孙朱贻坦、曾孙朱鹤龄、玄孙朱敏瑞。另外,五世孙中承袭延恩侯的还有朱秀吉、朱秀祥、朱诚端、朱煜勋。
其中,朱煜勋是末代延恩侯,承袭后直到1929年才结束。
朝廷给予世代延恩侯的俸禄待遇还是很可观的。每年的俸银有610两,俸米305石。清朝宗室爵位中,奉恩镇国公的俸禄是俸银700两,禄米700斛;辅国公的俸禄是俸银500两,禄米500斛。因此,延恩侯的待遇介于两者之间,虽然没有权力和地位,但是在俸禄待遇上还是很可观的。
三:末代延恩侯朱煜勋的人物生平。
朱煜勋(1882-1929)
朱之琏五世孙,光绪八年出生。
光绪十七年,10岁的朱煜勋承袭了祖上的延恩侯,成为了第十二代侯爵。
当他继承侯爵时,清王朝已经走向衰落的时期,甚至连大臣的俸禄都已经发不出来了。
此时,到朱煜勋这一代人,已经居住在北京城的某个胡同里面,与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了,关键还是穷困潦倒。
直到1929年,朱煜勋向相关机构说明情况,已经无法维持升级了。后来,相关部门也给予了他抚恤,还给了他一个职务。由于清王朝已经不在了,所以延恩侯的爵位自然就没有意义了。后来,授予朱煜勋为明孝陵保管员的职务,每个月的薪金为50块现大洋。
按理来说,拥有这么多的月薪,生活质量会明显提高。他的家中又两个孩子和一个夫人,所以50块大洋应该可以过得很好了。然而,拿着这样的月薪以后,却没有规规矩矩的去守护着祖上的明孝陵,反而参与到盗墓的团队中。
四年后,也就是1933年,朱煜勋的明孝陵保管员职务被撤掉了,然后设立了相关的陵园保护机构。自此以后,延恩侯就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结语:
如果没有雍正帝的传召入宫,晋封朱元璋的后裔为一等延恩侯,可能这些人还是过着平民百姓的日子,要想出人头地,还是要靠着科举入仕。然而,清朝的正七品知县一年的俸禄才45两银子。作为这些承袭延恩侯的后人来说,就可以拿到每年610两的俸禄银子,还不用去干活,这确实对他们充满着诱惑,而且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