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论孙中山布局蒋介石军事接班人七大原因
创始人
2025-08-16 19:32:16
0

#民国历史#

笔者曾长期认为,由于孙中山生前未确立接班人问题。蒋介石是孙的接班人并不成立。但近期研究史料时,发现孙先生在世时;对接班人是有所布局,蒋介石是其军事接班人。但由于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在北京突然病逝,打破了其接班人布局;以致国民党内部很快分裂。本文将对此观点进行探讨。

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抗战史记

1925年,孙中山病逝前;确实没有明确的接班人。但他在党,政,军接班人上都有很清晰的布局。1924年1月初,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安排汪精卫,胡汉民负责起草《国民党改进宣言》。特别是汪精卫,在孙先生病逝前,更指定其起草遗嘱。而廖仲恺,邓泽如则担任国民党改组正副负责人。这等于形成了国民党内新一代权力中枢的排名,即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和邓泽如“四强”。

孙中山从宋教仁被刺,第一次护法战争失败后。就确定了先军事统一,再实现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方略。但国民党是由知识精英创建的党派,其高层骨干几乎都是知识份子。就连军事领导人黄兴,陈其美(陈其美就学的东斌学堂,是由孙中山暗中资助,由日人寺尾亨博士出面创办。并非专业的军事院校),都不是真正的行武出身,更未进入官方专业的军校。黄,陈之后,广州政府所仰仗的陈炯明,古应芬,陈济棠等均为粤系将领,许崇智是滇军;除此之外,还依赖桂系,浙系,湘系,闽系等。但都不是国民党的谪系人马。特别是1922年“六一六事变”,广州政府几近崩溃。更让孙中山对欧美日等列强幻想彻底破灭;转而寻求“联苏容共”。建立国民党的“党军”则成为革命最迫切的需要。

孙中山联苏,除了寻求苏联的援助外。建立国民党的“党军”遂成为头等大事。1923年,蒋介石作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长,访问苏联时;苏联提出先建军校,再建军。孙中山采纳了该方案。同年11月26日,在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20次会议上;孙中山等人在确定建设军校时,就决定由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1924年,孙中山以陆海军大元帅身份,正式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粤军总部参谋长,并亲定开学典礼日为6月16日,以示洗刷“六一六”事变之耻。可见其重视和期望。

至此,蒋介石在当时国民革命军的地位,就仅次于许崇智。更是国民党谪系将领第一人。之后,蒋也凭借有兵,知兵的优势;在国民党内各方势力中纵横捭阖。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后,国民党陷入全面分裂。汪精卫得到廖仲恺的支持,力压最大死敌胡汉民。但胡汉民则取得了许崇智在军事上的支持,构成很大威胁。汪精卫遂积极拉拢蒋介石。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胡汉民手下擅自杀害。胡汉民集团由此遭到毁灭性打击,胡被迫赴苏联“考察”。国民党内部权利斗争的天平开始向汪系全面倾斜。蒋介石也借汪精卫支持,迫使许崇智出洋。由于汪精卫无兵,又不懂兵,故支持蒋介石控制军事大权。这也确立了蒋介石的军事领袖的地位。综上,可见蒋介石是孙中山在军事接班人上的布局。

至于孙先生为什么选择蒋介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七大原因:

1. 蒋介石对孙中山绝对忠诚。这是孙中山对他信任的最主要原因。孙先生作为国民党的创建者和

最高领袖,有较重的“独裁”思想。所以他最“害怕”就是百年后,其三民主义,建国大纲,五权宪法,联苏容共等思想政策,被“推翻”。而蒋介石是延续其思想,政策最佳人选。如1905年,蒋介石从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后,奉派驻高田的日本陆军第19野炮联队实习。认识蒋介石的日本军干官,对他印象却相当深刻。认为他愿意接受严格的纪律,表现出绝对的忠诚。

1923年蒋介石访苏时。曾在1923年11月25日,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会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最高领导人季诺维也夫,公开批评国民党和孙中山。这引发蒋介石严重反弹,当场反驳:“中国革命要两步走,第一步是解决民族独立的问题,第二步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问题。”这就是蒋著名的中国革命“两步走”主张。

11月29日,蒋介石公开高度赞扬孙中山。遭到中共党人张太雷评判为“崇拜个人”之嫌。这引起了共产国际最高层的关注。俄共,中共人员(可能也是张太雷)曾动员蒋介石加入共产党,蒋介石称“须请命孙先生”;因此,又被讥讽为“个人忠臣”。可见蒋介石对孙中山的忠诚。

孙中山的革命历经磨难。他最害怕的,就是“背叛”。特别是“六一六事变”后,他更看重手握兵权的军事将领,是否能以他马首是瞻。历史也证明了,蒋介石始终坚持孙先生的思想政策。但由于大陆时期,始终延续孙中山统一优先的原则。同时国民党实力太弱,又遭到日本的侵略,故未能推行孙中山的政策。最终在败退台湾后,才将台湾打造成了“三民主义示范省”。这充分体现了,孙中山思想政策的正确性。

2. 蒋介石懂得感恩。孙中山很清楚他性格上的种种缺陷。比如孤傲,冷漠,不合群,综合能力不

强,不懂识人用人,急躁等。如在日本第19联队实习期间,其整体成绩上,在预备班同期62名中国学生中,蒋仅排在第54名。可见其综合军事素质不高。

但蒋介石的感恩,却是孙最看重的优点。1927年,蒋访问日本时,曾拜访昔日的日本师团长长冈外史将军。告辞时,蒋留下一幅题字“不负师教”。长冈外史认为,蒋介石的成功秘诀“忠诚”“感恩”。

如前述,孙中山除了“害怕”的就是百年后,他的思想政策被推翻。更害怕其领袖权威受到挑战。而蒋介石的感恩,自然会延续孙在国民党领袖元勋地位。历史也证明,蒋介石之后虽对孙中山有所微词,但始终以“孙中山信徒”自诩,始终维护孙中山“至高无上”的权威有个士官记得他“仪表堂皇”。

3. 蒋介石被苏联认定为可以合作的“左派”。苏联的援助是孙中山革命唯一获得的外援。也是其建

军,实现军事统一最重要的外部力量。苏联则一直视孙中山为左派,而蒋介石又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再加上1923年5月,孙中山决定派蒋介石赴苏后。即分别致函苏联最高领导人列宁,契切林,托洛茨基,在介绍蒋介石时,称:“我的参谋总长和最可信赖的代理人”。可见,当时孙中山已相当看中,信任蒋介石。1923年9月17日,孙中山又密电苏俄驻中国大使加拉罕,说明蒋介石“已被授予全权用我的名义进行工作”。苏联自然先入为主认定蒋为“左派”。而蒋在访苏期间,虽与苏联,中共人员有矛盾分歧。但这在当时,苏俄特使们与国民党高层接触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形成负面影响。

最重要的是蒋与苏俄高层有很好的互动。他曾公开表达国民党对世界革命的目标,说“是进行世界革命的组织部分”。他阐述的世界革命概念是:“世界革命的基地在俄国”。目前“俄国西线,还有一些受资本主义控制的国家,如德国和波兰。德国革命尚未成功,俄国的西线就不会安全……所以由俄国同志帮助德国革命取得成功是非常必要的”。还公开提出要“以俄为师”,这获得苏俄高层很多好感。在建设黄埔军校时,蒋就大量使用和充分信任苏联顾问,中共党员,完全照搬苏联红军的政委制,依靠工农,打造成工农军队等政策。

另外,他公开拥护孙中山,拒绝加入共产党的邀请。这反而让苏俄认为他绝对忠于孙中山,就会忠于孙的“联苏容共”政策。是可以扶持的“朋友”。成为当时是中国和苏联都能接受且受欢迎的军事将领。这为蒋介石捞足了政治资本。

苏联的支持,是蒋介石最终战胜汪精卫,胡汉民等对手。登上国民党最高权力宝座的最重要原因。特别是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苏联全面转向支持蒋介石;汪精卫被迫辞职出洋。蒋介石第一次登上了权利顶峰,掌握了党政军大权。

4. 蒋介石取得江浙财团的支持。孙中山早在1922年在桂林就誓师北伐。但由于陈炯明等人反对

北伐,不仅不予支持,还与直系吴佩孚结盟,并取得英国的支持;再加上缺钱,导致孙中山的北伐失败。

缺钱一直苦恼孙中山的革命一生。早在1911年武昌首义后,孙逸仙没有立即回国而赴欧洲求援,就是因为新政府成立,如果没钱就要倒台。结果欧洲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拒绝支持孙先生的革命。所以孙先生和革命党只能以清帝退位为条件,并加以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的北洋系;同时以辞职方式退而求其次,来扩大在国内的影响力;这在当时对孙先生和革命党来讲是上上策。

前述,虽然蒋介石赢得了苏联的信任。但苏援并不能撑起北伐统一大业。故孙中山早年在积极谋求各列强支持的同时,于1916年在上海开办交易所。为革命筹措资金。当时,上海和江浙财团的主要人物都有参与。1918年,孙中山安排蒋介石赴上海,协助戴季陶、张静江等人开办交易所。他正通过挚友戴季陶、张静江等人牵线,结识当时江浙财团主要人物。并随着其势力和地位不断提升,很快取得了江浙财团的支持。投资国民党军的实权人物,甚至未来军事统帅,是很诱人的超值投资。能拿到钱,是孙中山支持蒋介石另一个重要原因。

5. 蒋介石“贵人”陈其美,张静江:如果说黄兴、宋教仁、章士钊、陈天华、陈少白等人是孙中山

的创业战友。那么陈其美,张静江则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也是孙最信任的肱骨之臣。蒋介石虽然孤傲,不善结交朋友。但很会结交“义兄”。

陈其美是孙中山早年最倚重的军事将领,蒋介石又是陈最器重,信任的“义弟”;蒋还奉陈的命策划杀害复兴会领导人陶成章。陈多次向孙中山举荐蒋,并给予很高评价。陈其美遇害后,是蒋介石亲自为陈收敛遗体。这自然得到了孙中山的刮目相看。

而张静江是孙中山革命最重要的支助人,筹款人,有“大账房”的称号。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同时,张静江也是蒋介石的最重要的资助人。也多次向孙中山推荐蒋介石。前述,早年蒋介石曾参与上海交易所的运营。1920年左右,蒋由于与陈炯明等人矛盾,难以在军人施展报负。故赴上海与陈立夫等人,开办投资公司。结果赔的一塌糊涂,还欠一笔巨款。一度被追债人逼到要自杀的地步,连儿子蒋经国,蒋玮国(实为戴季陶私生子)上学吃饭的钱都没有。他被迫向张静江求救,张静江拿出国民党公款来替蒋介石“填坑”(与青帮黄金荣无关)。孙中山得知后,不仅急电支持张静江,还另让张另汇款帮扶蒋的生活。此事,也成为蒋革命的转折点。不久,他返回广州,全面辅佐孙中山革命。从此事,可见张静江对蒋介石的资助。还有孙中山对张,蒋的信任。

有陈,张两位孙中山的得力干将明推暗助,蒋介石自然获益匪浅。

6. 蒋介石具有较强能力。蒋介石在能力上优缺点均非常明显。但蒋的优势更突出。他是国民党当时少有的日本军校(东京振武学校)毕业生,而且在日本军队实习过,虽然整体成绩靠后。但回国后带军。在浙江革命军时,还是敢死队长。

反观国民党是知识精英党派,故蒋成为国民党内是“稀缺”的军事人才。当时孙中山和国民党视军事统一为头等大事,自然着力培养蒋介石。孙就曾评价蒋“为浙江出自之武官,十年前曾留学于日本士官学校,受新式之军事教育”。还称赞“蔚为大器”,“雄略沉毅”,“在政治军事,国际外交上,很有远见卓识”。

1923年,蒋介石访苏的两大任务之一。就是寻求苏联支持国民党的“西北计划”。蒋介石制定的“西北计划”企图“一箭三雕”,即依靠苏联援助在外蒙库伦或新疆乌鲁木齐建立军事基地和军校。组建军队。待时机成熟后,与广州政府军队南北夹击,消灭直系掌控的北京政府。完成南北统一大业。同时进军西北,并收复外蒙古主权。虽遭苏联政府的拒绝,但充分展示了蒋的“雄略”,得到苏联政府高层的认可。另外,他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会议上提出的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战略,就充分显示了其政治军事上的战略。引起了共产国际高度关注。

7. 蒋介石敢对孙中山说不。蒋虽忠于孙中山,但他很有自己的主张。前述的中国革命“两步走”

和“世界革命”的主张,既受到孙中山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还有1923年12月25日,蒋介石从苏联回到上海后。当日即换船回乡,拒绝孙中山等人一再要他赴粤报告的命令,只给孙中山寄去一份游俄报告。该份报告至今未公开,不过根据蒋经国回忆:父亲“回国的时间,便秘密向总理报告:第一,苏俄的共产主义实行起来,一定为害人类;第二,今日的‘朋友’苏俄,正是我们未来最大的‘敌人’。当时为着避免和俄国分裂,所以这个报告,没有公布”。孙中山则批评他“对于中俄将来的关系,未免顾虑过甚,更不适于当时革命现实的环境”。事实证明,苏俄是中国革命的最重要的支持者,同时也是最大的‘敌人’。

蒋介石忠于孙中山,但敢于指出孙的错误。这更得到孙的信任和喜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此... 熟读汉末三国史的曹操风气是众所周知的。公元198年,曹操强大的一个女人成为妾,这个豆腐人是关羽最先喜...
原创 左... 左权影响力有多大?牺牲后毛主席为他立下一规矩,沿袭至今未更改。左权将军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牺牲的职务最...
原创 毛... 前言 日前,伟大祖国的73岁华诞刚刚落幕,党的二十大也随即召开。岁月静好的和平年代和举国欢庆的壮丽华...
原创 中... 前言 发生在中世纪欧洲的一场巨大的癌疫一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社会生态灾难。它不仅流行极为迅猛...
原创 娄... 从一个无名小卒,跃升为皇帝的重要谋士,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娄敬竟然做到了,这就引出了如下的话题: 娄敬...
司马懿 || 藏锋守拙,待时而... 作者 | 石头城平凡的鱼仔 微信号 | wlk9979 曾几何时,三国的故事让我们心潮澎湃,那些智勇...
原创 毛... “日本人就像一头发疯的毛驴,对这头发疯的毛驴,我们该怎么制服它呢?” 1938年,在延安的窑洞里,毛...
原创 此... 少帅张学良一生功罪分明。 其罪在于下达了不抵抗命令,将东三省拱手相送给了日本人。 其功在于奋起弥天大...
原创 王... 王近山 王近山在红军时期最高当过军长,这个级别确实很高,但是显然王近山的军长和陈再道、许世友的军长含...
原创 刘... 32. 阳光灼热的非洲 非洲,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是阳光灼热的意思。非洲1/3的土地是沙漠...